最近和學生一起學習詩歌,發(fā)現(xiàn)了一種古人的智慧。
納蘭容若的《蝶戀花·出塞》,下片末尾兩句這樣寫:一往情深深幾許?深山夕照深秋雨。作者心情沉重,他自我叩問:如果有人問我對理想的情意有多深?那就去看看深山中的夕陽與深秋中的細雨?!吧钌健薄跋﹃枴薄吧钋铩薄坝辍边@幾個意象悲涼凄冷,讓人生發(fā)出一種揮之不去又無法形容的傷感。作者對理想的追求是執(zhí)著的,但卻沒有一個實現(xiàn)的途徑,心頭淤積著太多的郁悶,故而借助具體的意象來表達。上句問得抽象深刻,看似進入逼仄狹窄之地,下句答得鮮活具體,一下子蕩然開來,生動而回味悠長。
這種化抽象為具體的智慧,在名家名詩中常見,如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辟R鑄的“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钡?。
化抽象為具體能給我們鮮活的詩,也能給我們鮮活的語文。
蘇霍姆林斯基想給孩子們講解“秋天”這個詞語,考慮到單從字面上理解詞語太抽象,所以他領著孩子來到秋天的果園里。初秋的日子,柔和的陽光溫暖著大地,照耀著披著各色盛裝的蘋果樹、梨樹、櫻桃樹的枝葉。他給孩子們講述金色的秋天,講到樹木、落在地上的種子、留下來過冬的鳥類、昆蟲等等。然后他建議孩子們談談自己的見聞和感受。孩子們當場就產(chǎn)生了關于周圍自然界的驚人的細膩而鮮明的思想。他們說:“一群白天鵝漸漸在蔚藍色的天空里消失了”;“啄木鳥敲擊著樹皮,整棵樹都發(fā)出響聲”;“路邊開著一棵孤零零的野菊花”;“鸛鳥站在巢邊上,向很遠很遠的地方眺望”;“一只蝴蝶落在菊花上,它在曬太陽……”孩子們沒有重復老師的話,他們說的都是自己的話。他們體驗到了一種無法比擬的思考的樂趣和認識的享受,“秋天”這個概念再也不是一個干巴巴的詞語,而是以圖畫和思想的形式深刻地留存在了孩子們的記憶中。
教育大師運用化抽象為具體的智慧,給了孩子們鮮活的語文。
這種智慧讓我很受啟發(fā)。也嘗試把它用在詩歌意象的教學上。
每次引導學生學習詩歌的意象時,總是要講這樣一段話:所謂意象,就是融入詩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賦有某種特殊含義和文學意味的具體形象。簡單地說,意象就是主觀的“意”和客觀的“象”的結合。
在老師看來,這段話對什么是“意象”已講得十分清楚了。因為老師可以自覺地把抽象的概念與自己的生活積累和閱讀積累聯(lián)系起來,讀著抽象的概念時,腦海中浮現(xiàn)的是鮮活的圖景,這讓老師能較為準確地把握詩歌的意象及內(nèi)涵。但對學生來說,光有這樣的概念分析還遠遠不夠。實際上,從小學到初中,學生也背了不少的詩詞,積累了一定的數(shù)量,可每每進行詩歌鑒賞時,他們卻不能很好地利用這些積累去解決問題。我們常常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學生不是無米,而是不知道怎么用米。有了這種化抽象為具體的智慧,我就可以把詩歌的深層學習和學生的豐富積累結合起來,讓他們能充分運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儲備完成新的知識構建。
“意象”這個概念是抽象的,但學生們積累的詩句中的意象卻是具體的有名稱有內(nèi)涵的。怎樣讓學生把抽象與具體相連,達到以詩解詩的效果呢?我做了這樣的嘗試:給出意象的概念后,讓每個同學準備一個含有意象的詩句,同時說出意象的具體名稱。
一開始并不是很順利,比如有學生給出“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詩句時,說詩中的意象為“春風、梨花”,發(fā)言的同學話音剛落,有同學就笑了,并舉手更正說:這兩句詩中的意象不是“春風”和“梨花”,而是“雪”,我追問:你說是“雪”的證據(jù)呢?學生背起了《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然后說“這兩句用了比喻的修辭,是說胡天八月大雪紛飛,就好像春風在一夜之間吹開了滿樹的梨花一樣。”這樣的解釋,不僅把握了意象,還指出了比喻的修辭。這已不是簡單的羅列,而是一種積極地思考與甄別。學習群體自覺地修復了學習中出現(xiàn)的漏洞。
接下來的列舉就比較順利,如:
生1.小橋流水人家:小橋、流水、人家。
生2.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早鶯、暖樹、新燕、春泥。
生3.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楊花、子規(guī)。
……
在這樣的列舉過程中,還有意外的收獲,比如:
有學生列舉出李清照的“滿地黃花堆積”這句詩的意象為“黃花”時,我順口問了句:黃花指什么花?學生說菊花。我接著問,你還能舉出把菊花說成“黃花”的例子嗎?學生又列舉了: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zhàn)地黃花分外香。
