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 紅
有世界 “史庫”之稱的 《時代》周刊自1923年3月3日創(chuàng)刊以來,就對報道中國有著濃厚的興趣。它的主要創(chuàng)辦者、老板亨利·盧斯是美國在華傳教士的后代,在山東出生并長大。在執(zhí)掌《時代》周刊的數(shù)十年間,他與中國的這一歷史淵源和其傳教士家庭背景,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刊物對中國的關注,這一特點也延續(xù)至今。截至2002年, 《時代》周刊封面上與中國有關的人物和事件,大約有60次。而最不可思議的是,僅僅從1976年1月到1997年為止,鄧小平就有8次成為《時代》周刊的封面人物,這種情況在世界上也是鳳毛麟角。
鄧小平初次登上美國《時代》周刊的時候,與中國對峙了數(shù)十年的美國人對鄧小平實際上心里很沒底。
1976年1月8日,周恩來與世長辭,中國人民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全世界也對中國的前途問題強烈關注。1月19日,鄧小平的大頭像首次出現(xiàn)在《時代》周刊的封面上,但色調極為暗淡。封面左下角注明“周恩來的繼任者:鄧小平”。右上角的醒目標題則是《中國:朋友還是敵人?》這種暗淡、陰郁、疑慮的格調,不僅反映了觀察者當時眼中的中國,而且也揭示了美國人的集體心理狀態(tài)。
1972年,在毛澤東和周恩來等的努力下,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成功訪華,中美開始和解,中美關系邁出了可喜的一步。在美國人看來,周恩來代表著中國內部務實的溫和力量,愿意同美國發(fā)展關系。周恩來去世后,中美的戰(zhàn)略和解是否會由此斷送?美國人感到焦慮。
據說,基辛格早期訪華時見過鄧小平,稱之為一個“令人討厭的小個子”。1997年鄧小平去世之后,記者再追問他此話的時候,他干脆說: “這不是真的,他是我所遇到的一個偉大的世界領袖?!被粮駪B(tài)度的轉變,說明了美國人對鄧小平由不友好到很喜愛、由淺入深的認識過程。
在美國人看來,周恩來溫文爾雅,充滿了儒者的魅力,這也是美國人心目中社會主義國家務實、靈活、理性的溫和派領導人的理想形象。鄧小平則完全不同。他從來是直來直去,甚至咄咄逼人。所以,初次與鄧小平見面,對于習慣于和周恩來打交道的基辛格等人,心里感到不舒服和事后感覺看錯人是不難理解的。
不過,美國人很快發(fā)現(xiàn),在這個不確定的時代,講話一針見血、斬釘截鐵、從來不兜圈子的鄧小平其實更好打交道。美國人對鄧小平不僅尊重,而且喜歡,甚至著迷,因為鄧小平更能夠清楚地展示中美合作的潛力。在美國人看來,他干練、執(zhí)著、厲害,能明白無誤地告訴你他想要什么,并準備為此付出什么代價。
雖然1976年初對于誰將主持未來的中國還不清楚,但 《時代》周刊卻看好鄧小平,將他作為了封面人物。
就像美國人和其他國內外人士所斷定的,1978年,復出后的鄧小平明確地告訴美國人,他準備和美國打交道,于是,中美迅速實現(xiàn)了關系正?;?978年12月25日,鄧小平的頭像與美國總統(tǒng)吉米·卡特同時出現(xiàn)在《時代》周刊的封面上,上面寫著:與中國打交道,與以色列免談。顯然,這時美國已開始信任并欣賞中國這位新的領導者了。
1978年7月5日,中美建交談判開始。由于雙方立場尚有相當距離,談判進行得非常艱苦。為促使美國盡快下最后決心,鄧小平抓住時機,于11月29日在會見日本友人時發(fā)出信號: “訪日是我多年的愿望,不過,還有一個愿望就是到華盛頓去……完成了中美關系正?;@件事,我就可以去見馬克思了。”
12月初,鑒于美方在提出的中美建交公報草案中立場有較大調整,鄧小平決定接見美方談判代表伍德科克。這一消息傳到美國后,卡特立刻意識到這是一次重要的接見, “已經到了對與中國建交作出最終決策的時候了”。
大喜之余,卡特鄭重地邀請鄧小平于1979年1月訪美。1978年12月16日(美國時間15日),中美兩國同時發(fā)表建交公報。1979年1月1日,中美兩國正式建交。
