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濤
所謂康有為“戊戌出亡”,系指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康有為出逃海外一事。此事一般史書均有記述,但均語焉不詳,或?qū)δ呈抡f法不一,或其中某一環(huán)節(jié)斷裂,以致史實不清晰、史事不完整??涤袨橛泄饩w帝支持,為什么被逼出亡?為什么慈禧和榮祿那樣地痛恨康有為,一定要置之于死地?究竟是誰起到了關(guān)鍵性作用,使得康有為能夠戲劇性地逃亡海外?
激進變法
在戊戌變法之前,康有為的狂傲個性已經(jīng)把許多重要朝臣給得罪了。
當國帝師翁同和閱覽康有為的上皇帝書及康有為其他著作后,即向光緒帝保薦,說康“才堪大用”,并有“康有為才勝臣十倍”之語。但隨著康有為張狂個性的發(fā)展,翁同和對康有為的評價越來越低,逐漸貶之為“狂生”。光緒二十四年正月初三,即1898年1月24日,總理衙門大臣李鴻章、翁同和、榮祿和刑部尚書廖壽恒、戶部左侍郎張蔭桓等召見康有為,詢維新之事??涤袨槟恐袩o人地侃侃而談,大有舌戰(zhàn)群儒的風采。榮祿對此非常反感,中途離去。翁同和在當晚日記中說康有為“狂甚”,“燈后歸,憤甚”。
戊戌變法伊始,“諸守舊大臣以皇上變法,焦愁不已,多有問之榮相者。榮相笑曰:‘俟其鬧至剪辮子時,必有辦法,此時何急哉?’”果然,康有為有斷發(fā)、易服、改元,甚至遷都上海之議。雖然未得到光緒允準,但京城已經(jīng)謠言四起,紛紛揚揚,謂康有為鼓動皇上將下詔改衣冠。這就犯了慈禧禁止“剪辮易服”的大忌。
維新中,康有為上書除積弊、定官制、裁撤“閑散衙門”,選拔英才、設(shè)制度局。這實際上是官制改革。這就犯了慈禧太后變法“無損滿洲權(quán)勢”的大忌。
人事上如此大的動作,守舊大臣人人自危,“寢不安,食不?!保敖辜庇勒?,惟有詛謗皇上,痛罵康有為而已”。不久,光緒帝根據(jù)康有為上奏,下旨將天下祠堂“盡改為學堂”。此旨一下,京城頓時流傳康有為曾進“藥水”,“上服后性情大變,急躁異?!?,皇上入了天主教,并有在宮中設(shè)立禮拜堂等等謠言。
如此,京城中,“上自王公,下自士庶,眾口嘩然,謠言四起……朝野議論,無處不談康有為,內(nèi)言傳于外,外言又傳于內(nèi),愈出愈奇?!狈N種不利謠言,全部指向康有為,自然也很快傳到身在頤和園但時刻關(guān)注新政進程的慈禧耳中。
9月13日,光緒決定接受康有為等人的建議,開懋勤殿,并聘請伊藤博文和李提摩太為“客卿”(顧問官)。慈禧聞訊大怒:“小子以天下為玩弄,老婦無死所矣。”此時,慈禧已經(jīng)決意出手,不能再由光緒“任性妄為”了。
令光緒皇帝措手不及的是,形勢突然嚴峻起來。
全國通緝
9月21日早朝,慈禧與光緒共同接見朝臣。是日,慈禧以光緒皇帝的名義,頒布敦請?zhí)笥?xùn)政的詔書,并言慈禧太后“今日起在便殿辦事”。如此,慈禧太后正式接管了政權(quán),光緒皇帝被掛了起來。戊戌維新至此落下帷幕,以失敗而告結(jié)束。慈禧太后于21日早朝接管政權(quán)后,第一件事就是下旨給京城步軍統(tǒng)領(lǐng)衙門,令立即緝捕康有為等維新黨人。
非理性的變法太過激進,遠遠超過了當時中國的社會承受力,也遠遠超過了慈禧太后所規(guī)定的政治底線。對于戊戌新政,慈禧太后是給與了一定的支持的。但康有為力圖“盡變清朝祖宗之法”,徹底觸怒了慈禧太后。尤其是聘用伊藤博文做顧問官,更令朝野反感,幾乎舉國一致聲討。甲午戰(zhàn)敗,中國傷口尚未撫平,朝野大多對日本憎恨至極。讓伊藤博文主持大清朝政,朝野自然普遍反對,慈禧更是不能接受。
