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明詮
待將詩意橫涂抹—試論歐陽江河的書法
于明詮
歐陽江河先生,是20世紀80年代朦朧詩以來當(dāng)代詩壇的一棵常青樹。其著名詩篇《手槍》(1985)、《玻璃工廠》(1987)、《傍晚穿過廣場》(1990)以及近年《黃山谷的豹》(2012)、《鳳凰》(2012)等為當(dāng)代詩歌的歷史增添了無可替代的厚度和榮耀。然而,如此優(yōu)秀的詩人卻又是一位同樣優(yōu)秀的書法家,是優(yōu)秀的文化藝術(shù)評論家,是我最近幾年對他的新的認識。
在古代,詩人與書法家?guī)缀跏侵睾匣蛘f是孿生的。說到文人,便要夸贊其詩翰的風(fēng)采與筆墨的風(fēng)流。如王羲之、李白、蘇軾、黃庭堅、米芾、徐渭、八大山人、金農(nóng)直到于右任、林散之等等。我們很難想象,書法家不解詩或詩人不染翰,那將是多么煞風(fēng)景。然而,近世以來,詩歌藝術(shù)浴火重生,律詩漸為新詩取代,詩歌與翰墨漸相分離,書家與詩人漸行漸遠,能詩者不必能書,能書者亦不必能詩。由此,我竟懷疑新詩與書法從此就真的緣分盡了。直到偶爾讀到歐陽江河書法作品集,才改變了我的這個看法。
我們不妨先讀一段他的書法宣言與自白——“書法,是修遠,是思接千載的事。每個有定力的書家,身上都同時活著幾個時代,活著一堆亡魂。書法,就是從已逝時間,從這些亡靈,把自己的新生換出來。比如,從王羲之換神韻,從顏真卿換氣場,從米芾換法度,從懷素換手感,從甲骨、竹簡、碑刻的無名書寫換名字和身份。書法,如此萬般地奪胎換骨,卻不知今夕何年,此身何人。我們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時候,今人身上的二王、張旭懷素,這些偉大的古人才會停筆不寫?這些二手的古人書家,讓今人書家近乎無辜地心有所動,并且,星際旅行般浩渺地空等下一站,直到山河入墨,萬物的落花流水駐步于筆端。直到思的筆觸,云的筆觸,在奇妙的宣紙上,把漢字如鳥群般打開。真的,好的書法,會神秘地把不是字的東西寫到字里來,又把字,寫到字外去。”(書法集自序)透過詩人華彩語句的外殼,就其所表達的思想來說,看過許多著名不著名、專業(yè)不專業(yè)的書家談?wù)撟约旱臅ㄕJ識,說到如此深刻的層面,的確不多見。
出生于1956年的歐陽江河,和他的同齡人一樣,入學(xué)讀書的時候恰是“文革”的年代,幸好讓他不幸之中幸遇了書法。他一筆一畫地臨寫著古人的小楷大楷排遣寂寞與迷茫,他起初的臨書漫無目的,臨得很雜,鐘繇、王獻之、顏真卿、蘇東坡,還有許許多多有名無名的碑刻金石,這使他因?qū)懺姟爸袛唷睂懽种笕舾赡暝俅螕]筆作書時,人們看到的不僅是技法的渾融沉著、筆力洞達,還看到了熔鑄了他獨特詩人性情、不同于古有別于今的自家風(fēng)采,這便是“滿紙云煙,骨帶煙霞”(書法集自序)。翻讀歐陽江河的書法新作,不能不讓人由衷地贊嘆宋代朱長文在《續(xù)書斷》里說的一句話:“夫書者,英杰之余事。”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傳統(tǒng)文化的全面復(fù)興,書法熱久盛不衰,書法教育應(yīng)運而生推波助瀾。遍觀當(dāng)今書壇,兩大特點尤為突出,一是揮毫儒墨者隊伍超過了歷朝歷代:;二是書寫技法技巧的整體水平也不弱于歷朝歷代。然而,是否因此涌現(xiàn)出了足夠數(shù)量、不遜于歷朝歷代的書法佳作呢?答案卻是令人猶豫躊躇的。其中原因眾說紛紜,理論家也莫衷一是。也許最后的解釋還得回到朱長文那句老話,書法這件事,終歸“英杰之余事”耳。英杰者何?才能超群之人也?!澳堋?,可以通過勤奮達到;而“才”,則不是光靠練手腕子就成的。人們常說,詩歌是文學(xué)藝術(shù)王冠上的明珠,記得1979年《星星》詩刊復(fù)刊,扉頁上就印著這樣一段話:“天上有三顆星星,一顆是青春,一顆是愛情,一顆就是詩歌?!弊鳛橐晃怀晒Φ脑娙?,歐陽江河腕下的點畫線條自然應(yīng)該有著不同于其他普通寫字家的意蘊與風(fēng)采?;蛘邠Q句話說,他要在詩歌意象與點畫墨象之間找到一條接通的渠道與橋梁,讓他的詩意流灌滋潤叢生綻放。前邊所引的他的自白已經(jīng)說得非常清楚明白,“把漢字如鳥群般打開”,正是如此!這正是詩意的魔力。
