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強
吉林建筑大學外國語學院,吉林 長春130118
文化是一個民族全部生活方式的總和,而人類總是要生活在一定的地理環(huán)境中,有什么樣的生活環(huán)境就有什么樣的生活方式,在民族文化形成和發(fā)展的初期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這中國文化起源于黃河流域,黃河流域肥沃的土地為我們祖先的生存與發(fā)展提供重要保障,土地和他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他們耕作土地,種植莊稼,他們生產和生活活動都是圍繞著土地進行的,因而中國文化是 “土性”的。而英國則是個島國,其周圍都是茫茫大海,島上也沒有太多適合耕種的土地,他們要想生活,必須與水打交道,出海打漁,建造船只,進行海外貿易,他們的生活是圍繞著水開展和進行的,因而英國文化是“水性”的。
語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載體之一,語言滲透于文化的各個層面,它記錄和反映著文化中各個方面的內容。同時,文化對語言有著制約和影響作用。作為影響文化形成與發(fā)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的地理環(huán)境,便不可避免地在語言中有所體現(xiàn)。對中英兩種語言所體現(xiàn)出來的地理環(huán)境因素的研究有助于人們更全面地認識兩國文化的差異,同時也有利于中國的英語學習者在跨文化交際中更好地使用英語進行交際。
漢語和英語中的很多詞語都體現(xiàn)了和土與水密切的外在與內在聯(lián)系,有些直接與土和水本身相關,有些則與在土地上及水里所生活的動物有關,還有些則與在土地上和水上所進行的活動相關。在漢語和英語中,很多這樣的詞語都出現(xiàn)在成語和諺語中,大都具有比喻和引申的含義。在跨文化交際中,如果交際一方或雙方對這些詞語沒有準確地理解與認識,就會造成誤解和語用失誤。
無論是在漢語中還是在英語中,直接體現(xiàn)與“土”和“水”密切相關的詞語相對較少。例如,漢語中有“面如土色”,“寸土必爭”,“卷土重來”,“糞土不如”,“風土人情”,“安土重遷”,“開疆拓土”,“土生土長”。英語中則有to hold water(觀點被證明合理;說得通;沒漏洞;站得住腳),back water(退縮;倒戈;退回原來的立場),water over the dam (無法挽回的事情;木已成舟;既成事實),in rough water(處于困境;災難重重;處于混亂狀態(tài)),in smooth water(處于順境中;日子好過;一切順利),a sea of troubles(困難重重;艱難險阻),go with the tide(跟著潮流走;順應潮流;隨大流),above water(擺脫麻煩;脫離困境),keep one’ s head above water(不負債;免遭滅頂之災;勉強糊口),in low water(經濟拮據;缺錢;不寬裕)。此外英語中還有一些和水相關諺語,例如All rivers run into the sea (殊途同歸,異曲同工),Still water runs deep (深藏不露;不露鋒芒),The water that bears the ship is the same boat that swallows it up(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除了以上詞語和諺語之外,還有更能說明中國文化“土性”特征與英國文化“水性”特征的語言,漢語中的“揮金如土,在英語中卻用spend money like water來加以表達。
與直接“土”和“水”相關的語言相比,間接相關的語言相對來說要多得多。在這些語言中,有的與在土地上生長的農作物以及耕作的牲畜和水里的魚類相關,有的則與在土地上和水上進行生產活動所使用的工具相關。
中國雖然東臨太平洋,但很長時間以來,中國人始終覺得中國是個內陸國家,土地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因此在古代中國,農業(yè)生產是各種活動的中心,人們和在土地上生長的各種農作物以及幫助他們進行農業(yè)生產的牲畜尤其是牛、馬和驢都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和這些作物及動物相關的詞語也很自然地深入到語言當中。例如,“五谷豐登”,“良莠不分”,“瓜熟蒂落”,“順藤摸瓜”,“四體不勤五谷不分”,“汗牛充棟”,“牛氣沖天”,“如牛負重”,“九牛一毛”,“多如牛毛”“老牛舐犢”,“氣壯如?!保俺跎佟?,“牛角書生”,“對牛彈琴”,“馬到成功”,“厲兵秣馬”,“快馬加鞭”,“走馬觀花”,“借坡下驢”,“驢唇不對馬嘴”,“卸磨殺驢”等。
英國由于四面環(huán)海,人們的生產活動和魚類以及船只密不可分,因而和魚類及船舶等生產工具相關的詞語和諺語非常豐富,而且這些詞語和諺語的含義遠遠超出詞語本身,充分地說明了英國“水性”文化的特點,例如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班門弄斧;關公門前耍大刀),Go to the sea,if you would fish well (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There’s as good fish in the sea as ever came out of it(塞翁失馬,焉知禍福),give up the ship(拋棄,放棄;承認失敗),run a tight ship(嚴格管理;提高效率),ships that passing the night(萍水相逢;不期而遇;一面之緣),miss the boat(錯失良機),in the same boat(處境相同;同命相連;同舟共濟;風雨同舟),to rest on one’s oars(小憩片刻;短暫休息),all hands on deck(各就各位;萬事俱備,只欠東風),to put on all sail(竭盡全力;孤注一擲),A small leak will sink a great ship(千里之堤,潰于蟻穴),learn the rope(了解內幕;熟悉內情;了如指掌),a fine kettle of fish(困難的局面;困境;窘境棘手的事;一團糟)。
中國文化起源于黃河流域,土地是祖先們維持生計的重要保障,擁有一定數(shù)量的土地就意味著有一定的支配權和使用權。因此,土地的黃顏色就被賦予了特殊的含義,有尊貴、神圣和權威的含義,如“黃道吉日”,“黃花晚節(jié)”,“黃袍加身”。在封建社會只有帝王才能穿黃色的衣服,而普通百姓只能穿藍色的衣服。在古代中國,人們生活和大海沒有太大關系,因此藍色,也就是海水的顏色在中國文化里是一種普通的顏色,沒有什么特殊和深刻的含義。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由于大海在古代甚至近代英國人的生活中起著重要作用,所以藍色在英語中有地位、有權勢的含義,這個含義和黃色在漢語中的含義基本上是一致的。例如blue-blooded在英語中指“有貴族血統(tǒng)的人”,blue book(藍皮書)是刊載知名人士,尤其是政府高級官員名字的書籍。黃色與藍色的深刻文化內涵也可以在中英兩國的國旗上充分體現(xiàn)出來,中國國旗里五顆星的顏色是黃色,而英國國旗的背景顏色是深藍色。
[1]吳賓鳳.與航海業(yè)有關的英語諺語[J].河北漁業(yè),2005,(1).
[2]馬小梅.談地理環(huán)境對語言文化的影響[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5,(3).
[3]王麗珍.談地理位置對語言文化的影響[J].出國與就業(yè)(就業(yè)版),2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