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敏
(西安外國語大學)
宋詞的音樂性再現(xiàn)
——以李清照《聲聲慢》英譯本為例
劉敏
(西安外國語大學)
宋詞是音樂性與文學性相融合的文學形式之一。李清照《聲聲慢》是宋詞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本文從本雅明在《譯者的任務》一文中提出的“再現(xiàn)原文表意模式”的視角出發(fā),以許淵沖、林語堂、楊憲益、John A.Tuner所譯譯本為分析材料,解讀譯文對原文的音樂性的再現(xiàn)。本文中,音樂性分析主要采用數(shù)據(jù)分析方法針對原文中古音韻和譯文音韻構成進行對比。
《聲聲慢》本雅明 意境再現(xiàn) 音韻再現(xiàn)
本雅明(2000)在《譯者的任務》一文中提出“譯者的工作是在譯作的語言里創(chuàng)造出原作的回聲”(205)。原作的回聲可以理解為再現(xiàn)原作的意義表達形式。音調和文學相結合產(chǎn)生的最具代表性的文體當屬詩詞。詩詞的語言風格體現(xiàn)在詩人用詞的色彩、詩詞的節(jié)奏、韻律以及它們之間的協(xié)調上。本文將以南宋著名女詞人李清照《聲聲慢》一詞為例,以四篇代表性的韻體譯詩和自由體譯詩為分析對比文本,分析英譯文本中對原詞音樂性的再現(xiàn)問題。
李清照在《詞論》中說道:“本壓仄聲韻,如押上聲則協(xié),如押入聲則不可歌矣?!焙笥址Q“詞別是一家”(余恕誠,2008:63)。由此可見李清照對詞之音樂性的重視。音樂性可以說是詞的本質屬性之一。語言的音樂性主要源自于語言的韻律,韻律又包括音韻和節(jié)律。從聽覺上表情寄意。
(一)原文韻律分析
李清照《聲聲慢》的獨到之一即是這開篇七對疊字。《聲聲慢》上片原押四平韻?!堵暵暵ひ捯挕犯难喝肼曧崱H肼曧崒儇坡?,這就奠定了這首詞的基調。開始是下壓的,哀婉地使讀者的心慢慢下沉,漸漸出現(xiàn)短促的刺激、意向的穿插,哀痛慢慢匯聚,到詞尾余韻猶存。
《聲聲慢》創(chuàng)作時期為宋朝,屬中古漢語時期。因此對其音韻分析根據(jù)丁聲樹、李榮(1958)的《古今字音對照手冊》和Guillaume Jacque(2006)所著Introduction t o Chinese Historical Phonology擬音得出表一。
分析七對疊字的韻母和聲母,可以發(fā)現(xiàn):(1)七對疊字中除覓、冷二字外,其余五字都為齒音(/z//tsh/)、清音。(2)七對疊字讀音中韻頭和韻腹多由/i//j//e/構成。/i//e/為前元音。這些音讀起來口腔開合度小,發(fā)音位置靠前,讀起來構成纖細、短促,給人以低聲自語的感覺。正如詞學家吳世昌(2003)先生在《詩與語音》中指出,舌齒音是不能縱情奔放,這聲音的本身便有一種艱澀凄楚的感覺,最適合表達凄楚艱澀或類似的情調。此外,根據(jù)物理學家Miller,Paget等人的實驗發(fā)現(xiàn),元音/i://i//ei//?://?:/等都由諧音(harmony)組成,又可叫做深元音(Macdemott,1994)。深元音所表達的感情一般比低元音要強烈,適宜描述深沉含蓄、極度的悲傷以及力量的巨大和意義的深遠。
(二)譯文韻律分析
這首詞的英譯主要采用韻體和自由體。本文采用楊憲益、林語堂、許淵沖、John A.Tuner四人所譯進行分析。
表一 《聲聲慢》疊字的中古音
關于高低元音表意,Macdermott(1994)表示低音給人以深沉感,可以表示雷聲、重擊,表示內心抑郁、沉重等;高元音則表示輕微、清晰、遙遠尖銳等意(p.40)。長元音具有暗示空間寬闊、時間長、速度慢、態(tài)度莊重和思考深沉等特點。短元音短而急促,生動活潑。
林語堂譯詩中低元音構成比率最高 (50%,35.7%),其次為許淵沖(45.8%,4.2%)、Tuner(19.6%,40%)和楊憲益(0%,37.5%)。從根據(jù)Macdermott的低元音給人以抑郁沉重之感角度,林語堂的譯文在表達沉重的感情這一方面更勝一籌。此外,對比四段譯文的諧音結構,楊憲益、林語堂、許淵沖、Tuner譯文諧音比例分別為50%、57%、45.8%、45.7%。綜合來看,林語堂對于這七對疊字的譯文在語音表意、營造開篇氛圍層面上更貼合于原詩。
(三)押韻分析
英語格律詩第一要素就是節(jié)奏,節(jié)奏靠音節(jié)、音步的抑揚頓挫體現(xiàn)。漢語最重要的格律因素是平仄,平聲輕仄聲重。英語詩歌的音節(jié)數(shù)和漢語詩的字數(shù)能勉強等同,但音效無法取得一致。一個音節(jié)的音量與一個漢字的音量難以等同。
John Tuner是一位精通漢英兩種語言的西方譯者。他認為中國古典詩詞美的特質是通過押韻和節(jié)奏來體現(xiàn)的。因此,他在譯詩中試圖用英語詩歌中的各種表現(xiàn)手段進行照應。以七對疊字翻譯為例。譯文韻腳格式為 aabcddcb。Peak-seek,languish-anguish, chill’d-thrilled等。同時存在許多行內韻:pine-peak stare-start等頭韻;groping-moping glare-stare等尾韻;wander-wonder canker-rankling等排韻。 同一行內:第四行 glare-stare-start,第八行:keen-cankerrankling-anguish,各韻式環(huán)扣在一起。這樣的譯詩努力傳達出原詩的韻式特點,同時又做到與英語詩歌體系相符。相比Tuner,許淵沖的韻體譯文主要是行末押韻,其他押韻形式較少。林語堂譯文雖為自由體,但在處理這七對疊字時運用重復和行內韻同樣出彩。So一詞重復出現(xiàn)七次。反復出現(xiàn)的塞擦音也是對原詩韻母的呼應。此外,也不乏行內韻,dim-dark,densedull,damp-dank。七個形容詞的輔音均為/d/也是在形式上追求達到與原詩的呼應,極力達到形式與意境的雙重呼應。
韻律反映音樂美,是古典詩歌不可或缺的有機成分。譯詩應盡可能地創(chuàng)造出一種與原詩音樂上的共通性。正如音樂旋律可以超越語言形式感動聽眾,譯者應該發(fā)掘出原文中能使其存活的因素,利用語言間的轉換,再現(xiàn)原文的表意模式,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出原作的“回聲”。
[1]本雅明·瓦爾特.譯者的任務[A].張旭東.譯//陳德鴻,張南峰.西方翻譯理論精選[C].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00.
[2]丁聲樹,李榮.古今字音對照手冊[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1.
[3]吳世昌.吳世昌全集(第三卷)[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3.
[4]余恕誠.李清照《詞論》中的“樂府”、“聲詩”詮釋[J].文學遺產(chǎn),2008(3):63-68.
[5]Mary Macdermott.Vowel Sounds in Poetry[M].Folcroft liberary Edition,1994.
[6]Guillaume,Jacque.Introduction to Chinese Historical Phonology Leiden[M].2006:2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