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英
(西北師范大學 文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甘肅甘谷話雙字調聲學實驗研究
黃海英
(西北師范大學 文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甘肅甘谷話共有4個單字調,分別為陰平312,陽平12,上聲51和去聲443。4個單字調兩兩組合可以得到16組雙字調。聲學實驗可以客觀地揭示出甘谷話雙字組中每個聲調處于不同位置時的音高情況。甘谷話雙字調共存在10組語音型的連讀變調,都屬于前字變調。甘谷話雙字調的連讀變調可以分為三種類型:簡化型、異化型和中和型。
甘谷話 聲學實驗 雙字調 連讀變調
甘谷縣位于甘肅省天水市西北部,其方言屬于中原官話隴中片。本文記錄的甘谷縣城關的語音。甘谷方言共有4個單字調:陰平為312,陽平為12,上聲為53,去聲為443[1]。古清聲母平聲字和古清、次濁聲母入聲字今讀為陰平;古濁聲母平聲字和古全濁聲母入聲字今讀為陽平;古清和次濁聲母上聲字今讀為上聲;古全濁聲母上聲字和古去聲字今讀為去聲。
雙字調是連讀變調的最小單位,考察一個方言點的連讀變調模式應該先從雙字調開始。當前,甘谷方言的雙字調尚未引起學界的關注。本文采用聲學實驗的方法對甘谷方言的雙字調進行研究,為聲調研究提供更為實證客觀的考察手段,力求客觀地揭示出甘谷方言的雙字調特點。
本文研究的雙字組不包括后字為輕聲的組合。按甘谷話4個聲調兩兩組合選詞,得到16種組合方式,每種組合保證選詞至少10組,16個組合共160組詞,320個音節(jié),每個詞讀三遍。雙字組基本上都是甘谷話的常用詞,為了切分前后音節(jié)的方便,后字盡量不選零聲母音節(jié)、鼻音、邊音聲母音節(jié)。本文將甘谷話單字調的4個調類分別用T1、T2、T3和T4表示。
實驗發(fā)音人丁**,男,45歲,個體,初中文化,甘谷縣城關人,平時語言環(huán)境為甘谷方言,沒有受過其他方言影響,發(fā)音清晰。發(fā)音人在錄音之前進行適當練習以求發(fā)音自然,錄音時按照實驗字表的先后順序進行朗讀。
本次實驗的錄音及語音分析均使用praat軟件,編輯腳本程序后,每條聲調曲線只取9點,即將每條聲調曲線8等分,甘谷話雙字組前后兩音節(jié)的時長基本相同,所以各取9個點的數(shù)據(jù),同一組樣品在同樣測量點上的數(shù)據(jù)進行平均計算,全部數(shù)據(jù)使用excel表格進行統(tǒng)計和分析。為排除個體差異,使不同的實驗結果之間具有最大程度的可比性,本文在研究中采用了聲調相對歸一化的T值計算,
a為調域上限頻率,b為調域下限頻率,x為測量點頻率,得出的T值就是x點的五度值。T值與五度值之間的對應關系為:0—1大體可以看成五度值的1度,1—2看成2度,2—3看成3度,3—4看成4度,4—5看成5度。
根據(jù)基頻均值和歸一后的T值數(shù)據(jù)(見表1),我們分別作出了4個調類作為前字和后字時不同組合的音高曲線圖。
(一)T1的音高分析
甘谷話雙字調“T1+X”和“X+T1”組合的T值音高曲線圖,分別見圖1-1和圖1-2。圖中橫軸為前后字各9個采樣點,縱軸為五度值。公式為:
圖1 -1“T1+X”組合音高T值圖
圖1 -2“X+T1”組合音高T值圖
從圖1-1看,T1作為前字時,聲調調型全都發(fā)生變化,與單字調的312不同。存在三種調型,分別是中升調、低降調與低平調。T1位于T1前時為中升調,起點為1.44,終點為2.97,可以記為24;T1位于T2和T4前時,兩條曲線起點接近,終點略為分散,可記為31;T1位于T3前時,音高曲線集中分布于0度到1度之間,降幅超過0.5度,結合聽覺感知,可以記為21。
圖1-2顯示,T1作為后字時,起點和終點的分布都比較集中,都位于2度調域區(qū)間內,折點分布在在0度到1度區(qū)間,調型一致,均為降升調,與單字調的音高曲線基本相同,只是起點略低,可記為212。
(二)T2的音高分析
甘谷話雙字調“T2+X”和“X+T2”組合的T值音高曲線圖,分別見圖2-1和圖2-2。圖中橫軸為前后字各9個采樣點,縱軸為五度值。
圖2 -1“T2+X”組合音高T值圖
圖2 -2“X+T2”組合音高T值圖
從圖2-1來看,T2作為前字時,存在兩種調型,分別是低升調和低降調。當T2位于T1、T2和T3前時,聲調調型與單字調相同,只是終點有所提高,由單字調的2度升到3度,可記為13。當T2位于T4前時,聲調調型與單字調不同,音高曲線整體位于0度到1度區(qū)間,降幅超過0.5度,結合聽覺感知,可以記為21。