戊戌政變當日,慈禧太后下旨拿捕康有為。萬幸的是,康有為此前已收到光緒的密詔,得知處境危險,并已經(jīng)于前一日即9月20日,離開了北京。
20 日清晨,康有為帶著仆人李唐,由馬家堡火車站(今永定門火車站)乘火車離開北京,當天抵達天津,傍晚抵達塘沽。21日上午,康有為登上英國太古輪船公司的“重慶”號客輪。上午11時,“重慶”號從塘沽起航,離開天津赴上海。按照行程,22日上午船抵煙臺,24日午后船抵上海。
21日當日早朝,慈禧下旨立即拿捕康有為。當日中午11時許,接替榮祿擔任刑部尚書、京城步軍統(tǒng)領(lǐng)(九門提督)的崇禮,親自率領(lǐng)緹騎300人,包圍位于宣武門外米市胡同的南海會館(今北京宣武區(qū)米市胡同43號)。正在會館的康有為胞弟康廣仁和康有為弟子程式轂(后易名程大璋)、錢維驥,以及仆人王升、王貴、田升等人被捕。
當此之時,清廷尚不知康有為已經(jīng)離京。崇禮在南海會館中沒有捕獲康有為,立即下令關(guān)閉北京各城門,“緹騎如云”,大肆搜捕。
21日晚,慈禧令在全國嚴密查拿,并密詔各地官員:康有為進“紅丸”毒死了光緒皇帝,一旦抓獲,就地正法。并令天津、煙臺、上海等地道臺官員,懸賞緝拿康有為;命兩廣總督譚鐘麟,迅速查拿康有為家屬,查抄康有為財產(chǎn),根究康有為下落。
接獲捕殺康有為密電的上海道臺蔡鈞,懸賞兩千銀元,捕拿康有為。為了不使康有為漏網(wǎng),蔡鈞購買翻印了大量康有為的照片,交給碼頭緝拿康有為的緝捕人員。對于22日進港之各種船只,蔡鈞已經(jīng)派人搜捕一遍。經(jīng)查核,確信康有為所乘輪船為英國太古輪船公司的“重慶”號,該船抵達上海日期為24日上午。
因為“重慶”號輪船屬英國太古公司,為避免英人阻止搜捕,蔡鈞在下令封鎖上海各個碼頭的同時,于23日晨派員致信英國駐上海總領(lǐng)事白利南(Byron Brenan),信中附有慈禧太后捕殺康有為的密旨。
起死回生
危急之時,康有為的另一個弟子程淯伸出了救援之手。此時,時年28歲的程淯正擔任李提摩太的中文秘書。二人的一段談話救了康有為一命。李提摩太道:“在西方人士看來,此次貴國實行新政,表明政治已經(jīng)步入正軌,如此循序漸進,不難富且強,不料現(xiàn)在又遇挫折?!背虦U道:“全國風氣不開,諸頑閹群附太后,欲革新政治,豈易之者?問題是,現(xiàn)在康有為先生命恐不保?!崩钐崮μ溃骸霸诤2爸挟敓o恙,到上海就非常危險了?!背虦U道:“上海貴邦總領(lǐng)事白利南君,非吾廣學會會長乎?”李提摩太言:“然,但能否盡力,不可知耳?!背虦U又道:“萬國皆保護政治犯,先生盍發(fā)一電以救之。”李提摩太沉默不語。過了一會兒,李提摩太說:“電可發(fā),恐無補耳。且不知所附何船,若在華法界登陸,則敗矣。”程淯道:“亦惟盡心焉而已?!崩钐崮μc了點頭,起身起草致上??傤I(lǐng)事白利南電文,“凡數(shù)易稿”,最后交給程淯道:“知此事者,惟吾兩人,宜深秘之?!?程淯趕緊“諾”,拿起電報稿飛奔出去發(fā)電。后康有為作詩紀念程淯:
長天萬里嘯秋風,京國蕭然落木悲;
渺渺蘆中人去也,荷花開到夕陽紅。
李提摩太的這個電報一經(jīng)發(fā)出,上海形勢頓時一變,康有為藉此起死回生。
