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語
《項鏈》是人教版必修語文第四冊第一單元第二課。[1]1956年,《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將《莫泊桑中短篇小說選》列為課外閱讀參考書目。1959年,人民教學出版社高級中學語文課本第四冊第十二課和人教社出版的師范學校語文課本第四冊第十二課第一次收錄本文。可1961年就刪掉了。幾經(jīng)反復,“文化大革命”后,《項鏈》被再次收錄,編排在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四)第二課,成為經(jīng)典篇目并一直選用至今。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把握小說的主題和結(jié)構(gòu)。
《項鏈》進出中學語文課本的反復,與解讀主題密切相關(guān)。教材對于《項鏈》態(tài)度的搖擺,反映了人們對當時的教育理念和主流思想的把握不準。要對《項鏈》作文本解讀,首先要明確本文的主題。為把這堂課上好,筆者以解讀《項鏈》為一斑而窺全豹,對文本解讀進行探索。
一、文本的多元解讀
本篇小說的主題,普遍看法是諷刺、批判小資產(chǎn)階級的虛榮心、劣根性和揭露資本主義罪惡。教學參考的主題是:“作者運用簡練形象的文筆刻畫一個小職員妻子路瓦栽夫人借項鏈、丟項鏈、賠項鏈的不幸遭遇,尖銳地諷刺了愛慕虛榮、追求享樂的資產(chǎn)階級思想,深刻地揭露了資產(chǎn)階級思想意識給人的毒害,有力地抨擊了資本主義社會?!盵2]當時不少老師信奉教參,沿用這一主題。
而現(xiàn)在,人們對“標準答案”、“答案唯一”提出質(zhì)疑,強調(diào)文本的多元解讀。語文教學中的文本解讀,涉及教師、學生、作者、作品,這其間的關(guān)系是復雜的。作者寫作品,有自己的人生經(jīng)驗和人生感悟;教師是中介,教師教之前也以讀者的身份去閱讀作品,但讀后要利用一定的教學方式和途徑,去引導學生;學生學習作品,有一定的人身感悟和經(jīng)驗,但畢竟不深,有待老師的點撥和引導。而在教師解讀文本,學生解讀作品的過程中,每位個體又是不同的。作者寫作品,教師教學生,這兩點是過程;學生閱讀作品,從而感悟人生,是最終目的。
從作者的角度解讀,往往與作者和創(chuàng)作背景相關(guān)?!俄楁湣肥且黄F(xiàn)實主義的作品,與作者莫泊桑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有一定聯(lián)系。作者描述了十九世紀末期法國社會底層人物的悲劇命運。文中的主人公瑪?shù)贍柕录捌湔煞?,代表的是當時法國社會底層人物的形象。他們的生活與命運總是帶著社會底層小市民的特色,這樣的命運是根本無法和她的朋友佛萊思節(jié)夫人相比的,更不能與部長一類的上游社會的人物相比。小說中的瑪?shù)贍柕卤в谢孟?,想方設法向上爬,但遭受社會的無情摧毀,甚至對他們的人生造成毀滅性的打擊。
從作品的角度解讀,就要深入文本,對文章的文字、結(jié)構(gòu)、主題等進行探究。《項鏈》的布局結(jié)構(gòu)精巧,觀察敏銳,細節(jié)典型,文筆自然如行云流水。小說中寫道:“她狂熱地興奮地跳舞,沉迷在歡樂里,什么都不想了。她陶醉于自己的美貌勝過一切女賓,陶醉于成功的光榮,陶醉在人們對她的贊美和羨妒所形成的幸福的云霧里,陶醉在婦女們所認為最美滿最甜蜜的勝利里?!痹诒酒袑︸R蒂爾德性格的刻畫,細節(jié)的描寫,可見女主人公多么陶醉于上流社會,突出了諷刺虛榮心和拜金主義的主題。
從學生的角度解讀,強調(diào)讀者自身的背景、經(jīng)驗、能力、特質(zhì)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學們可以看出,瑪?shù)贍柕聛G失項鏈,對她本不富裕的家庭來說,是個嚴重的打擊。但由此才激發(fā)出了瑪?shù)贍柕旅鎸ΜF(xiàn)實、頑強和誠信的品格。“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小說還告訴人們要用平常心面對生活,要切合實際,小事不小等主題。
從教師的角度解讀,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如何正確地解讀文本,引導學生是關(guān)鍵,這也是我們重點研究之處。教師是方向標,在新形勢下,對于一個語文教師來說,對于各種觀點、以上多元解讀的整合非常重要。首先,《項鏈》有社會批判的內(nèi)容,這是作品現(xiàn)實主義的性質(zhì)決定的。其次,路瓦栽夫人的幻想——挫敗——堅持三部曲,體現(xiàn)了人性的堅持和扭曲,人的尊嚴和弱點。再次,命運因素同樣是值得關(guān)注的。命運因素和社會批判因素、人性因素共同構(gòu)成了《項鏈》主題的多元統(tǒng)一體。
1.命運層次的解讀
