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文學(xué) 王德泰
徐鼒(1810-1862)著《度支輯略》①卷九“錢法”,詳細記載了嘉道時期各錢局設(shè)爐卯?dāng)?shù)、鑄錢數(shù)量、銅鉛價格、支付匠工物料價銀等情況,不僅充分地反映了當(dāng)時各錢局設(shè)爐鼓鑄的基本面貌,而且可以通過各錢局采買銅鉛價格、支付匠工物料價格的資料,比較準(zhǔn)確地計算出銅錢鑄造的價值。有研究者依據(jù)此資料,對嘉道時期的貨幣制度進行了全面考證,認為《度支輯略》“是一部豐富的清代鑄造幣史料”②,充分肯定了它的史料價值。那么,《度支輯略》卷九“錢法”內(nèi)容是否真實地反映了當(dāng)時各錢局的鑄錢實際,其對研究嘉道時期貨幣制度有多大意義? 筆者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內(nèi)閣戶科題本檔中,查閱到各省地方官員向中央奏報鑄幣情況的大量第一手資料,通過與這些資料數(shù)據(jù)的比較,可以窺見出《度支輯略》錢法內(nèi)容的史料價值所在。
設(shè)爐卯?dāng)?shù)與鑄錢數(shù)量具體反映鑄錢規(guī)模的大小?!抖戎л嬄浴吩敿氂涊d了嘉道時期各錢局的設(shè)爐卯?dāng)?shù)和鑄錢數(shù)量,其細密的程度在時人遺留至今的著作、筆記等資料中是少見的,具體數(shù)據(jù)如下③:
錢 局鑄錢卯?dāng)?shù)鑄錢數(shù)量(串)錢 局設(shè)爐數(shù)量鑄錢數(shù)量(串)寶泉局72 899856.000寶晉局12 26208.000寶源局70 437448.000寶福局36 43200.000寶直局48 60756.839寶廣局36 34560.000寶蘇局28 111982.080寶桂局36 24000.000寶昌局24 42038.016寶川局194133.332寶浙局8 129600.000寶云局36 125683.186寶陜局24 65469.040寶東局36 44886.852寶武局21 86288.623寶黔局36 67329.900寶南局36 72081.000大定局36 24443.300寶伊局1722.000阿克蘇局2841.176
以上表僅列舉了各錢局正常年份鑄錢的卯?dāng)?shù)和數(shù)量,閏年加鑄的數(shù)量未做統(tǒng)計。從上表所載各錢局設(shè)爐卯?dāng)?shù)和鑄錢數(shù)量來看,除去陜西、山西等錢局外,其余各錢局鑄錢卯?dāng)?shù)和數(shù)量與嘉慶五年清政府頒布的《欽定戶部則例》④完全一致,應(yīng)當(dāng)是利用了《欽定戶部則例》的相關(guān)數(shù)據(jù)。至于陜西、山西錢局鑄錢數(shù)量與《欽定戶部則例》分別規(guī)定的94588、17472 串不同的原因,可能是作者進行修訂的結(jié)果。如這一觀點成立,那么,只能認為,《度支輯略》僅僅反映的是嘉慶五年政府法定各錢局鑄錢數(shù)量這一基本事實。雖然各錢局的實際鑄錢數(shù)量受到法定鑄錢數(shù)量的制約,但畢竟不能把法定鑄錢數(shù)量與實際鑄錢數(shù)量等同起來。