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祥嵩,國麟祺,丁 隆
(佳木斯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3)
研究表明,小窩蛋白可通過脂類代謝促進肝臟的再生,而法尼酯衍生物受體FXR是一種膽汁酸受體,在膽汁酸代謝和膽固醇代謝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并有望成為降低膽固醇,治療某些心血管病及肝疾病的治療靶點。基于此,設計該實驗研究證實膽汁酸能夠通過對FXR的影響進而影響到肝再生的進程。FXR的起初的命名是由于其可以被生理水平的高濃度法尼酯激活,在1999年國外的3個獨立研究小組同時證實FXR的內源性配體是膽汁酸,至此,FXR被稱做膽汁酸受體而被廣泛深入研究。
清潔級SD大鼠60只,雄性,6周齡,體重(160±18)g,分別從301醫(yī)院動物實驗中心購買。
大鼠模型建立在文獻所述方法的的基礎上,隨機將60只大鼠建立30%(A),50%(B),70%(C)大鼠肝切除模型,分別給予葡萄糖喂養(yǎng)(1組)及膽汁酸(2組)喂養(yǎng),每組10只,分為6個實驗組,分別標記為A1,A2,B1,B2,C1,C2,在喂養(yǎng)之后的24h、48h以及72h等時間點進行相應的數據監(jiān)測和記錄,并且根據數據的變化做好細致的比較。
A1,B1,C1進行葡萄糖喂養(yǎng),A2,B2,C2進行膽汁酸喂養(yǎng),分別于24h,48h及72h進行實驗檢測,(1)通過測肝臟/體重比率來測定并比較上述6組大鼠的肝再生率;利用Child公式計算確定肝再生率,即(尸檢時的肝重量-手術時預計的殘肝重量)/切肝的肝重量×100%。(2)用western blotting技術檢測并比較各組大鼠的肝組織內FXR蛋白表達水平。
1組的大鼠肝再生率在各個時間點均顯著低于2組,記錄為:見表1。
其次,進行的是組內比較:通過比較發(fā)現,兩組內不同亞組的大鼠肝再生率均為A1>B1>C1和A2>B2>C2(P值均<0.05)。見表2、圖1。
表1 各組大鼠肝再生率的比較
表2 各組大鼠肝再生率的比較
圖1 各組大鼠肝再生率的比較
檢測FXR的表達變化,了解各個時期FXR表達變化的規(guī)律。通過實驗發(fā)現,首先,進行的是組內對比,兩組相比明顯可以發(fā)現,A組在不同時間點的FXR表達明顯低于B組,記錄,見表3。
其次,進行的是組內比較:通過比較發(fā)現,兩組內不同亞組的大鼠血清內膽酸存在差異,大鼠血清內膽酸在各個時間點的表現均為A1>B1>C1和A2>B2>C2(P值均<0.05)。見表4、圖2。
表3 各組大鼠肝組織內FXR蛋白水平的比較
表4 各組大鼠肝組織內FXR蛋白水平的比較
圖2 各組大鼠肝組織內FXR蛋白水平的比較
物質代謝是細胞再生的根本,肝再生是細胞活化、脂肪代謝和細胞分裂三者協(xié)調作用的結果,早期的研究證實,FXR屬于核受體超家族的一員,可被內源性配體膽汁酸激活,在膽汁酸、糖和脂代謝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通過對本實驗數據的分析可見,膽汁酸通過對FXR的激活,進而起到促進肝再生的作用,隨著FXR及其相關通路的深入研究,FXR已從最初調節(jié)代謝延伸到可以調節(jié)細胞代謝甚至與惡性腫瘤的生長有所關聯(lián),人們對其在肝再生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愈加重視,可以認為,FXR是人體細胞的重要保護者,期待隨著研究FXR在肝再生過程中的作用及機制被進一步發(fā)現,可以為我們在肝臟手術、肝移植術及肝癌形成的復雜機制提供提供指導。
[1]Forman BM, Goode E, Chen J, et al.Identification of a nuclear receptor that is activated by farnesol metabolites[J].Cell, 1995, 81:687-693
[2]Parks DJ,Blanchard SG,Bledsoe PK,et al.Bile acids:natural ligands for an orphan nuclear receptor[J].Science,1999,284(5418):1365-1368
[3]Makishima M,Okamoto AY,Repa JJ,et al.Identification of a nuclear receptor for bile acid[J].Science,1999,284(5418):1362-1365
[4]Wang H,Chen J,Hollister K,et al.Endogenous bile acids are ligands for the nuclear receptor FXR/BAR[J].Mol Cell,1999,3(5):534-553
[5]湯朝輝,周露婷,謝志芳,等.利用分葉順次肝切除術建立小鼠肝臟大部切除后再生模型[J].第二軍醫(yī)大學學報,2009,30(5):524-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