1979年1月1日,鄧小平的頭像再次被赫然印在《時代》周刊封面上。標題是《鄧小平,中國新時代的形象》。
不過,這次顯然更具有沖擊力,因為他力挫群雄,引人注目地第一次被《時代》周刊評選為1978年度“世界風云人物”。
美國《時代》周刊從1927年開始,就標新立異地開展了“每年評選一位對當年世界事務最有影響的新聞人物”的工作,并且一以貫之地把它作為一年一度的頭等大事來抓,其轟動效應和權威性不言而喻。
鄧小平被評為《時代》周刊1978年度風云人物,不僅因為他一手促成了中美關系的正?;?,更為重要的是因為他啟動了中國的經濟改革和對外開放。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全會作出了“把全黨工作重點和全國人民的注意力轉移到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上來”的戰(zhàn)略決策。
正是鄧小平領導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與改革的非凡思想和業(yè)績,贏得了全世界的矚目和肯定。《時代》周刊說,鄧小平獲選為1978年度風云人物是因為鄧小平把中國的大門向世界打開了,讓中國走向世界,同時讓世界走進中國。
《時代》周刊事后承認,那年的評選,鄧小平并不是熱門候選人。因為他剛剛復出,中國經濟一片凋敝,中國在世界中還微不足道。但就是在這種舉步維艱的情況下,《時代》周刊為鄧小平大膽進行經濟改革和主政后的務實而大膽的風格投上了贊賞的一票。
隨后,剛過了一個月,1979年2月5日,鄧小平的頭像再次出現(xiàn)在《時代》周刊封面上,標題是《鄧小平來了》。鄧小平訪美,掀起了美國全國性的“中國熱”。200多名新聞記者樂此不疲,跟蹤采訪和報道了鄧小平的活動。陪同鄧小平參觀的美國參議員亨利·杰克遜指著那本封面有鄧小平像的《時代》周刊,笑著說:“那個時候,認為你是紅色魔鬼頭子之一,不可能想象可以將你評為《時代》周刊的新聞人物呵?!?/p>
鄧小平成為當時很受美國歡迎的人物,他的頭像短期內就三次榮登《時代》周刊的封面,成為轟動全球的最搶眼的新聞人物。
對鄧小平有了初步認識和認可的美國人,顯然已對鄧小平領導的中國改革與建設及發(fā)展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他們無時不在關注著獨具魅力的中國。特別是《時代》周刊,它以敏銳而客觀的眼光在冷靜觀察和捕捉著全球性的亮點。它看到了,并告訴世界:中國經濟正在迅速發(fā)展,令世人矚目。
于是,距第一次即1978年入選年度風云人物的7年后,鄧小平再次以雄厚的實力和輝煌的業(yè)績被《時代》周刊評為1985年度的“世界風云人物”。《時代》周刊開展這項評選近60年來,截至1985年,全世界僅有9人兩度被評為“世界風云人物”,鄧小平就是其中之一。1986年1月6日出版的《時代》周刊說,這一次是因為鄧小平對中國持續(xù)不斷的改革比1985年發(fā)生的其他所有事件都更有可能改變歷史的進程。
進入20世紀80年代,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全面展開,中國經濟取得了長足的發(fā)展。尤其是在1980年,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根據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相繼在我國東南沿海的深圳、珠海、汕頭、廈門興辦經濟特區(qū)。這些經濟特區(qū),劃設一定的區(qū)域范圍,實行特殊的政策,為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樹立了一個新的行之有效的模式。1983年和1985年,《時代》周刊又在封面刊出了鄧小平的頭像,其中1985年9月23日的封面對中國政治有明顯的歪曲:標題是《中國正在遠離馬克思》,畫面中對毛和鄧兩個不同時代的生活進行了對比,一邊是游行的隊伍高舉著馬克思的畫像和農民在田里插秧,另一邊是忙忙碌碌的上班族以及高樓大廈和漢堡包、照相機等消費品。雖然如此,但它還是告訴世界,中國經濟已經取得了飛速的發(fā)展,對鄧小平領導中國人民所取得的經濟成果給予了肯定和贊賞。