24日清晨,白利南指派會說一口流利中國話的工部局職員濮蘭德乘坐一艘英國駁船往吳淞口外幾英里遠的水面去攔阻“重慶”輪。在濮蘭德帶領(lǐng)下,康有為下了“重慶”輪,上了濮蘭德的駁船。在駁船上,濮蘭德向康有為說道:是在北京的李提摩太打電報給上海總領(lǐng)事白利南,請求白利南設(shè)法營救,但上海道已經(jīng)照會英駐上海領(lǐng)事館,要求協(xié)同緝捕先生,如果上海領(lǐng)事館掩護中國政府緝捕的要犯,牽涉到外交,白利南不敢做主,遂致電倫敦政府英首相索爾茲伯里侯爵(Marquess of Salisbury,戊戌時譯作沙士勃雷侯),得復(fù)電同意營救,白利南才派我?guī)Я苏掌业侥愕?。至此,康有為才知道,為了營救自己,居然驚動了英國首相兼外交大臣。
很快,康有為、濮蘭德等人乘坐的駁船駛近等候在遠處的英國輪船公司“琶理瑞”號,并下了駁船登上“琶理瑞”號。
戊戌遺囑
康有為一共在英國商船“琶理瑞”號里隱藏了兩天。按照康有為1899年在日本撰寫的《我史》(學界又稱《康有為自編年譜》)的說法,康有為隨濮蘭德從“重慶”輪上了濮蘭德的駁船之后,聽說光緒被弒,又不知英人把自己帶走后如何對待自己,不禁痛不欲生,決計蹈海殉國。他先是口占絕句一首:
忽灑龍翳太陰,紫薇移座帝星沉。
孤臣辜負傳衣帶,碧海青天夜夜心。
隨即,他匆匆找來紙筆,寫下留給家人的遺書,即“戊戌輪舟中遺家人書”:
我專為救中國,哀四萬萬人之艱難而變法以救之,乃蒙此難。惟來人間世,發(fā)愿專為救人起見,期皆至于大同太平之治。將來生生世世,歷經(jīng)無量劫,救此眾生。雖頗任患難,無有厭改。愿我弟子我后學,體吾此志,亦以救人為事。雖經(jīng)患難,無改也。地球諸天,隨處現(xiàn)身,本無死理。至于無量數(shù)劫,亦出救世人而已。聚散生死,理之常,出入其間,何足異哉?
光緒二十四年八月九日,康長素遺筆。
到此無可念,一切付之,唯吾母吾君之恩未能報,為可念耳。
文中“康長素”之“長素”是康有為的號,意即“長于素王也”。“素王”是古代儒學家對孔子的尊稱。古代儒學家認為:孔子修《春秋》是代王者立法,有王者之道,而無王者之位,故稱素王。所謂“千年禮樂歸東魯,萬古衣冠拜素王”之“素王”,即指孔子??涤袨樽苑Q孔子轉(zhuǎn)世,比孔子還要多知,故取號“長素”,這也是其弟子稱之為“康圣人”緣由之一。
隨后,康有為又給徐勤及諸弟子寫下了遺書,即“絕筆告同門”:
吾以救中國故,冒險遭變,竟至不測,命也。然神明何曾死哉?君勉為烈丈夫,吾有老母,謹以為托,照料吾家人,力任大道,無變怠也。同門中誰能仗義,護持吾家吾國者,吾神明嘉之(任甫若存并以為托)。
孔子生二千四百七十五年即光緒二十四年八月九日。
君勉仁弟,為絕筆告,并示同門有志諸子。
遺書中“君勉”即康有為十大弟子之一徐勤的字。為什么遺書中把后事囑咐給徐勤辦理?因為時年25歲的徐勤出身豪門世家,家境富裕。康有為萬木草堂講學期間,徐勤出資承擔了所有書籍的印制費用。徐勤對同門也慷慨解囊,為此不惜傾家蕩產(chǎn)。另外,徐勤的思想和行為都與康有為相近,故人稱徐勤為“不是康有為的康有為”。后康有為贊揚徐勤道:
忠肝義膽,不以死生易心,不以寒暑易節(jié),可以寄托者,莫如三水徐勤君勉。
“任甫若存并以為托”中“任甫若”為康有為另一親屬,意為任甫若如果還活著,也一并將所述事項托付給他。
兩封遺書寫完封好,康有為將它們交付隨身仆人李唐秘藏,以防不測。交待好這些事,康有為哀哭著要投江殉國,被眾人勸住。濮蘭德勸慰道:“皇帝是否去世,現(xiàn)在只是傳聞,可以等待進一步的消息?!?/p>
在人們的勸慰下,康有為強忍住悲痛,隨濮蘭德乘駁船登上停在吳淞口外的英國輪船公司的“琶理瑞”號輪船。
現(xiàn)在的研究者認為:康有為的上述兩封遺書及書寫經(jīng)過,都是他被轉(zhuǎn)移到“琶理瑞”號之后留下的,口占的那首絕句是他逃到日本后做的。在白利南向倫敦的報告中,也沒有康有為尋死覓活要投海自盡之事??涤袨橹詮垞P自己對光緒之死的悲痛,甚至不惜編造投江殉主的情節(jié),是為了標榜自己具有儒家強調(diào)的君難臣死之節(jié)義,提高自己在眾弟子及海外華人中的道義地位。
