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 敏
父親的文武臺
◇ 陳 敏
1
人對祖先故鄉(xiāng)的懷戀,有時是莫名其妙的。
我在莫名其妙地問及父親關于故鄉(xiāng)的人事時,父親總是沉默不語,或者將話題轉向一邊,而母親就像講童話般地告訴我:老家在一個無比高的山嘴子上,我們都爬不上去。至此,老家這個詞成了一個隱秘在我心底的啞謎,扣著我的心弦,我渴望解開它,卻一直解不開。
我第一次去父親的“文武臺”是祖母去世后的第四天。去那里的路途正如他們所描述的那樣遙遠而艱辛。先要搭車去一個叫板巖的小鎮(zhèn),然后再步行50里石峽路、穿越一條長達百米的顫巍巍的吊橋之后開始翻山越嶺,向“只堪圖畫不堪行”的山尖攀爬,去那個被人稱作文武臺的地方。瘋長的野草淹沒了原有的崎嶇山徑,找不見路時,就得另辟蹊徑。多虧一個老鄉(xiāng)帶路,才使我們順利抵達。
父親曾說“土改”時,家里分了一頭牛,由于山路過于險峻,牛無法自己踏上去,只得把它綁在一個巨大的擔架上,雇了二十多個壯勞力花了一天半的功夫才抬了上去。至于父親曾居住的那個“文武臺”也是后來被一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叫出來的。因為那個只有三十多戶人家的山嘴子上就出了兩個人物,一文一武。文的是我父親,武的是我父親的本家叔叔,名叫陳長命,一個天生的獵殺者。十六歲參軍,后來提升為偵察連長,他百發(fā)百中,最難打的位置對他來說也是輕而易舉,擊倒對手準確無誤,可惜在解放戰(zhàn)爭勝利的前一年光榮就義。他什么都沒留下,只留下了一個英名,那個英名像深山里的回音,一直盤旋在老家山寨的上空,它比我父親文化局長的頭銜響亮。
至于父親和老家親人之間的過結,多年來我是從母親口中一點點得知的,而父親卻只字未提過。
父親四歲時,他的父親就去世了,留下了他和不滿七歲的姑姑。祖母是個足不出戶的小腳女人,不能下田耕作不說,就連到溝底弄半桶水回來也十分艱難。在那個陡峭的山寨,除了缺衣少食,水是他們過日子的第一難。正當祖母和兩個孩子步履維艱時,一個小她5歲的男人主動找上門,幫祖母挑回了一擔水,站在烈日炎炎的門口說:“你洗個澡吧,以后我會常來給你挑水。”祖母心頭一熱,當天就用小男人挑的水痛痛快快的洗了她生命中的第一次澡。男人隔三差五來為祖母挑水,半年后,他理直氣壯地成了祖母的新任丈夫——父親和姑姑的繼父。
父親的繼父年輕、力大,挑水、劈柴、干活都是一把手,沒人能與他抗衡。他的強勢同樣表現(xiàn)在他極高的生育能力上,六年時間里,他就讓我祖母生了五個孩子,一男四女。個個瘦得像猴子。
面對著一大堆嗷嗷待哺的嘴巴,他不得不起早貪黑。也順理成章地把他的爆脾氣像潑臟水一樣潑在和他沒有親緣關系卻要靠他養(yǎng)活的父親以及姑姑身上。他強迫不滿十歲的父親天不亮就起床去潭澗搶水,父親起不來,他就將他提出被窩,扔進豬圈。他力大過人,一口氣能把巖縫里滲出來的、積攢了一夜的潭水舀干。他為燒炭,常在夜間偷偷摸摸地去“順”別人的樹木。他霸道的舉動引來了眾人的白眼。某一天晚上,全寨子人傾巢出動,明晃晃的松油亮子火把他小偷小摸的手腳照了個正著。他們在坡上排成一行,先是咒罵,后又大打出手,扁擔棍棒一起向他劈頭蓋腦襲來,宣稱要將那個野雜種攆下山去。但,他的力氣實在是太大了,眾多男女都不是他的對手,他們?nèi)粨敉肆恕?/p>
