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
摘 要:隨著信息時代的迅猛發(fā)展,信息技術課顯得越來越重要,它已慢慢成為學習者的一種學習工具,這就要求信息技術教師轉變教育觀念,發(fā)揮教學主導作用,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獨立思考,加強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為了使這門學科能迅速地適應新形勢的要求,筆者對微博在中職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做了較為深入的探索和實踐。力求尋找信息技術教學新路子,提高學生信息素養(yǎng),從而指導信息技術教學實踐,促進信息技術教育發(fā)展。
關鍵詞:微博 信息技術 信息素養(yǎng)
2010年前后,微博猶如雨后春筍般在各個領域生根發(fā)芽,它以其特有的形式給人們的生活、工作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和意想不到的收獲。作為信息技術課的一線教師是否可以將微博運用于教育教學呢?《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中強調:“信息技術教育應提高教師應用信息技術水平,更新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鼓勵學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動學習、自主學習,增強運用信息技術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币虼耍谥新毿畔⒓夹g課堂中注入“微博”這一針“強心劑”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與必要性。
一、微博的定義與特點
微博,是一個基于互聯(lián)網的以用戶關系為基礎的信息分享、傳播、獲取的公共平臺,它允許用戶以簡短的文字隨時隨地更新自己的狀態(tài),支持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媒體形式。微博作為新興事物,具有如下特點。
1.交流形式的“去中心化”
“去中心化”是指微博的每個用戶都可以擁有一個雙重身份:信息的創(chuàng)造者和信息的接收者。在這一交流過程中,無所謂誰是信息傳播的主體,這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思想不謀而合。在利用微博輔助教學的過程中,每位學生都是主體,都是教學活動的中心。
2.信息發(fā)布形式的多元性
微博信息發(fā)布的形式呈現(xiàn)多元性。微博打通了固定互聯(lián)網和移動互聯(lián)網之間的限制,實現(xiàn)了電腦與手機的終端融合,用戶可以通過手機、PC上的瀏覽器等多種客戶端發(fā)布微博。這樣只要有手機信號,用戶就可以隨時隨地、隨心所欲地去生產、閱讀微博。“微博+手機”,讓一切的傳播成為可能。這為微博“牽手”信息技術課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3.信息發(fā)布內容的簡便性
微博的交流界面友好,操作簡便,用戶可以不受時空的限制,隨時隨地抒發(fā)自己的情感、發(fā)表自己的見解。而簡短的篇幅大大提高了交流的時效性,有利于群體頭腦風暴,迸發(fā)出智慧的火花。
4.信息傳播方式的互動性
微博跟傳統(tǒng)媒體及博客、論壇等新媒介相比,最大的特點就是實現(xiàn)了真正意義上的雙向互動傳播。在微博上,信息傳遞聚合了一對多、多對一、多對多等多種形式。微博在給予使用者簡便的閱讀體驗和自由度的同時,也提供了多元化、多層次和多角度的擴展性能。用戶既可以交友、聊天、分享心情,也能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學習者也可以接收到來自朋友、媒體等各個方面的新資訊。
二、中職信息技術課教學現(xiàn)狀分析
為了對筆者學院的信息技術課現(xiàn)狀有一個深入的了解,筆者與多位一線教師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對信息技術課的現(xiàn)狀作如下總結:
1.學習資源陳舊,應試色彩濃重
中職院校所有專業(yè)的學生在學習信息技術課后,都要參加中級操作員考證,這使得很多教師一味遵循考試大綱的要求,以過關為唯一目標,始終延用老模式、老方法,缺乏新鮮度,最終導致學生喪失興趣、學習效率直線下降。
2.課時少,課與課間隔時間長
信息技術作為一門基礎課,平均每周只有2次課,2次課之間的間隔為2~3天,甚至更長,這就導致學生在上下節(jié)課時,早已將上節(jié)課所學內容遺忘殆盡。再加上大部分學生為住校生,使用電腦的機會較少,教學效果更是大打折扣。
3.課堂教學枯燥乏味
中職學生年齡大多在十八九歲,思維活躍、意識超前,具有極強的好奇心,但抽象思維及自主學習能力較差,厭煩枯燥的文字說教,喜歡有聲有色、生動直觀的教學。傳統(tǒng)的“理論+實踐”的教學模式遠遠無法滿足學生的要求。
三、微博牽手中職信息技術課的理論基礎
