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 萍 林齊寬 彭 彬
2014年廣東省農機購置補貼督查工作報告
○文/陸 萍 林齊寬 彭 彬
為扎實推進2014年廣東省農機購機補貼工作的落實,加強購機補貼的檢查監(jiān)督,按照農業(yè)部辦公廳《關于開展2014年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實施專項督導檢查的通知》 (農辦機〔2014〕29號)和省農業(yè)廳辦公室《關于開展2014年農機購置補貼督查工作的通知》 (粵農辦〔2014〕347號)的有關要求,省農業(yè)廳分別于2014年5月和10~11月組織了兩次全省范圍的農機購置補貼監(jiān)督檢查,共派出10個檢查組對廣東省28個縣(市、區(qū))的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實施情況進行檢查、指導。農業(yè)廳黨組成員、副廳長牛寶俊,副巡視員潘雪芬,農機化辦主任陳楚楷、副主任劉亞平,省農機化技術推廣總站站長劉勝敏分別帶隊完成了督查。
督查組通過聽取市、縣農機購置補貼實施情況的匯報、交流座談、現場檢查以及每縣實地走訪5個購機農戶等方式開展督查,主要是檢查縣級部門落實補貼政策的情況:一是補貼政策信息公開和宣傳工作情況;二是補貼資金結算兌付工作情況;三是補貼受益對象的確定情況;四是補貼機具核實工作情況;五是舉報投訴查處情況;六是縣級農機購
置補貼工作領導小組工作開展情況,重點補貼機具提出的依據和程序、補貼資金結算兌付工作流程、縣級財政安排落實工作經費、補貼機具核查辦法的制訂實施、多部門聯(lián)動廉政風險防控等工作開展情況。走訪農戶主要是了解農戶在辦理手續(xù)過程中是否規(guī)范、購買的補貼機具是否與補貼品目范圍內的產品相符、補貼機具的使用情況以及聽取農戶對補貼政策的意見和建議等。
走訪農戶
全省各地采取了切實有效的措施,推進農機購置補貼工作的實施,主要有:
一是政府部門日益重視。各地均成立了縣級農機購置補貼工作領導小組,由政府分管領導親任組長,加強補貼實施工作的組織領導,集體研究制定補貼有關問題。在省農機購置補貼實施方案下達后,均能及時根據本地區(qū)實際情況制定地方上的實施方案,建立責任追究制度,并組織管理部門的有關同志進行操作程序和工作紀律的學習。
二是大力宣傳補貼政策。運用電視、報刊、標語、政務公開、網絡、板報、現場會、電臺等多種形式宣傳,以使廣大群眾了解熟悉政策細則,將購機補貼有關信息全面公開,保證購機補貼政策的透明度。
三是進一步規(guī)范操作流程。加大補貼的規(guī)范化管理,做到補貼制度、補貼程序、補貼目錄、辦事人員和監(jiān)督渠道公開。所走訪的農戶普遍反映在實際申報補貼、操作受理、審批核準等過程中,農機部門都基本能按照規(guī)定程序辦理,工作效率、工作態(tài)度均有明顯改善。
全國購機補貼工作已進入第11年,廣東省購機補貼工作進入第17年,實施“全價購機、定額補貼、縣級結算、直補到卡”的兌付方式已進入第2年,政府在組織領導、規(guī)范操作、監(jiān)督服務方面成績是可以肯定的,但購機補貼政策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這主要表現在以下5個方面:
1.政策出臺偏遲。農業(yè)部的方案一般在每年的2月左右出臺,省的方案在3~4月份出臺,而各縣(市、區(qū))的方案基本上都是在5月后才發(fā)文,錯過了春耕春種農忙季節(jié)和農民新購機最迫切的階段,不適應廣東省實際農業(yè)生產需要,政策的實施效果與惠民作用的及時性大打折扣。
2.基層農機力量薄弱,管理經費不足?;鶎拥霓r機管理機構不健全,組織管理經費缺乏。由于人員和組織管理經費不足,機具核實及結算進度較慢。另外,廣東省目前的結算進度只有4.3%,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35.54%。
3.農戶購置補貼機具的積極性不高。因人均耕地面積較少,且種植效益不高,致使部分農戶寧可把土地丟荒,使用農業(yè)機械的熱情不高。廣東農村土地確權工作剛剛起步,土地流轉及集約化經營未成規(guī)模,農業(yè)產業(yè)化的滯后直接影響了對農業(yè)機械的需求。全價購機也給農民帶來了一定的資金壓力。這次入戶訪談還發(fā)現部分購機戶未能準時拿到補貼資金的情況。以上這些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民購買補貼機具的積極性。
4.部分補貼機具的分檔不合理。以節(jié)水灌溉設備為例,由于2014年由農業(yè)部統(tǒng)一進行分檔,主要分為首部和田間管網帶首部兩部分,而廣東省農戶在實際實施時,因為田間面積的多樣化,需要田間管網及首部進行不同的組合,導致補貼分檔不適應廣東省的實際生產需要。
