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群
"王花生"拜師記
□于群
""王花生""和他的花生
在黑龍江省泰來縣和平鎮(zhèn),你跟人打聽王立國,興許很多人還會發(fā)愣,不知是何許人也;但要是一提起"王花生",大家就都恍然大悟了:"哦,你找的是他啊!"然后便搶著告訴你:"這小子,花生種得好,產(chǎn)量高,還賣得快.""人家不簡單!在網(wǎng)上鼓搗鼓搗,就把小花生種出大名堂了."帶著這滿腦袋的信息,當遇見王立國本人時,便求證起鄉(xiāng)親們的話來.王立國聽罷,哈哈一笑:"大家說得也有理兒.不過我上網(wǎng)可不是瞎鼓搗,而是在網(wǎng)上拜了個好師傅,叫遠程教育!"
話還得從頭拉扯起.想當年,因為家里實在窮掉了底,本來能上大學的王立國只好扔下了筆桿子,扛起了鋤把子.生性好強的他心想:行行出狀元,既然咱是農(nóng)民,那就讓大家看看咱的種地本事.于是,他在地頭搭起了小窩棚,沒白天沒黑夜地伺候著莊稼,準備到秋讓鄉(xiāng)親們高看自己一眼.可是等真到了秋收時一看,雖然收成還算不錯,但跟那些種地的老手比,還是差了一大截呢.這下他能服氣呀?轉過年來,更下力氣了,恨不得把自己也"栽"進地里,可到了收秋時,又是外甥打燈籠--照舊.這下王立國可傻眼了,躺在炕上開始琢磨:差在哪呢?琢磨來琢磨去,他明白了,自己和那些種地老手比,差的是技術.也對,人家種了那么多年地了,門門道道兒都弄得一清二楚,不像自己還懵懂著呢.想到這兒,他從炕上蹦起來,準備拜個種地的師傅.
可拜誰為師好呢?前街的李大爺?歲數(shù)太大了些;后門的張二叔?那么忙能愿意教咱嗎.正當王
立國腦袋里的"馬達"都轉到2000轉以上的時候,村里來通知了:縣上送來了遠程教育,村里要建站點!年輕愛新鮮的他,抱著好奇的心態(tài),走進了村站點,按照說明登錄"龍江先鋒網(wǎng)",不看不要緊,這一看,遠程教育簡直就是個知識大寶庫啊,什么樣的農(nóng)業(yè)技術都能找得到.他樂得直拍大腿,下定決心:就拜"遠程教育"這師傅了!從那天起,以往愛扎在地里的王立國開始改扎在站點了,他如饑似渴地看著各種致富信息和技術課件,越看是心里越亮堂,越學越感覺這師傅算是拜對了.
和平鎮(zhèn)沙土地居多,歷來有種花生的傳統(tǒng).王立國就通過遠教網(wǎng)絡,聯(lián)系到了齊齊哈爾市的氣象專家,同時還查了大量農(nóng)業(yè)數(shù)據(jù),最終決定:要用小花生種出自己的大事業(yè).于是他開始有針對性地在龍江先鋒網(wǎng)和全國遠程教育網(wǎng)上找來了好多關于花生種植的技術課件,日也學夜也學,等感覺學得"差不多"了,就在2011年的春天,滿懷希望與忐忑地投資了兩萬多塊,引進了優(yōu)良品種"四粒紅",開始圓自己的花生夢了.優(yōu)良品種選育、浸種春播、精肥施用、灌溉管理……無論哪一步,他都耐心地向"遠教師傅"請教,用他的話說: "遠教讓咱干啥,咱就干啥!"正所謂名師出高徒,當年王立國的花生田就豐收了,一算賬,他的56畝花生,平均每畝能收400多斤.這還有個不賺錢?平地一聲雷,王立國種花生種成了!鄉(xiāng)親們來到他的花生田一看,都贊嘆不已,還送給他個雅號--"王花生".
自己種花生發(fā)家了,王立國可沒忘了鄉(xiāng)親們,他要帶著大家伙一起拜遠教為師,種花生賺大錢.在他的動員下,2012年,和平鎮(zhèn)竟然有兩成農(nóng)民跟他種起了花生,于是他干脆弄起了長春花生種植經(jīng)營合作社,把大家擰成了一股繩,只要有工夫,就給大家播放從龍江先鋒網(wǎng)上找來的花生經(jīng)濟作物種植的視頻.到了秋天,合作社的花生是喜獲豐收,社員們都樂開了花.就說社里的王雙民吧,原來日子過得一般般,想發(fā)家是既沒門路又沒技術,自從跟著"王花生"拜師遠教,當年日子就大變樣了,樂得他見人就夸:"王花生和他的遠程教育簡直太神了!"
"王花生"的故事講到這,其實還沒有結束,他還想著要利用遠教網(wǎng)絡把社員們的花生賣出高價錢,想著讓全鎮(zhèn)子的人都用遠教種花生致富……相信有遠程教育這位好師傅,他的這些想法啊,離實現(xiàn)也不遠啦!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泰來縣委組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