教學理論的發(fā)展對提高教學質量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會對課堂的教育教學產生深遠的影響。探討微博運用于中職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具體策略,需要研究教育教學方面的客觀規(guī)律,探索學習的內部機制,為制定和選擇教學策略提供理論依據。
1.人本主義學習理論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主張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的角色定位為“學習的促進者”。教師的任務是為學生提供各種學習資源,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去尋找知識、吸收知識,把學習和興趣有機結合起來。
基于微博的學習平臺,可以為學生營造一個虛擬而又真實的網絡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主動參與各種與學習主題相關的話題討論,互相點評。通過這種自由的交流活動,獲取有意義的知識。
2.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既強調學習者自身的認知主體作用,也強調教師在學習者主動建構過程中的指導作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主要是由學習者借助必要的學習資源,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來獲得的。
在基于微博的學習環(huán)境下,學習者可以通過多角度、多層次的形式進行交流學習,充分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在增強學習者主體地位的同時,突出教師的主導作用。
3.有意義學習理論
有意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者應該積極主動將新舊知識建立起一定的聯(lián)系,否則就必然是死記硬背的機械學習。這就要求教育者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幫助學生在新舊知識間建立起聯(lián)系,以幫助學習者消化吸收。
基于微博的學習平臺,可以方便教師實時發(fā)布教學信息、填寫教學日志,幫助構建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形成有意義的知識網絡,還可以架起師生情感交流的橋梁。
四、微博在中職信息技術課中的應用endprint
微博繼承了傳統(tǒng)博客的優(yōu)良特性,又發(fā)展了自身的特點。將微博引入到中職信息技術教育中,對教學質量的提高有很大裨益。筆者嘗試在班級微群的基礎上,將微博以如下幾種方式應用于中職信息技術的實際教學中:
1.微預習
預習是任何學習中都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增強求知欲。但預習對于并不那么熱愛學習的中職生說卻是一種“奢望”,多數(shù)信息技術教師對此感嘆力不從心。而利用微博進行“微預習”卻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
教師可在課前布置預習任務,并將此任務以圖片、視頻等形式在微博中發(fā)布,提前為課程預熱。“微預習”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對新課進行預習,不僅減輕了課堂教學中引入環(huán)節(jié)的壓力,也促進了師生的交流互動,使教學能夠盡早進入狀態(tài)。例如,在《Word圖文混排》授課之前采用“微預習”與學生交流:“你將來想做白領、經理嗎?你想擁有一張代表自己獨特身份的名片嗎?”當學生在微博上紛紛發(fā)表自己的觀點,比如想做貿易公司老總、服裝品牌代理商等,教師就此引導學生進行預習,鼓勵學生上網搜索喜愛的名片,分析其排版的設計。這樣的微博互動就在無形中達到了預習的目的。
2.微復習
復習是學習的重要一環(huán)。良好的復習能使學生及時鞏固所學知識,溫故知新。然而,缺乏自覺性的中職學生能在課上認真學習已是不易,會在課后復習的更是少之又少。利用微博進行“微復習”可以較好地改善這一問題。
教師可以在課后利用微博引導學生完成復習,發(fā)起與上節(jié)課有關的復習討論,使學生在討論過程中對已學知識加深印象。例如,在Excel圖表這一課后,采用“微復習”與學生討論:“你有記賬的習慣嗎?今天你花了哪些錢呢?能否用圖表展示給大家看呢?”當學生紛紛回憶當天的開銷后,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設計一個“一日開銷”的圖表,從而達到復習鞏固的目的。
3.微主題
“微主題”是教學者圍繞既定的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精心設計的,在課堂內即可完成的協(xié)作學習主題。它小巧精練,更具綜合化、個性化。
在《多媒體信息的加工和表達》這一課中,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確定“微主題”:海灘度假,風景美不勝收,想拍下來,相機卻沒電了,只能借助手機拍照,但受鏡頭角度限制,無法記錄完整的美景,怎么解決這一問題呢?接下來,老師、學生的活動都將圍繞這個“微主題”展開。
4.微協(xié)作