1986年1月6日,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的照片再次出現(xiàn)在美國《時代》周刊該年度首期的封面上,成為《時代》周刊評出的1985年度風云人物。這是《時代》周刊第二次把他評選為年度風云人物。
當然,做出這種決定需要很大的勇氣。美國《時代》周刊1985年度風云人物的遴選于當年11月間就開始了。最先被提出來的人物有時任蘇共總書記戈爾巴喬夫、南非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黑人主教圖圖、南非黑人領袖曼德拉以及美國總統(tǒng)里根。但在《時代》周刊高級編輯會議的討論中,這些人物都沒有得到普遍支持。這時,鄧小平的名字被提了出來。
恰巧這個時候,在最初提出來的人選中具體負責遴選工作的資深記者里查德·鄧肯(《時代》周刊首席駐外記者)剛剛結束在中國的新聞旅行從北京回到紐約,編輯會議于是請他發(fā)表意見。鄧肯談了四個方面的看法,大力舉薦鄧小平:一是鄧小平在中國推行的改革開放政策,在中國深受人民愛戴,深得人心,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生活因此得到改善。二是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生活的改善,有助于保持世界局勢的平穩(wěn)。三是中國經濟政策的徹底轉變,如果確實有效,將意味著對蘇聯(lián)模式的共產主義提出了另一種選擇。四是這個轉變,無論在正面還是反面,都將影響世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和第三世界國家。
鄧肯所舉的事實和在事實基礎上的推理,一下子就說服了猶豫不決的參與提名的周刊其他高級主管們。他們通過投票,選擇鄧小平為1985年度風云人物。
于是,《時代》周刊1986年第一期隆重推出鄧小平為1985年度“世界風云人物”,發(fā)表“封面新聞”介紹鄧小平,并且刊登編輯部文章,說明評選的考慮:“參加評選的編輯們認為,鄧小平在中國倡導的改革在改變歷史進程方面要超過1985年世界其他各地發(fā)生的任何事情?!薄班囆∑匠珜У娜娴慕洕母?,解放了10億人民的生產力。如果改革成功,將在全世界產生深刻的和不可估量的后果。鄧小平實行的改革使中國人民的日常生活已經發(fā)生了巨大變化,使時隔短短幾年再次造訪中國的外國人幾乎都難以相信。在改變人民生活這一點上,沒有哪個國家領導人比得上鄧小平?!?/p>
鄧小平再度當選《時代》周刊年度風云人物時,中國的發(fā)展已經取得明顯成績。農村改革已經獲得成功,城市國有企業(yè)的改革正在開始,現(xiàn)代化的工廠、建筑拔地而起,市場上商品琳瑯滿目?!安还芎谪埌棕垼プ±鲜缶褪呛秘?。”鄧小平的語錄,被摘登在《時代》周刊上。
再度榮登《時代》周刊“年度風云人物”的鄧小平,繼續(xù)意氣風發(fā)地領導中國人民進行著各項建設事業(yè)。直到帶頭廢除領導人終身制榮退下來,再到走到生命的盡頭,他一生對中國乃至全世界的功績與威望也是人們難以忘卻的。
1997年2月19日,鄧小平逝世。盡管那時他只是一個中國普通公民,但是,他照樣受到全世界上百位政要發(fā)來唁電、聯(lián)合國降半旗志哀的極高禮遇。
更有意義的是,1997年3月3日,即鄧小平逝世后不久,他的頭像又醒目地登上了《時代》周刊封面。而且為了表示對這位世紀偉人的敬意,《時代》周刊還將紅色字體的刊名(TIME)變?yōu)榱撕谏?/p>
毋庸置疑,鄧小平的歷史在美國《時代》周刊的記錄里經歷了“懷疑——認同——敬佩——期盼”的過程,美國人已經毫不含糊地認為:是鄧小平把中國變成了一個有影響力的大國。