學生把自己背過的關于“黃花”的詩句全都列舉出來了,甚至還有學生把黃巢的《不第后賦菊》也列舉出來了:“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有了恰當?shù)囊龑?,學生的構建能力出乎老師的想象,他們的視野好像一下子被打開了,能夠自如地向更廣的范圍拓展。比如,當同學說到“霜葉紅于二月花”中的意象為“霜葉”、“二月花”時,有人馬上提出質(zhì)疑:這句詩中意象只有“霜葉”,二月花是用來形容樹葉經(jīng)霜后鮮艷的紅色的。我在表揚了學生的發(fā)言后,趁機問:樹葉經(jīng)霜后變紅在誰的詩中還描寫過?學生馬上就想到了毛澤東《沁園春·長沙》中“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的詩句,更有人把沙白的詩《紅葉》也翻了出來:“風把紅葉擲到腳跟前,噢,秋天,綠色的生命也有熱血,經(jīng)霜后我才發(fā)現(xiàn)?!?/p>
詩句的接龍在課堂上飛舞,學生的情緒也漸漸地被詩意所熏染。他們對詩歌的學習表現(xiàn)出了極大的興趣,我驚喜地發(fā)現(xiàn),我竟然喚醒了學生內(nèi)心的詩意,我似乎體味到了高萬祥老師的說法:“語文要奏響學生心中詩的琴弦,使他們的求知欲、好奇心、活躍的智慧和鮮明的想象得到發(fā)展。”
這樣小小的成功讓我很受鼓舞,所以在學習詩歌的意象分類及內(nèi)涵時我也用了化抽象為具體的方法。
比如學習草木類意象中的“竹”這個意象時,如果直接問學生“竹”在古代詩歌中有什么特定的內(nèi)涵,學生會有些發(fā)蒙,說不出所以然,但如果把學生的關注點引向生活,引向他們熟悉的詩文語句,讓他們先理解“竹”這種植物的本性,再來理解它作為意象的內(nèi)涵,就要容易得多。
舉例這個意象的學習過程:
師:竹子同學們都見過,那么它有怎樣的外形特點呢?
生:修長、筆直。
師:對,竹子的一大特征就是筆直,那么“直”可以組成哪些詞語呢?
生:筆直、正直、剛直。
師:正因為竹的筆直能讓人聯(lián)想到正直、剛直,所以古代文人常常愛竹、賞竹、與竹為伴,以表白自己的正直不阿。這就有了竹的第一個內(nèi)涵:比喻正直的品性。那么,除了筆直,竹還有什么特征呢?
生:竹有竹節(jié)。
師:對,那么我們用“節(jié)”可以組成哪些詞語呢?
生:關節(jié)、骨節(jié)、季節(jié)。
師:這些詞語中的“節(jié)”,都指物體各段之間相連的地方,和“竹節(jié)”的“節(jié)”同意,用的都是“節(jié)”的本意。大家想想,“節(jié)”還能組成什么詞?
生:氣節(jié)。
師:很好,因為竹有節(jié),節(jié)又可以讓人聯(lián)想到氣節(jié),所以,古代文人愛竹、賞竹、與竹為伴,用以自況,來表示自己堅持正義不屈服的氣節(jié)。
師:想想竹還有什么特點?
生:(小聲嘀咕,不是很有把握)竹子里面是空的。
師:對,竹中空的特點,被古人用來形容人的虛心、謙遜的美德,這是它的第三個內(nèi)涵。
正直、謙遜、有氣節(jié),這些都是君子風范,所以鄭板橋種竹、蘇軾詠竹、文與可畫竹。
把抽象的學習和熟悉的生活相連,學生一下子有了話語權。當學生睜開眼睛看世界時,個個都能表現(xiàn)得很出色。
這種化抽象為具體的教學嘗試讓我悟得,給學生鮮活的語文,其實就是給學生看生活的眼睛,讓他們有真正的話語權,讓他們能學會自己構建。建構主義強調(diào),學習者并不是空著腦袋進入學習情境中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種形式的學習中,他們已經(jīng)形成了有關的知識經(jīng)驗,他們對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教學不能無視學習者的已有知識經(jīng)驗,簡單強硬地從外部對學習者實施知識的“填灌”,而是應當把學習者原有的知識經(jīng)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學習者從原有的知識經(jīng)驗中,生長新的知識經(jīng)驗。教學不是知識的傳遞,而是知識的處理和轉(zhuǎn)換。教師不是知識權威的象征,也不單是知識的呈現(xiàn)者,而應該重視學生自己對各種現(xiàn)象的理解,傾聽他們時下的看法,思考他們這些想法的由來,并以此為據(jù),引導學生豐富或調(diào)整自己的解釋。
參考文獻:
1.瓦·阿·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12
2.教育部師范教育司組編.高萬祥與人文教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10
高小娟,教師,現(xiàn)居甘肅酒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