“微協(xié)作”是指學生在微博上進行有職責、有分工的互助式學習,最終共同完成學習任務。目前教學中的協(xié)作學習普遍存在重形式、缺實效的現(xiàn)象,特別是中職生的協(xié)作學習往往熱鬧有余、合作不足。將“微協(xié)作”引入信息技術課程,可以記錄各組學生在協(xié)作過程中的分工與思考情況,讓教師能夠了解每位學生的學習情況。同時,學生又能夠通過微博觀察其他小組的合作過程,不僅促進了組內的分工合作,也加強了組間的學習與競爭。學生在整個“微協(xié)作”的學習過程中,都表現(xiàn)得較為有序,以往討論嘈雜、互相走動的情況明顯改善。
5.微資源
微博本身是一種能夠提供信息、存儲知識的社會性媒體,雖然篇幅有限,但能包含文字、圖像、音頻、視頻等豐富的信息形式,有較大的趣味性,也能夠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加之微博的時效性,對書本中有限的資源是一個很好的補充。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微博提供的源源不斷的資訊,整理成一種“微資源”,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
6.微評價
傳統(tǒng)的評價是學生相互打分,教師逐個打分,但中職生相對來說主觀性較強,不能準確地反映其學習情況,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以微博為平臺的“微評價”,可以允許師生發(fā)表一些表情、網絡流行語等,以豐富評價的內容,增加趣味性。這樣不僅活躍了評價氛圍,也激發(fā)了學生間互評的興趣,避免了傳統(tǒng)課堂上學生因害羞、怕說錯而不敢發(fā)言的尷尬局面。
研究發(fā)現(xiàn),微博用戶期望自己有更多的“跟隨者”,中職生同樣有這樣的特性,他們希望成為班級的焦點,渴望被認可。因此,筆者在班級微群中組織開展了“微博之星”的投票活動,每周一次,通過學生發(fā)布、轉發(fā)及評論微博,激發(fā)學生共享知識及交流學習的積極性。
7.微反思
“微反思”即在課后及時在班級微博群中發(fā)布教學反思。所謂教學反思,是教師對教學實踐的再思考,總結經驗教訓,以此來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教師可以從自身教學角度和學生領會角度出發(fā),通過微博總結課上的不足與存在的問題,結合學生的反饋,及時加以改進,從而有效地提高教學效果,提升自身的教學水平。
五、基于微博的信息技術教學嘗試反思
作為一項新技術,微博真正實現(xiàn)在教學中的高效應用還有很多方面需要嘗試與實踐,筆者認為有以下幾方面有待改進和完善。
1.更充分的課下準備
與傳統(tǒng)教學相比,教師需要利用很多業(yè)余時間進行準備工作,如:“微預習”和“微復習”的布置、“微主題”的確立、“微話題”的發(fā)起、“微博之星”的評選等。這些都將花費較大的人力和時間。所以課下的準備工作將成為教學中的一大重點、難點。
2.更規(guī)范的監(jiān)督引導
在很多環(huán)節(jié)中,需要教師進行監(jiān)督引導,尤其是在協(xié)作學習和學生投票這兩個環(huán)節(jié)。在協(xié)作學習環(huán)節(jié),時間基本上是學生自己支配,這時如果不能很好地進行引導,有的學生會過分依賴他人,自己甚少動手,甚至在微博里閑聊,這就導致后續(xù)學習無法順利進行。而在學生投票環(huán)節(jié)更是需要教師加大監(jiān)督力度,不斷提醒學生客觀地投票。
3.更合理的時間分配
由于每個“微主題”都有協(xié)作學習、自主學習的環(huán)節(jié),所以要合理地分配出學生自由支配的時間。而筆者在這方面的經驗有限,有時會出現(xiàn)時間過長或過短的情況,導致不能按時完成學習任務。
六、總結
新時代的信息技術教師必須加強自己的信息素養(yǎng),主動掌握各種先進的現(xiàn)代教育技術手段,真正把各種新型信息技術互相結合,并恰當?shù)剡\用于信息技術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隨著微博的不斷發(fā)展,微博中將有越來越多的適用于教育的功能被挖掘出來。筆者相信,“微博”這一針“強心劑”必將為信息技術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王萍.教育微博系統(tǒng)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1(8).
[2]張艷瓊.微博在教學中的應用探微——以新浪微博在《大眾傳播學》中的使用為例[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10(3).
[3]鄭燕林.微博客教育應用探析[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0(2).
[4]鄭麗霞.基于微博平臺的大學生網絡媒介素養(yǎng)教育[J].衡水學院學報,2010(6).
[5]郁曉華,祝智庭.微博的社會網絡及其教育應用研究[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10(12).
[6]林書兵,徐曉東.微博及其教育應用探析[J].電化教育研究,2010(3).
(作者單位:嘉興技師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