美國人在緬懷這位巨人的離去時,也對未來的中國投注了另一份期盼,一如當年鄧小平剛剛上臺時的期盼一樣?!稌r代》周刊寫下的標題是《下一個中國:鄧的繼任者能否把中國變成一個為世界所接受或喜歡的超級大國?》這篇帶有告別意味的主文引用了鄧小平的四句經典論斷:“致富光榮”“改革開放必須堅持100年不動搖”“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和“不管黑貓白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文章還表示:“不管是對中國民眾,還是對美國和其余的世界,下一個中國的面貌仍然是個非常令人擔憂的問號?!?/p>
鄧小平去世時,冷戰(zhàn)早已結束。中美之間戰(zhàn)略關系發(fā)生了重大變化,雙方利益沖突加劇。但是,這一切并沒有改變美國人對鄧小平的敬意,因為人們意識到,這位故去的老人,已經把中國帶進了世界。中國在世界上已經成為一個有影響力的大國。正如美國前總統(tǒng)克林頓所說:鄧小平是“世界舞臺上的杰出人物”, “中國今天在國際事務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鄧先生決定使他的國家對外部世界開放。他推動實行了中國具有歷史意義的經濟改革計劃,從而大大提高了中國人的生活水平,并使這個國家在很多方面實現(xiàn)了現(xiàn)代化”。
雖然鄧小平已經辭世多年,但美國《時代》周刊對這位著名改革者的懷念和敬意一如既往。1999年9月27日,新中國成立50周年國慶前夕,美國《時代》周刊亞洲版封面將新中國三代領導人毛澤東、鄧小平和江澤民聚在一起。
2006年,美國《時代》周刊亞洲版又刊登了一份“亞洲英雄榜”,評出過去60年里56位亞洲英雄人物。“亞洲英雄榜”一共分為五大類,它們分別是:國家締造者、藝術家與思想家、商業(yè)領袖、運動員與探險家、鼓舞人心者。中國已故領導人鄧小平赫然在列。國家締造者的上榜人選除了鄧小平外,還包括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印度“圣雄”甘地、菲律賓前總統(tǒng)阿基諾夫人等人。鄧小平入選的理由是:“他改革了國家,也改變了世界。他的名字總與中國令人稱奇的經濟發(fā)展聯(lián)系在一起,他給中國帶來了全新的經濟發(fā)展思路,比如 ‘黑貓白貓論’?!薄稌r代》周刊認為:“鄧小平放松了國家對經濟的控制,建立了經濟特區(qū)?!薄爱斎凰P心的并不僅僅是經濟,他深知中國要強大需要改變的地方還有很多,比如需要對教育體制進行改革,特別是大學和研究機構?!薄班囆∑酵菩械姆N種舉措幫助數(shù)億中國人在幾十年的時間里擺脫了貧困,這是史無前例的功績?!薄班囆∑酵苿又袊呦蚍睒s和現(xiàn)代化,走向成為一個世界強國的未來?!?/p>
2008年,適逢中國改革開放政策實行30周年之際,為了懷念和深思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時代》周刊刊登的其總編輯艾略物撰寫的專欄文章《鄧小平之后30年》寫道:“如果有人問,誰是我不曾謀面但卻最難忘的當代領導人時,我會毫不猶豫地作出選擇——那就是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鄧小平——一位橋牌玩家,經常一根接一根地吸煙,喜愛法國面包,他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的人?!?/p>
對于鄧小平波瀾壯闊、跌宕起伏、曲折離奇的一生,美國 《時代》周刊曾這樣評價道:他有過在戰(zhàn)爭和革命中沖鋒陷陣的輝煌經歷,有過了不起的政治勝利,有過屈辱的下臺,也有過個人的成就和家庭的不幸,運用保存實力的手法和足智多謀的恢復能力,這位身材不高、意志頑強的政治家不僅靠忍耐挺過了難關,而且終于取得了最后的勝利。這個評價客觀而公允,言簡而意賅,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