圖2-2顯示,T2作為后字時,聲調調型與單字調基本相同。起點集中在1度區(qū)間內,終點分布于2度到3度之間。相對而言,當T2位于T1后時,升降幅度略大,在1度到3度之間,其余升降幅度仍在1度到2度之間。
(三)T3的音高分析
甘谷話雙字調“T3+X”和“X+T3”組合的T值音高曲線圖,分別見圖3-1和圖3-2。圖中橫軸為前后字各9個采樣點,縱軸為五度值。
圖3 -1“T3+X”組合音高T值圖
圖3 -2“X+T3”組合音高T值圖
從圖3-1來看,T3作為前字,存在兩種調型,分別是低降調和全降調。T3位于T3前時為低平調,音高曲線分布在0度到1度之間,降幅超過0.5,結合聽感,可記為21;T3位于其他聲調前時,起點和終點的分布都比較集中,聲調調型與單字調調型基本相同,終點未能降到1度,為2度。相對而言,T3位于T4前時起點略低。
圖3-2顯示,T3作為后字時只存在一種調型——高降調。起點分布略顯分散,位于T4后時最高,T值為5,位于T2后最低,T值為3.99,相差1度,終點分布則比較集中。聲調調型沒有發(fā)生變化,與單字調的音高曲線相同,可記為51。
(四)T4的音高分析
甘谷話雙字調“T4+X”和“X+T4”組合的T值音高曲線圖,分別見圖3-1和圖3-2。圖中橫軸為前后字各9個采樣點,縱軸為五度值。
圖4 -1 T4+X組合音高T值圖
圖4 -2 X+T4組合音高T值圖
從圖4-1可以看出,T4作為前字,存在兩種調型,分別是高升調和半高平調。T4在T3前時,變化幅度在4度到5度之間,可記為45,與單字調調型不同;T4位于其他聲調前時,音高曲線集中分布于4度區(qū)間,可記為平調44。
圖4-2顯示,T4作為后字,存在一種調型。聲調調型與單字調調型基本一致,在4度和3度之間浮動。T4處于T4之后時,音高曲線最高,其他三條曲線則比較接近,位于T3后最低。整體可記為443。
(一)甘谷話連讀變調規(guī)律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甘谷話16種雙字組連調組存在10組連讀變調,都是前字變調,不存在后字變調。其變調規(guī)律見表2:(表左標明前字的調類,表端標明后字的調類和調值??崭癖硎静话l(fā)生變調。)
表2 甘谷話雙字組連讀變調表
T1作為前字時,全部變調,存在3種變調調型。T1與T1組合時,前字變?yōu)樯{24,即312+312→24+312;T1位于T2和T4前時,變?yōu)榻嫡{31,即312+12→31+12,312+443→31+443;T1位于T3前時變?yōu)?1,即312+51→21+51。
T2位于T4前時變?yōu)?1,即12+443→21+443。
T3位于T3前時變?yōu)?1,即51+51→21+51。
T4位于T3前時變?yōu)?5,即443+51→45+51;位于其他聲調前變?yōu)?4,即443+312→44+312,443+12→44+12,443+ 443→+44+443。
(二)甘谷話連讀變調類型
甘谷話的雙字組變調都屬于語音型的連讀變調,即“連讀變調的發(fā)生只與語音方面的環(huán)境條件有關,而不論詞匯和句法方面的因素如何”[3]。甘谷話雙字組的連讀變調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一是簡化型連調,“是為使發(fā)音省力而簡化連調式的調型”[4]。甘谷話“T1+X”與“T4+X”組合中的“T1”和“T4”的變調都屬于簡化型變調;
二是異化型連調,“是為使字組內部相鄰音節(jié)調型有所區(qū)別而發(fā)生異化”[4]。甘谷話“T1+T1”和“T3+T3”組合中位于前字的T1和T3的變調即為異化型變調,當然也符合簡化發(fā)音的要求。
三是中和型變調,“是為減少連調式總數(shù)從而構建較為簡化的連調系統(tǒng)而發(fā)生調類中和”[4]。甘谷話“T1+T3”、“T2+T4”和“T3+T3”組合中位于前字的T1、T2和T3都變成了相同的21調。
附:
表1 雙字調前后音節(jié)音高數(shù)據(jù)(T值)
本文通過聲學實驗對甘谷話16組雙字調進行了較為細致的考察,分別對4個聲調位于前字和后字的音高情況進行了比較分析,并指出甘谷話雙字組共存在10組語音型的連讀變調,可歸為“簡化型、異化型和中和型”三種類型。
[1]黃海英.甘肅甘谷話單字調的聲學分析[J].語文學刊,2014(5):14-15.
[2]石鋒.天津方言雙字組聲調分析[J].語言研究,1986(1):77-90.
[3]石鋒.實驗音系學探索[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114.
[4]李小凡.漢語方言連讀變調的層級和類型[J].方言,2004(1):1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