詩意,在當(dāng)下是仿佛被用濫的詞語,其實,我們生活里從來就不缺少詩意,缺少的是我們靜下心來對詩意的感受和品味??偮爮V播里說:“午后,泡一杯咖啡,坐在窗前,靜靜地看著陽光灑滿花叢和綠葉,心里滿滿的沉靜?!边@樣的詩意很多,很容易進入我們的生活,很容易被融入到這份詩意中。因為它的輕松、靜謐、安然能直接對應(yīng)生活中的喧囂,喧囂吞噬了我們的生活,卻使與之對應(yīng)的這份詩意真切得像一劑清新的微風(fēng)吹散所有的騷動,令很多人向往。但詩意卻還有一種痛楚,像是在心臟上刻畫的疤痕,每每遇到鹽水的浸漬還會微微地抽搐。一個詩人是敏感的,或許來自先天或許來自后天,愛哭可能是詩人所獨有的特質(zhì),如果是個孩子遇到傷心的事情,或許是藏在角落里擦著眼淚不敢出聲,而詩人卻是藏在簡短文字里,淚,卻只能肆意地涌向知心的人兒。詩意就是這樣,它存在于體驗背后的那份真實。
所以在很多人看來詩人是悲傷的,因為他們的多愁善感;甚至是不得志的,因為他們的善良與純凈。在他們的世界里仿佛周遭遍布荊棘,隨著時間的展開,詩人會被擠壓、彎曲,殘忍地在疤痕上再鑿出圖案,但詩人還是在生長,他們或許在泥土,或許在沼澤,或許在污水,或許生在懸崖峭壁的石縫中,造物者將他們隨意丟棄到各個角落卻沒有讓他們灰心和喪氣,他們發(fā)芽、生長,艱難地茍活,就是為了遇見生命中的陽光,他們把陽光肆意地自以為是地附和在他們視野中的事物上。所以現(xiàn)代詩人的語言里與光有關(guān)的詞語會頻頻出現(xiàn)。
“我還是聽不到光,寂靜,或逝者?!?/p>
“勞動是其最黑的部分,
它的白天在事物的核心閃耀。
事物堅持了最初的淚水,
就像鳥在一片純光中堅持了陰影。
以黑暗方式收回光芒,然后奉獻。”
“如此多的天空在飛鳥的身體之外,
而一只孤鳥的影子
可以是光在海上的輕輕的擦痕。
有什么東西從玻璃上劃過,比影子還輕,
比切口更深,比刀鋒更難逾越。
裂縫是看不見的。”
歐陽江河先生的“光”就像浸透海綿的水,成為固體,含在詩句中。
說到底,詩意、畫意、書法中的味道等等無不是自己內(nèi)心對某種感受和理想的強烈渴望。懷念、感動、傷痛或是孤獨都能產(chǎn)生向往,如果不是一種真實體會就很難走進自己的心里,所有詩意首先是一種感受對內(nèi)心的沖擊,就像平靜的水面被丟進了石塊,濺起層層的波紋。波紋就是情感,因為它來自撞擊,或是碧波蕩漾,或是波濤洶涌,波紋會透過層層曲折的路程蕩散開曲折的輪廓,這就是詩意。情感的波紋總能在任何一個柔軟的角落繼續(xù)滾動蕩漾,或許是一株小花,或許是一片落葉。
伴隨詩人敏感而啼血似的反復(fù)詠嘆,歐陽江河先生的詩意就這樣自然而然地進入了書法揮寫,一筆一筆地沉重,一筆一筆地結(jié)實。在布魯姆畫廊為其出版的《歐陽江河書法集》里,小楷橫卷《杜甫詩十首》《莊子逍遙游》用筆精到整飭典麗,既折射出作者扎實的童子功,又透露著仿佛舊文人般平和散逸的古雅情懷;行書斗方《逍遙游》《王維詩四首》《儲光羲江南曲》《黃庭堅七言古詩》及行書橫幅《心經(jīng)》筆筆沉著如錐畫沙,堅定與苦澀升華了作者詩意的情感,自然搖曳,一如“輕攏慢捻抹復(fù)挑,大珠小珠落玉盤”;而 草書條幅《顧況詩》《宋之問詩》胎息旭素近取散翁,瀟灑飄逸流美婀娜,分明是詩人天馬行空般情感與才思的恣意揮灑。歐陽江河的作品是多樣性的,其小章草古樸典雅,點畫圓厚樸拙,如其行草《莊子·逍遙游》等篇什,結(jié)構(gòu)錯落,點畫渾圓卻又不失靈動,點畫間的一顰一笑總能透出一位詩人的筆端才情。