5.補貼機具目錄未能滿足農業(yè)生產需要。如菠蘿、甘蔗、香蕉等粵西地區(qū)種植面積較大的地區(qū),對農業(yè)機械的需求量大,但由于機具價格昂貴或補
貼目錄中缺乏相關的機具,難以滿足當地的農業(yè)生產需要。
除了以上問題,基層的管理人員還反映,對于插秧、育秧環(huán)節(jié)的機具補貼一直有需求,雖然廣東省2014年對插秧機敞開補貼,但由于插秧、育秧一直是成本較高的環(huán)節(jié),而省又已經取消了省級財政的補貼,影響了農民機械化插秧的積極性。而且,經過前些年購機補貼政策的實施,通用類的農機裝備需求進入平緩增長狀態(tài),對于一些先進、特色農機裝備的需求還未得到市場的快速回應,市場還未找到并建立新的增長點,滿足不了當前農民對新機具的需求。
為更好地落實購機補貼政策,基層提出了一些建議:
1.保持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相對穩(wěn)定性。發(fā)揮頂層設計的作用,爭取每年的各級購機補貼實施方案應盡早出臺;能相對保持補貼政策與操作方法3~5年的延續(xù)穩(wěn)定。
2.加大對重點領域關鍵環(huán)節(jié)機具的補貼力度。2014年廣東省規(guī)定對插秧機、收割機、烘干機等3種機具敞開補貼,體現了一定的重點傾向性,但總體導向作用仍不明顯。建議適當提高有關水稻、甘蔗、節(jié)水灌溉、畜牧養(yǎng)殖、適用山區(qū)丘陵的農機裝備的補貼額度。
3.加強制度建設,建設法治農機。幾年前的湛江騙補案件消極影響至今,影響了基層農機管理人員的積極性。建議在全省范圍建立補貼申請受理和補貼機具核實制度,從制度上保護相關經辦人員的正當權益,并提高經辦人員的責任心,同時充分發(fā)揮相關人員工作主動性和積極性。
4.簡化補貼申請與辦理手續(xù)。為切實提高農民的申報效率、降低成本,以確保能當場受理與發(fā)放確認通知書為目標,進一步簡化申辦手續(xù);為減輕縣農機部門工作量、有效釋放人力資源,應進一步縮小抽查范圍、減少抽查比例,提高免核實機具補貼限額,甚至可取消縣農機部門組織核實環(huán)節(jié)。
5.應進一步加強補貼政策的培訓指導力度與強度。近年來補貼政策改進很多,不斷有新措施、新要求,特別是補貼軟件系統(tǒng)的經常更新,基層農機管理工作人員的換崗更新也很頻繁,建議每年適當增加培訓次數和人數,提高培訓效果和工作效率。
6.加強與財政部門溝通,爭取盡快撥付補貼資金。采用縣級支付補貼方式后,個別縣(市、區(qū))補貼資金結算工作進度滯后,由于撥款進度較慢,影響了農戶購買補貼機具的積極性,建議各級農機主管部門加強與財政部門的溝通,爭取能按照年度實施方案的要求,做到“至少每季足額撥付一次”補貼資金。
另外,基層管理部門還提出了進一步加強基層農機推廣機構的建設,合理布局基層營銷網點,對農業(yè)機械售后服務進行規(guī)范和監(jiān)督,設立農機用油補貼等建議。
督查行動發(fā)揮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在開展第二輪督查工作前,截止2014年10月8日,全省共受理補貼申請資金1.73億元,占資金比例為53.37%;督查行動后的11月28日,統(tǒng)計顯示,全省各地共受理農機購置補貼申請2.345億元,2014年中央財政下達資金3億元,占資金比例為78.17%,實施進度與去年同期相比,提高了13.6%,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農機購置補貼政策一直是省農機管理部門工作的重中之重,購機補貼政策的實施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近年來廣東省不斷尋求進一步完善補貼政策,探索優(yōu)化操作流程,力求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在2014年12月16日舉行的“全省農機專業(yè)合作社發(fā)展交流暨農機促冬種現場會”上,省農業(yè)廳黨組成員、副廳長牛寶俊在講話中針對購機補貼工作指出“要深化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改革創(chuàng)新,爭取中央資金支持,發(fā)揮其基礎性引領作用;繼續(xù)深化探索改革農機購置補貼操作模式和簡化手續(xù),采取先購機后申請補貼;探索改變或規(guī)范機具核實模式,或者取消核機環(huán)節(jié)的可能性;爭取農機購置補貼組織管理經費成為固定的支持?!蓖ㄟ^省、市、縣三級農機管理部門的共同努力,廣東省購機補貼工作正進入一個良性發(fā)展的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