嘉慶五年后,尤其是道光時期,各錢局根據(jù)貨幣市場的需求以及鑄錢成本的變化,常常對鑄錢數(shù)量做出相應(yīng)的調(diào)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內(nèi)閣戶科題本檔中詳細記載了各錢局奏報中央的實際鑄錢數(shù)量。從相關(guān)年份的數(shù)據(jù)來看,不僅各錢局的實際鑄錢數(shù)量與法定鑄錢數(shù)量差距較大,而且各錢局不同年份的鑄錢總量也不盡相同。以下僅作個別舉證:如中央寶泉局嘉慶十六年的鑄錢989241.480 串,道光十年的鑄錢801407.992 串⑤,兩年相差近10 萬串。中央寶源局嘉慶三年的鑄錢249970 串⑥,不到法定鑄錢數(shù)的60%。在各省鑄錢中,江蘇錢局鑄錢數(shù)量相對穩(wěn)定,年鑄錢111982.080 串,但在道光七年至十年減鑄至31994.880 串,道光十二年后又增至111982.080 串⑦。浙江錢局正常情況下鑄錢129600 串,可是在嘉慶八年鑄錢64800 串,減少了一半。道光元年鑄錢數(shù)增至156600 串,道光十二年又增至167000 串⑧,為鑄錢最多時期。四川錢局每年正鑄145600 串,加鑄數(shù)量有24266.666 串和12133.333 串的區(qū)別,一直保持到光緒二十年以后⑨。云南省局鑄錢數(shù)長期在9-13 萬串之間變化,道光二十九年鑄錢136156.784 串,咸豐二年鑄錢125683.186 串⑩。陜西錢局嘉慶十年鑄錢92747.808 串,嘉慶十四年鑄錢六卯14560 串,道光元年鑄錢65469 串,道光十一年鑄錢49101.780 串,咸豐三年、四年又分別鑄錢32734.520 串、8183.630 串???傊?,清政府雖然于嘉慶五年對各錢局鑄錢數(shù)量作了明確規(guī)定,但由于種種原因的制約與影響,直至咸豐三年清政府進行鑄幣制度改革前,各錢局的實際鑄錢數(shù)量經(jīng)常處于調(diào)整變化之中。
以上各錢局不同年份的鑄錢數(shù)量,至少說明嘉道時期各錢局并未完全按照清政府嘉慶五年頒布的《欽定戶部則例》法定的數(shù)量鑄錢,而是對鑄錢數(shù)不斷進行調(diào)整,有時調(diào)整變化幅度很大。所以,在考察嘉道時期各錢局的鑄錢數(shù)量時,不應(yīng)當(dāng)以《度支輯略》所載的數(shù)量為依據(jù),而應(yīng)當(dāng)以各錢局的鑄錢實際數(shù)為準(zhǔn)。
鑄錢原材料價格是事關(guān)銅錢價值的一個關(guān)鍵問題,也是歷代尤其是清代貨幣史研究中尚未完全解決的問題。鑄錢原材料價格的多少決定鑄錢成本的高低,鑄錢成本的高低直接制約商品貨幣市場銅錢的貴賤?!抖戎л嬄浴贰板X法”內(nèi)容中詳細記載了嘉道時期各錢局采買銅鉛的價格?!抖戎л嬄浴分嘘P(guān)于嘉道時期各錢局(寶伊局、阿克蘇錢局未統(tǒng)計)采買銅鉛價格,見下表:
表中所列銅鉛價格,是根據(jù)《度支輯略》所載各錢局采買的銅鉛總量和價銀計算而得。
以上價格是不是真實地反映了各錢局采買銅鉛的實際價格?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內(nèi)閣題本檔中,關(guān)于各錢局采買銅錢價格如下:
中央寶泉寶源二局從云南采買銅斤的價銀是每百斤9.2 兩,但是云南地處邊疆,路途遙遠,運輸費用極高。滇銅從東川、尋甸官銅店分運至瀘州,每百斤腳價銀2.3311 兩?,長運滇銅由瀘州運至京城每百斤1.0393 兩?。這樣,滇銅從云南運至京城腳價銀每百斤3.3兩余,加上銅價銀每百斤9.2 兩,每百斤價腳工本銀當(dāng)在12.5 兩以上。京局采買黔鉛至局,同樣要加上高昂的運輸費用。早在乾隆初年,“黔省辦運京鉛,每百斤共用價腳銀四兩六錢零”。乾隆十四年后,湖南省開始代辦運解部分京鉛,清政府仍明確規(guī)定:“嗣后湖南辦運收買商鉛運京,比照從前辦運之?dāng)?shù),每百斤定給價腳銀四兩六錢,令其按年解運京局,以供鼓鑄。”?黔鉛運抵京局每百斤價腳工本銀當(dāng)在4.6 兩左右。
其他各省局采買銅鉛工本銀因距礦廠遠近的不同,價格存在較大差異。如:江蘇寶蘇局乾隆十一年收買民商洋銅每百斤價銀17.5 兩,滇銅每百斤價銀14.7 兩,收買白鉛每百斤價銀3.96-5.09 兩,收買黑鉛每百斤價銀5.5-6.5 兩?。嘉慶十三年商人自本洋銅每百斤價銀15.3 兩,官商洋銅每百斤價銀13 兩,白鉛每百斤價銀4.429 兩?。道光二十六年民商洋銅每百斤價銀15.3 兩,官商洋銅每百斤價銀13.593 兩,白鉛每百斤價銀4.429 兩?。
浙江寶浙局乾隆十五年民商洋銅每百斤價銀17.5 兩,白鉛每百斤價銀4.83 兩,黑鉛每百斤價銀5.52-6 兩?。嘉慶九年官商洋銅每百斤價銀15.3 兩,滇高銅每百斤價銀14.99 兩,白鉛每百斤價銀4.275 兩?。道光二十五年,民商洋銅每百斤價銀15.3 兩,官商洋銅每百斤價銀13.593 兩,白鉛每百斤價銀4.336 兩?。
陜西寶陜局乾隆二十九年川銅、洋銅每百斤價銀14.012 兩,白鉛每百斤價銀4.807 兩,黑鉛每百斤價銀5.015 兩?。此后陜西錢局關(guān)于銅鉛價格的記載長時間缺失,個別資料反映嘉慶十年白鉛每百斤價銀4.998 兩?。光緒十三年鎮(zhèn)安銅(省銅)每百斤價銀10 兩,洋銅每百斤連運腳銀12.786 兩,白鉛每百斤價銀5.931 兩,小白鉛每百斤價銀5.697 兩?。
湖北寶武局乾隆十一年商銅(市場銅)每百斤價銀20.4-19 兩,滇銅每百斤價銀14.5198 兩,白鉛每百斤價銀5.5-5.05 兩,黑鉛每百斤價銀5.4-4.45 兩?。乾隆四十三年官商洋銅每百斤價銀13 兩,民商洋銅每百斤價銀17-17.5 兩,滇高銅每百斤價銀14.893 兩,金釵廠低銅每百斤價銀12.893 兩,黔白鉛每百斤價銀3.673 兩?。嘉慶十八年市場商銅每百斤價銀17.5 兩,官商洋銅每百斤價銀13 兩,滇銅每百斤價銀11 兩(缺少運輸價格),黔白鉛每百斤價銀4.203 兩?。道光九年官商洋銅每百斤價銀12.642 兩,市場商銅每百斤價銀17.5 兩,滇銅每百斤價銀14.914 兩,黔白鉛每百斤價銀4.2179 兩?。
福建寶福局乾隆十四年滇高銅每百斤價銀16.891 兩,黔白鉛每百斤價銀5.625 兩,黑鉛每百斤價銀7.37 兩?。乾隆四十四年滇高銅每百斤價銀16.109 兩,金釵廠低銅每百斤價銀13.409 兩,黔白鉛每百斤價銀4.626 兩?。嘉慶四年滇高銅每百斤價銀16.089 兩,金釵廠低銅每百斤價銀13.447 兩,黔白鉛每百斤價銀4.626 兩?。嘉慶二十三年滇高銅每百斤價銀15.058 兩,金釵廠低銅每百斤價銀13 兩,黔白鉛每百斤價銀5.1709 兩?。寶福局道光時期隨著鑄錢虧損嚴重長時間停鑄。