事實上,康有為被轉(zhuǎn)移到“琶理瑞”號后,立即借助船上的通訊設(shè)備,致電澳門《知新報》同仁,告知北京發(fā)生政變,他已脫險,請他們設(shè)法救助自己的家人。同時康有為致電廣州云衢書屋、萬木草堂,通知家人及親友弟子等,讓他們迅速離開廣州逃往澳門避難。
第二天即9月25日,英駐上海領(lǐng)事班得瑞前來探望。按照班得瑞的記載,康有為因為剛剛脫離險境,神情依然恍惚,與班得瑞談話時常常語無倫次,不斷重復(fù)說過的話,失去了平日的狂傲和雄辯。
香港22天
約9月26日晚,“巴拿文契”號巡洋艦抵達上海。27日凌晨1點,“琶理瑞”號得到指示起錨開航。在“巴拿文契”號巡洋艦和“埃斯克”號炮艇護送下,“琶理瑞”啟航赴港。29日晚7時,“琶理瑞”號抵達香港,英國港督派華民政務(wù)官和總巡捕官率水上警察,另有康有為在香港的友人何曉生,乘小汽船出鯉魚門外,將康有為從“琶理瑞”號船上接出,登岸后一路護送到警察總署。
在康有為看來,此次成功出亡猶如起死回生,感慨之下,康有為又給自己取一別號——更甡。
然而,在香港的22天中,康有為犯下了致光緒帝于死地的非常幼稚的政治錯誤。
康有為驚魂稍定,便開始會見各國駐香港領(lǐng)事,接受記者采訪,向外界發(fā)表談話。他首先揭慈禧的老底,痛罵慈禧。他言:那拉氏雖然是同治帝生母,但并非同治先帝咸豐帝皇后,而是咸豐帝妾侍。光緒皇帝已經(jīng)認識到,那拉氏只是先帝遺妾,沒有母子之分。那拉氏“以淫邪之宮妾,廢我圣明之大君”,非為訓(xùn)政,實為篡位。康有為的上述言論雖然都是事實,也宣泄了他仇恨慈禧太后的情緒,但絲毫不能撼動慈禧掌控大清最終決策權(quán)的政治地位。
在痛罵慈禧的同時,康有為反復(fù)強調(diào)光緒帝十分信任自己,并篡改光緒帝兩份密詔。光緒帝第一個密詔原意是要求軍機四卿妥籌“既要變法又要不拂圣意”,密詔中并未提到康有為。但康有為把自己的名字加上去,位列軍機四卿之前,并把密詔篡改成命康有為等人“設(shè)法相救”。光緒帝的第二個密詔,只是“汝可迅速出外”,本意是讓康有為出京避禍,但康有為篡改成“汝可出外求救”,變成光緒帝命康有為出外向英日等國“求救”。
不僅如此,康有為還撰寫了《奉詔求救文》,歷數(shù)慈禧十大罪狀,歌頌光緒無比圣明,宣布自己攜有光緒所賜的“衣帶詔”(即第二個密詔),照會各國駐香港領(lǐng)事館,要求各國聯(lián)合行動,逼那拉氏歸政光緒帝。各國領(lǐng)事對光緒深表同情,但對康有為的呼吁不予理睬。不僅如此,經(jīng)過接觸和談話,許多領(lǐng)事認為康有為在政治上天真幼稚,并不具備政治家素質(zhì)。曾經(jīng)做過愛德華七世(1901年登上王位)副官的英國國會議員、英海軍少將貝思福勛爵和康有為談話后,認為康有為遇事“辦理太急,不講章法,以致毫厘千里,求益反損”。
康有為上述并不屬實的談話和于事無補的行為,名曰“?;省?,實則“害皇”。它促使慈禧太后確信光緒帝仇恨自己,并確信光緒帝參與了康有為等人“圍園劫后”的謀劃,堅定了囚禁光緒帝和廢除光緒帝位的決心。當時,李鴻章、張之洞、劉坤一等漢族督撫大員為保全光緒帝正盡心竭力,不斷制造母慈子孝的輿論,各國駐京公使也不斷以關(guān)注光緒帝身體健康的形式,防止慈禧假借光緒病重而害死光緒。上海、天津等地報紙刊登了康有為的上述言行后,張之洞大為震怒,嚴令各報館不得再為傳播。但影響已出,無法挽回。此后,盡管各省督撫大臣和各國駐華公使一致反對,慈禧一直沒有放棄廢掉光緒帝位的努力。