人生的變幻無常。小說中寫道:“人生是多么奇妙,多么變幻無常??!極細小的一件事情可以敗壞你,也可以成全你!”馬蒂爾德夢想著過富人的生活,她想象小資生活的情調(diào)。但為了這虛幻的夢想,她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為丟失一掛項鏈而經(jīng)歷十年人生的辛酸,遭受到了人生最本質(zhì)的洗禮。作者對于瑪?shù)贍柕碌奶摶米非筮€是抱著默許與同情的,贊嘆悲劇命運中的堅強自信,卻哀嘆瑪?shù)贍柕乱騺G失項鏈而面臨的人生滄桑。
2.社會批判層次的解讀
本文揭示了十九世紀末期法國社會底層人物的悲劇命運。文中的主人公瑪?shù)贍柕录捌湔煞?,代表的是當時法國社會底層人物的形象。他們的生活與命運總是帶著社會底層小市民的特色,這樣的命運是根本無法和她的朋友佛萊思節(jié)夫人相比的,更不能與部長一類的上游社會的人物相比。小說中的瑪?shù)贍柕卤в谢孟?,想方設法向上爬,但遭受社會的無情摧毀,甚至對他們的人生造成毀滅性的打擊。
2.經(jīng)驗或人性方面的解讀
本文歌頌了瑪?shù)贍柕路驄D的誠實品質(zhì)和堅貞愛情。小說中,雖然瑪?shù)贍柕聲r常抱怨路瓦栽,但路瓦栽依然對他一往情深,不只是從物質(zhì)上支持她參加舞會,還在精神上支持瑪?shù)贍柕聟⒓游钑,數(shù)贍柕滦腋5靥兆碓谖钑?,小說中寫道:“她狂熱地興奮地跳舞,沉迷在歡樂里,什么都不想了。她陶醉于自己的美貌勝過一切女賓,陶醉于成功的光榮,陶醉在人們對她的贊美和羨妒所形成的幸福的云霧里,陶醉在婦女們所認為最美滿最甜蜜的勝利里。”瑪?shù)贍柕聝煽谧拥膱载憪矍榈疥P(guān)鍵時候還是顯現(xiàn)出來了。當項鏈丟了,路瓦栽是毫不猶豫地、想方設法地去尋找,絲毫沒有抱怨的意思。夫妻倆同甘共苦,償還了巨額債務。
二、錯誤的多元解讀
文本解讀常出現(xiàn)政治化、功利化、模式化、浮躁化等誤區(qū)。語文課上,老師們往往先讓學生了解作者和生活時代的背景,解讀文本與時代緊緊掛鉤。但現(xiàn)在許多學者提出質(zhì)疑,作者的作品可能是一時的感觸,未必與當時的大背景有關(guān)。endprint
《項鏈》是一篇現(xiàn)實主義的作品,與作者莫泊桑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有一定聯(lián)系,但終其一生,莫泊桑頂多也只能算是一個具有強烈民主意識、愛國思想的知識分子。揭露資產(chǎn)階級社會罪惡本質(zhì)的“階級斗爭”觀點似乎過于牽強。特別是建國后到改革開放以前,有一種“主題先行”的思想意識形態(tài)。文學作品被異化為政治鑒定的依據(jù),把文學作品作為階級分析、政治教育的工具。這種解讀方式?jīng)]有深入文本,剖析語言,領悟內(nèi)涵。
現(xiàn)在的學生背負著中考、高考的壓力,目的性、功利性很強。學生為了考試學習課文,對教師上課的評價標準是對高考、中考是否有幫助。但是,往往對言語感興趣的學生,語文成績會好;而對語文課興味索然,那是絕對學不好語文的。
語文老師在很大程度上所起的作用就是“引領”。語文老師要正確引導學生,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又能讓學生學有所成。
三、多元統(tǒng)一的解讀
文本解讀要忠于作者,忠于語言,也要結(jié)合讀者的理解。這樣就會有多元解讀,但解讀并不都是正確的,它有一定的度。賴瑞云在《混沌閱讀》一書中提出文本解讀應當“多元有界”。[3]文本解讀可以多元,但是必須有個界限,否則眾人的解讀將漫無邊際。
我們首先要確定,文本解讀的價值在于實現(xiàn)作者與讀者的交流,要讓學生走進文本,走近作者,把自己的實際經(jīng)驗和語文經(jīng)驗與作者的情感進行交流融合,形成自己對文本的理解。教師要做的,是整合教學資源,正確引導學生。在目前的教育體制下,須根據(jù)教學的要求,對學生進行有效、正確的引導。學生可能會有“朱自清的父親不應跨欄桿違反交通規(guī)則”的誤讀,學生能從文中讀出這點不可否認,但是偏離了作者文本的重點。教師要及時糾正,要讓學生體會作者當時的時代背景,要緊扣文章的重點和中心思想,引導學生到正確的文本解讀上來。解讀文本,有張有弛,“多元”“統(tǒng)一”。
結(jié)語
正確深入的文本解讀,正確把握文章的主題,是我們上好語文課的關(guān)鍵;引領學生準確、合理地解讀文本,是語文老師義不容辭的責任?,F(xiàn)以《項鏈》為例,認真細致正確解讀文本,探索多元統(tǒng)一的文本解讀,有利于學生的語文學習和語文教師專業(yè)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莫泊桑.高中語文必修(四)[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高級中學語文第四冊教學參考[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3]賴瑞云.混沌閱讀[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何婷婷 閩南師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院 碩士研究生 563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