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益萍
“高考是高中教育的指揮棒”,此話非常形象地道出了高考和普通高中教育的關系。國家和上海市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方案的先后出臺,對未來一段時間內普通高中教育將產生重要影響。
最近20 多年,“教育平等”一直是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但受“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影響,人們習慣于把教育平等理解為一樣的教育,強調在高考分數(shù)面前的絕對平等。本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作為改革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針對高中階段學生個性初顯和才華初露的特點,強調“增加學生選擇權”,對高中生的評價從僅僅依賴單一的高考成績轉向兩依據(jù)一參考,將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結果納入其中。這就使得以往被考試分數(shù)排斥的學生各種才能都有機會得以承認和重視。
這一政策導向非常重要,其本質是要從表面的分數(shù)平等轉向對人的發(fā)展內涵平等的追求。“教育平等”包括以下三方面內容:給同樣的人提供同樣的教育機會,給制度框架下的不利群體以補償教育,為不同興趣才能的人提供不同的發(fā)展空間。其中第三條是目前高中教育的難點,原因與高考只認考試成績有關。如果今后考試成績以外的才華真能在高考錄取中得到承認,那么就會引導高中學校關注學生的不同智能,為他們設計適合其發(fā)展的不同課程,并在實踐中逐漸認同“最合適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的教育平等理念。
普通高中與義務教育及高等教育的一個最大不同,就是她既要面向全體學生,提升共同基礎,又必須要回答大眾與精英、基礎與分流、規(guī)范與選擇、均衡與特色等兩難問題。新方案取消了文理分科,要求學生參加所有學科的學業(yè)水平考試,并在高考成績中加入三門自主選擇學科的等級考試,引導學生認真學好每門課程,避免嚴重偏科。這種設計非常符合高中學段的特點和要求。作為多個矛盾使命的結合體,“基礎+選擇”,始終是把握高中學段性質的關鍵詞。
和以往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不同,這次的考試招生方案正式推出高職院校分類考試的舉措,并且在2017年成為高職院校招生的主渠道。這一呼喚已久的政策能夠落地,對于部分普通高中學校是一種解放。首先,它讓吸納低分生源的高中學??梢源_定自己不同的辦學定位,搭建普職融合的平臺,使得高中學校分類發(fā)展、各展其美得以實現(xiàn);同時,它也讓那些擅長動手、熱愛生活、關心社會、愛好體藝的學生可以把過去效率不高的書本學習時間用于學習實用的職業(yè)技能和發(fā)展自己的興趣特長,在自己喜歡的領域中享受學習的樂趣,充滿自信和愉快地度過自己的高中生活。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明確提出現(xiàn)階段高中的一個主要任務是推進高中辦學多樣化和學生發(fā)展個性化。新的考試招生方案要求每個學生選擇三門學科作為等級考試成績列入高考總分,可以純文純理,也可以文理兼?zhèn)?。選擇權一旦交給學生,課程的組合必然多種,這就迫使學校一要創(chuàng)建校本的課程體系,二必須推行新的教學組織形式,以此配合課程的多樣化實施,滿足學生的個性需求。由此,之前在學校層面很難推進的課程多樣化和學分制、分層教學、走班制、跨班跨年級選課等教學組織形式,就有了實施的現(xiàn)實需要,相信這些舉措一定會很快在各高中學校普遍推行,并成為高中學生健康成長的支撐。
高中既是學生個性初顯、才華初露的時期,也是學生自主決定自己今后不同生活道路的關鍵期。高中是學生面臨的人生第一個十字路口,面對高考,表面上看學生是對三門等級考課程和考試次數(shù)進行選擇,實際上是其自我認識和學會選擇的過程。因此,以培養(yǎng)學生選擇能力為核心的生涯教育就成為高中學校必須提供的課程和服務。從我們課題組調研的情況來說,相對于學業(yè)指導和生活指導,生涯指導是目前高中教育中最為薄弱的內容,教師無論從意愿和效能感上都最為欠缺。新的招生考試方案的實施,一定會推動學校盡快補上這一重要內容,進一步完善學校的服務功能。這是一個令人期待并可以預期的政策效應。
國家和上海的考試招生方案有許多亮點,利用這些政策杠桿確實可以破解高中教育面臨的一些難題,對高中教育的改革和發(fā)展起到引領作用。不過,筆者非常同意一種觀點,高考既不是教育弊病的萬惡之源,也不是解決所有教育問題的萬能鑰匙。長期以來高中教育偏離育人原點、重分不重人的現(xiàn)象由多種因素共同促成,是社會各種矛盾的集中反映。新的考試招生方案指向了招生、考試和錄取環(huán)節(jié)的改革,但卻沒有涉及考試環(huán)境和考試文化。在這種情況下,面對行政部門的GDP思維,家長的臉面文化,社會對職業(yè)教育的歧視,上級對學校校長和教師的升學率考核評價等,學校要生存,一定會運用新的考試錄取規(guī)則繼續(xù)走片面追求升學率的老路。
“綜合評價”是這次考試錄取的一個基本模式。它既是亮點也是難點。評什么?怎么評?何時用?怎么用?《實施意見》規(guī)定,學生綜合素質測評在高校錄取時只起“參考”作用,參考二字如何界定和操作?這些都是新的招生考試方案實施時必須回答的問題。如果這一環(huán)做不好,招生錄取還是只看分數(shù),所有的素質測評資料只是在高校錄取后作為檔案寄送高校,那么“綜合評價”就名存實亡,徒有虛名。
高考改革一旦繼續(xù)完全依賴考試成績,從3+1變成3+3,要想扭轉高中學校片面追求應試教育傾向恐將成紙上談兵
對高中課堂教學改革影響最大的是考試內容。《實施意見》中強調要“科學設計命題內容,增強基礎性、綜合性,著重考察學生獨立思考和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一內容導向非常正確,有利于引導高中學校更加關注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然而,現(xiàn)實中的高中師資整體素質與上述要求有較大距離。相當一部分高中教師習慣于講教材練習題反復做高考試卷,不但缺乏設計綜合性課程的能力,而且根本不知道怎樣教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這一問題的解決需要花長時間大精力,決不可能在《實施意見》頒布后就有立竿見影的效果。
筆者相信,新的招生考試方案定會給普通高中教育帶來新氣象。但要說“撥云見日”、“正本清源”、“考試招生這個險灘一過,教育領域海闊天空”未免言過其實,太過樂觀。因為對于高中教育的很多深層次問題,單靠一個考試招生改革方案,其政策撬動力畢竟有限。但不管怎樣,我們還是有了一個良好的開始,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