小楷端莊秀麗,大小錯落像王獻之《十三行》的清靈與典雅。如果將其每一個點畫拆分來看,每一個線條的扭動,都能感受到像其詩歌一樣沉郁的呼吸。詩人終究是自由的,這份自由也會化作各樣的形式喘息在詩人的作品中,沒有程式,不刻意,但在這份自由中歐陽江河依舊選擇了接續(xù)書法史中的“亡靈”,因為他堅信“書法,就是從已逝時間,從這些亡靈,把自己的新生換出來”。所以他的每一句詩都有詩味,每一個點畫都有韻味,他也換出來自己的一種特殊的味道。其草書張揚奇肆,深受懷素草書的影響,點畫凝練,結(jié)構(gòu)肆意變化,枯濕濃淡對比強烈,縱橫之間有叱咤風(fēng)云之豪邁。如其詩所言“語言就是飛翔,就是以空曠對空曠,以閃電對閃電”,線條與結(jié)構(gòu)之間的對比張力就像天馬行空的語言,痕跡烙在他的詩歌里,烙在其草書作品中,左沖右撞,卻又自然和諧地擺布在一片空白的天地。
歐陽江河先生的情感是豐富的,是沉郁的,他的情感化成了一片深沉,流進了詩歌又擠進書法,這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也不是簡單的貼貼標(biāo)簽而能概述的,因為他的內(nèi)心已經(jīng)有無數(shù)話要說,詩,顯然是不能完全承載這一切了,他又將話講述到了宣紙上,“詩不能盡,溢而為書,變而為畫,皆詩之余”,歐陽江河正是這樣一次又一次地在書法創(chuàng)作探索中追尋著他的詩意、他的意象。
我想,要真正讀懂江河先生的書法,還是先讀一下他的詩吧。因為在詩里更能真切地體會到他與書法作品之間的那份共通的難以言說的感受,也更能讀懂其處理詩句和書法創(chuàng)作時一致的表達手法。詩、書、畫、印無不是以情感為基礎(chǔ),以意象為本體,以自由為方向,以語言為表達,它們相互凝結(jié),相互依托。通過作品的承載,一些超越情感、高于意象、令人無限遐想的感受慢慢地升起來,它既不屬于作者,也不屬于觀眾,它只屬于作品。
以詩歌為切入點進行書法探索,將會使得江河先生最真實的意象在書法創(chuàng)作中接近現(xiàn)實,相信江河先生會有更多的具有探索和啟迪意義的作品出現(xiàn)、傳播、影響當(dāng)下的書法創(chuàng)作者。
于明詮,別署于明泉,1963年生,山東樂陵人。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滄浪書社社員。
從看見到看見,中間只有玻璃。
從臉到臉
隔開是看不見的。
在玻璃中,物質(zhì)并不透明。
整個玻璃工廠是一只巨大的眼珠,
勞動是其中最黑的部分,
它的白天在事物的核心閃耀。
事物堅持了最初的淚水,
就像鳥在一片純光中堅持了陰影。
以黑暗方式收回光芒,然后奉獻。
在到處都是玻璃的地方,
玻璃已經(jīng)不是它自己,而是
一種精神。
就像到處都是空氣,空氣近于不存在。
僅僅抵制哀愁
尚不足以
完全順應(yīng)生死悠悠
僅僅不加描述
也不足以
忘言于描述之物
僅僅憑借詩殤
專制本身
完成了教育的轉(zhuǎn)向
不讀不寫
無非是
詞物兩難的堆砌
但一直寫一直讀
又能有
幾個東坡,幾個黃山谷
光是夢見豹子
還遠遠不夠
還得現(xiàn)身,還得被吃
光是不舍此身
縱然轉(zhuǎn)世
恐無以幻化和深問
手槍可以拆開
拆作兩件不相關(guān)的東西
一件是手,一件是槍
槍變長可以成為一個黨
手涂黑可以成為另外一個黨
而東西本身可以再拆
直到成為相反的向度
世界在無窮的拆字法中分離
人用一只眼睛尋找愛情
另一只眼睛壓進槍膛
子彈眉來眼去
鼻子對準敵人的客廳
政治向左傾斜
一個人朝東方開槍
另一個人在西方倒下
黑手黨戴上白手套
長槍黨改用短槍
永遠的維納斯站在石頭里
她的手拒絕了人類
從她的胸脯里拉出兩個抽屜
里面有兩粒子彈,一支槍
要扣響時成為玩具
謀殺,一次啞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