由于香港離內(nèi)地很近,康有為認為自己并不安全。因此,在取得日本政府接受自己赴日避難并予以保護的承諾后,1898年10月19日,康有為一行在日本志士宮崎寅藏等人陪同下,乘日本輪船“河內(nèi)丸”號,離開香港。從此,康有為開始了長達15年的海外流亡生活,直到辛亥革命勝利后的1913年才歸國。
薄弱一環(huán)
來到日本后三個月,大約在1899年1月上旬至2月上旬,41歲的康有為撰寫了從出生到1898年共40年的自傳,稱之為《我史》。談及戊戌出亡,康有為道:
是役也,身冒十一死,思以救中國,而竟不死,豈非天哉!事后追思,無一生理:吾先出上海辦報,則上海道掩捕立死;皇上無明詔、密詔之敦促,遲遲出京,必死;榮祿早發(fā)一日,無論在京在途,必死;無黃仲弢之告,宿天津,必死;從仲弢之言,出燕臺(煙臺),亦必死;搭招商局之“海晏”船,英人欲救無從,必死;是日無“重慶”之輪開,或稍遲數(shù)時開,追及,必死;“飛鷹”快船不因煤乏還,必死;萊青道非因有事往膠州,則在燕臺(煙臺),必死;上海道不托英人搜,則英領(lǐng)事不知,無從救,必死;英人不救,亦必死。凡此十一死,得救其一二,亦無所濟。
同在1899年,梁啟超在《記南海先生出險事》一文中說:“天羅地網(wǎng),既廣且密,中國數(shù)千年捕一匹夫未有之大舉也?!?/p>
梁啟超所言不虛。確實,從戊戌變法前中國幾千年歷史看,確實沒有如此大規(guī)模圍追堵截一個文人政治犯的先例。
康有為之所以能夠戲劇性地起死回生,化險為夷,成功脫逃,并不是康有為所自詡的“中國不亡,大道未絕”,上天留其有用之身,“行吾不忍之心,以救此萬民耳”,而是當時中國積貧積弱的半殖民地國際地位使然??涤袨椴皇亲约号艿接v上海領(lǐng)事館尋求政治避難,而是在中國的領(lǐng)海內(nèi),英國船艦劫走遭通緝的政治犯康有為,并在中國領(lǐng)海內(nèi)一路護送至英屬香港。這在當時世界上任何一個獨立的主權(quán)國家內(nèi)都是不能做到的。
康有為戊戌出亡史事清晰,鏈條完整。但有一個歷史鏈條不甚堅固。那就是,李提摩太密函英國駐上海總領(lǐng)事白利南、白利南密電倫敦英國首相兼外交大臣索爾茲伯里侯爵請示、索爾茲伯里侯爵批準營救康有為這一環(huán)節(jié)。目前,李提摩太、白利南、索爾茲伯里侯爵三人的往返電文,具體內(nèi)容為何,尚無有關(guān)檔案披露。這是康有為戊戌出亡史事歷史鏈條中薄弱的一環(huán)。
康有為戊戌遺囑手跡,即變法失敗后“戊戌輪舟中遺家人書”。
戊戌變法時期的康有為,熱血而激進,得罪盡了朝中大臣而不自知。
光緒皇帝像 光緒皇帝意圖以變法樹立自己的威信,卻最終難成大事、難逃厄運。
慈禧七十大壽著色照 慈禧原本也有意支持變法,但康有為一路激進的措施最終觸碰到了慈禧的底線。
伊藤博文像 康有為和光緒皇帝延請日本人伊藤博文擔任顧問官,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讓慈禧等人不得不對變法采取行動。
康有為自作詩手跡,以感念程淯危難中伸出的援助之手。
圖為李提摩太夫婦。危急時刻,李提摩太成了康有為的救命恩人。
程淯手跡,回憶戊戌年間與李提摩太營救康有為的情形。
康有為“絕筆告同門”手跡,即變法失敗后給弟子徐勤等留下的遺囑。
康有為手跡,贊頌弟子徐勤的忠肝義膽。
康有為書法,其上署名“更甡”是其成功出逃后所取。
戊戌之后,康有為開始了長達15年的海外流亡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