那天晚上,父親沒有動手,但他也有選擇地站錯了方向;他也加入了詛咒繼父的行列,他跳得比任何人都高,也學著別人的樣子罵他的繼父。他這么一罵,迎來了他一生中最慘烈的懲罰和最后的悲劇。當晚,他繼父就把他倒掛在一棵榔樹上吊打了一頓,并連夜將他逐出了家門。父親那年才13歲。他求親生母親為他做主,不料,他母親不僅沒同情他,反而咒他是個吃里扒外的不孝之子,遲早會遭天打五雷轟。那天夜里他的母親沒有讓他進門,只從門縫里塞出了一塊牛糞砣一樣的紅薯面饅頭,說:“你淘米要飯自謀生路吧,以后再不要進這個家了!”然后在他面前關上了家門。
2
父親帶著一身傷痕連夜摸下山,在一個炭窯里湊活了幾宿。上蒼沒有將他趕上絕路,他碰上辦喪事的大戶人家,死者有個大權在手的兒子,在縣委宣傳部當部長,被鄉(xiāng)里人稱“一面官”。他用翠綠的松柏枝葉為他逝去的母親搭建了一個戲臺子式的靈堂。于是死者的身份就和一般人或一切窮人顯示出差異來;每晚沾親帶故的、熟悉的不熟悉的人前來守靈,他們吹吹打打、圍著棺材唱著孝歌。穿著長孝衫的女人們嗚嗚咽咽地哭。
山里習俗,誰家老人去世了,四鄰八鄉(xiāng)的人都會在夜里趕來唱孝歌,至少要唱7個夜晚,遇到個更富裕人家的,人會更多,時間會更長。人們從擦黑唱到天亮從不間斷。
父親為討碗熱湯也加入了唱孝歌行列。他少年喪家,悲從心起,圍著棺材邊唱邊哭。那些唱了一輩又一輩的孝歌歌詞被識文斷句的父親唱著唱著就唱變了。父親把孝歌的歌詞給唱改了。他改后的歌詞聽上去尤為悲切,圍坐在棺材邊的男女孝子頓時哭聲震天,把那個漆黑的夜晚感染得更加悲戚。身服重孝的部長也感動于眼前這個陌生的小男孩,為他把歌詞改得這么恰到悲處而無比動容,作為一個有身份的人,他眼光獨具,一眼認準父親是個非同尋常的孩子。
蔣典軍 書法
部長在辦完他父親的喪事后,就把我父親帶進了縣城,推薦給縣長做了通訊員。父親自知自己交了好運,當縣長問他能做什么時,他非常聰明地說他能在晚上為縣長捂腳,打仗時為縣長擋棍子??h長想笑卻沒笑,只用卷著的報紙溫柔地敲了敲父親的頭。三年后,父親做了縣長的文秘。
父親就那樣僥幸地活了下來,而且活得越來越好,像山里飛出來的一只鷹越飛越高。那個把他驅逐出來的家永遠停留在他生命中的第13年里。時空的阻隔與他素養(yǎng)的提高使最初的怨憤慢慢演變?yōu)樯?、隔閡、冷漠。他的性情由于童年親情的戛然終止而一點點變得孤僻,隨之而來的是冷峻與孤傲的與日俱增。
3
父親的胞姐,我的姑姑十四歲時,就被繼父逼嫁了。沒出嫁前,她總是跟繼父又吵又鬧,可新婚之夜,她卻出奇地乖巧,沒吵,也沒鬧,而是用一條很結實的腰帶把自己的褲子牢牢扎住。那條守衛(wèi)她純真的帶子被她勒得死死的,讓她呼吸都有點困難。
她夜夜穿著長褲、扎著褲帶睡覺,為的是不許男人碰她。大她十歲的丈夫倒算老實,他怕她半夜三更哭鬧,又怕她大喊大叫,就沒強迫她,也沒去碰她。她就這樣堅守著。她在為誰守身如玉?。恳荒旰?,她牢守的處女防線終于在男人給她灌進半壺包谷燒后突破了。她哭得歇斯底里。
姑姑一連生了四個孩子,二十二歲時被鄉(xiāng)計劃生育隊抓下山,做了結扎。姑姑二十四歲的那年冬天,因回娘家給祖母祝壽,被從山上滾下來的一顆飛石擊中了頭部,倒下去,再也沒起來。那天是臘月二十三,家家戶戶忙著過小年。那日,漫天遍野的雪花下了一天一夜都沒停歇。
父親領我們?nèi)サ牡谝粋€地方是他姐姐的家。其實,我們都沒進屋,隔著很遠的距離,父親指著一處低矮的平房說:“那是你姑姑婆家的房屋。”至于姑姑的墳在哪里,他也不知道。據(jù)說姑姑死后一年,她的繼父也死了。他是在地里扒蘿卜時,瞬間倒地的。死因不詳。那天是他的生日,農(nóng)歷十月初一,寨子上的人忙著打活紙,給亡靈送冥幣送寒衣。
再攀爬一面山,就到了父親的出生地、那個被譽為“文武臺”的地方。一個低矮,面目憔悴,佝僂著身子的老人把我們帶進奶奶住了一輩子的、被煙熏得烏黑的小屋。
領我們進屋的老者拖著長長的哭調(diào)向屋內(nèi)大聲地喊:“嬸子,你兒子帶媳婦、孫女回來了,你現(xiàn)在可以放心過奈何橋了!”然后“咚”的一聲跪倒在地。屋內(nèi)頓時哭聲一片。幾十號淚汪汪的眼睛盯著我們陌生的臉和手。面對迎接我們的哭聲,我拘謹?shù)剡B手都不知往哪兒擱。父親一副冷漠,茫然地立在門外,似乎對可不可以跨進這個家門還在做著長久的猶豫。
祖母已經(jīng)躺進了一個黑匣子里,匣子不大,但已經(jīng)被釘子牢牢釘住,我沒有看到祖母死后的容顏。事實上,我們素不相識,完全是陌生人。眼前躺在木匣子里的這個人,是一個和我沒有任何交流卻有著血脈關聯(lián)的人——我的祖母。數(shù)十年親情的支離破粹讓她和我們承受著不同的無奈和痛苦,這種無奈和痛苦或許折磨了她一輩子,讓她不得不帶著悔恨和遺憾離開這個世界。而現(xiàn)在,這種相見卻再也不可能重新相認的謀面,留給我們的是一道無法抹去的傷痕。它比生離死別更要令人感到悲愴而離奇。
祖母被安排在第二天一早下葬。墓地不遠,就在她家門下面的澗底下。天剛亮,幫忙的人全聚到一起,幾十雙手很快就把祖母躺的黑匣子綁在幾根粗大的木杠子上。幾十個瘦小的身體抬著祖母的黑匣子,在山路歪歪斜斜地扭動。抬喪的人沒走幾步就遇上了陡峭的下坡,于是便抓住韁繩讓棺材慢慢溜下去。一著不慎,很可能連人帶棺材一起落入懸崖。祖母的黑匣子在一片喊叫聲中緩慢艱難地下入墓坑。觀望的人才松了一口氣。我父親和我母親為自己選擇了文武臺上一個高出的巉巖,靜靜地立著,望著遠處對面的群山。父親一臉平靜,高傲的頭顱始終沒有低下,放佛一切與他毫無關聯(lián)。
吵鬧的場面隨著祖母的棺木放入墓坑的一瞬間開始接近尾聲。幫忙的、看熱鬧的人群開始四散。父親催促我們收拾東西,準備離去。我們不能留下,因為父親已經(jīng)不再能忍受這個能讓他重新回到過去,回到童年的傷感氛圍里。他像一個逃避憂傷的人,不愿意想起往事。
4
告別文武臺的時候,我禁不住回首觀望被永遠留在在山坳里的祖母和她曾住過的老屋。隱約意識到幾個女人和小孩跟在我們后面,隨著我們一起往前走,他們一定和我們有一些親戚關系吧。我趕快停下腳步,掏出包里的糖果給他們。他們接了,也不感謝,只是眼巴巴地瞅著我們下山,叮囑我們路不好走,千萬要小心些。那一刻,我意識到有一種親情,一旦過早被割掉了,無論用什么方式彌補和焊接,都會是徒勞而蒼白無力。
然而,這群山拱衛(wèi)的山中之山的文武臺,這自明末因避亂而從兩湖一帶遷徒而來的、世代居住的鄉(xiāng)里鄉(xiāng)親,這些長了數(shù)百年的榔樹林以及飛翔于藍天白云之上的每一只飛鳥。他們都不曾忘記,這個號稱文武臺的地方出過兩個人物,一文一武。他們絲毫不會在意,傳奇中的兩個主人公,他們的生死、愛恨、情仇。至今,文武臺的人,依然以他們的名字而驕傲。
父親從不問候祖母,卻幾乎每年年底都讓人給她捎去一些慰問品:小零食、棉被、食用油、大米。祖母收到?jīng)]收到,也不捎話回來,更不說半句謝成話,是處于內(nèi)心的愧疚還是根本就沒收到,父親對此也從不去追問。他寧愿漠視、寧肯忘記。
我終于在祖母下葬的前一天晚上探清了這個事實。原來,祖母每次收到父親捎來的東西,都會站在寨子埡口邊的風里嚎啕大哭一場,然后把它們分別分給家庭的每個成員,之后,就坐在門前的那棵榔樹下發(fā)呆。
那顆曾經(jīng)倒掛父親的榔樹依然長在那里,和祖母一樣蒼老。榔樹的樹身曾經(jīng)是筆直的,但隨著父親被吊在它的枝丫上暴打了一頓后,它的身子就一直沒伸直過,并且開始慢慢向外爬,枝葉也跟著向外延伸。父親的繼父罵那樹是個吃里扒外的東西,多次提來斧子,要劈掉它,但祖母死活抱著樹不丟。說寧可把她自己砍了,也不準砍樹。對于祖母,那顆樹已經(jīng)成了父親的原型,也成了她心底里一絲永遠也無法抹去的隱痛。
父親催促我們下山,趕在天黑前到鎮(zhèn)子上過夜。他要重點看望他的一位老師。雖然父親已打聽出了老師已經(jīng)不再人世,卻依然決定要去看他。
父親不止一次地給我們說起他的老師。父親把他只念了六年書,就能算能寫這一功勞歸結給了他的老師,倒不是他的老師給他教了多么高深的知識,而是一次次把他從生存線的掙扎中解救出來。他曾無數(shù)次被繼父逐出家門,而他想到唯一能夠讓他躲風避雨,度過劫難的也只有他的老師。老師是最有恩于父親的人。
5
我們一步步下山走近充滿俗世煙火味的山口,我看到一排建筑別致的小型建筑,門牌上顯赫地寫著希望小學幾個大字。那個伴隨父親整個童年的地方一改昔日容顏,很難讓人把它和父親所述的模樣聯(lián)系在一起。但是假日,學校大門已經(jīng)關閉,我們只能看見山和石,鳥和樹,不見學生的蹤跡。
本來是夏末,各家各戶門窗緊閉,顯出不合乎情理的冷清。在眾多上了鎖的家門中,終于碰見了一扇敞開著的門。從一個顫巍巍的老人口中,父親終于打聽到了他老師的墓地。
剛繞過一個小山頭,迎面是一座破舊的墓碑。墓碑的一多半已經(jīng)陷入泥土,可以推斷出時間的久遠。父親的恩師已經(jīng)過世了幾乎二十年。
父親面壁而立,呆呆的。神色黯然。他沒有流淚,卻顯出從未有過的悲戚,以至于他終于按捺不住那種神傷,“咚”的一聲跪了下去。他長久地跪著,把頭低進泥土里,他是在和老師對語吧?他要告訴老師什么呢?
我和父親的隔膜源于他與生俱來的冷酷、自閉與傲慢,暗地抱怨他是個從不懂同情為何物的“超級冷血”,責怪他中山裝下面裹著一顆鐵石做成的心,而當他俯下高大硬朗的身軀為老師磕頭的動作,盡管簡單而僵硬,卻頃刻間讓我淚流滿面,它改變了我對父親所有的埋怨。
放佛是冥冥之中出現(xiàn)的感應,我感到眼前這個躺在黃土下的老師與我有著血緣關系,慢慢地,屬于父親的淚水就從我眼睛里流了出來,一顆接一顆劃過我的臉,滴落進脖子里,我不知道為誰而流淚?為感動于父親把頭低進黃土里的虔誠?還是來自對父親遙遠少年時期孤寂無援的喪家烈痛?或是傷悲于與我有過血脈相連而又不能相認的親情?我說不清。
有一種情感歷來說不清,道不明。
步下文武臺,回首仰望,一輪圓月朗朗升起,如同一副絕世的山水畫一般,靜靜地掛在天邊。而晃動的,只有煙,只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