直隸寶直局乾隆十四年洋銅每百斤價銀14 兩,白鉛每百斤價銀40129 兩,黑鉛每百斤價銀5.452 兩?。乾隆四十八年洋銅每百斤價銀14 兩,白鉛每百斤價銀4.148 兩,黑鉛每百斤價銀4.356 兩?。嘉慶二十四年洋銅每百斤價銀12.512 兩,白鉛每百斤價銀4.203 兩,黑鉛每百斤價銀3.791 兩?。
貴州寶黔局雍正十三年滇銅每百斤價銀12.6711 兩,黔省銅每百斤價銀10.346 兩,白鉛每百斤價銀2.29 兩?。乾隆二十七年滇高銅每百斤價銀11.15-11.585 兩,金釵廠低銅每百斤價銀11.725 兩,黔省川河銅每百斤價銀9.218 兩,黔省哈喇銅每百斤價銀10.345-10.679 兩,黔白鉛每百斤價銀2.557-2.749 兩,黑鉛每百斤價銀3.088 兩?。乾隆五十七年滇高銅每百斤價銀11.847-11.957 兩,金釵廠低銅每百斤價銀113.442 兩,黔白鉛每百斤價銀2.26 兩?。嘉慶十年滇高銅每百斤價銀11.847 兩,金釵廠低銅每百斤價銀13.442 兩,白鉛每百斤價銀4.427 兩?。
四川寶川局乾隆八年省銅每百斤價銀11.652 兩,白鉛每百斤價銀4.455 兩,黑鉛每百斤價銀5.557 兩?。乾隆二十年本省銅每百斤價銀10.284 兩(個別小廠價格更低),本省白鉛每百斤價銀3.289 兩,商白鉛每百斤價銀3.605 兩?。乾隆五十五年本省銅每百斤價銀10.284-10.59 兩,本省白鉛每百斤價銀2.927 兩,本省黑鉛每百斤價銀3.182 兩?。嘉慶十二年本省銅、市場商銅每百斤價銀12 兩,白鉛每百斤價銀4.3 兩?。咸豐八年市場商銅每百斤價銀12 兩,黔省白鉛每百斤價銀5.09 兩,本省白鉛每百斤價銀4.3 兩?。
云南省局乾隆初年省銅每百斤價銀9.2 兩,白鉛每百斤價銀3.5 兩,黑鉛每百斤價銀2.2 兩?。乾隆四十四年省銅每百斤價銀9.2 兩,白鉛每百斤價銀2.1 兩,黑鉛每百斤價銀3.657 兩?。道光二年省銅每百斤價銀9.2 兩,白鉛每百斤價銀2.45 兩,黑鉛每百斤價銀2.1兩?。道光二十一年,省銅每百斤價銀9.2 兩,白鉛每百斤價銀2.25 兩,黑鉛每百斤價銀2.1 兩?。
以上是各省地方官員上報皇帝不同年份鑄錢用銅鉛價格,應(yīng)當(dāng)說,這些數(shù)據(jù)比較真實地反映了當(dāng)時各錢局采買銅鉛價格,其數(shù)據(jù)是可信的。以上價格說明,不同鑄錢局用銅鉛價格差別很大,即便是同一錢局在不同時期采買銅鉛的價格也存在較大差異。造成各錢局鑄錢用銅價格不同的原因有二:一方面,清政府規(guī)定了不同錢局采買銅斤價格不同。如中央錢局、云南各錢局、貴州錢局采買滇高銅每百斤價銀9.2 兩,而其他各錢局采買滇高銅每百斤價銀11 兩,滇低銅每百斤價銀9 兩。另一方面,清政府規(guī)定的銅斤價格,只是不同錢局到云南各省銅店采買滇銅的價格,從云南各官銅店運輸銅斤到達錢局,還有大量運輸費用應(yīng)計算在銅價之內(nèi)。距離云南官銅店的遠近是造成各錢局采買銅斤價格不同的主要原因。如運輸費用最高的福建寶福局每百斤運腳銀5 兩多,加上云南買銅價格,供需銀16 兩多。距離云南較近的貴州錢局運輸?shù)徙~每百斤到省價銀2 兩余,加上采買銅斤價格9.2 兩,價格11 兩余。與此同時,四川、湖南等錢局鑄錢使用本省銅斤,價格相對較低。四川每百斤價銀約11 兩余,湖南每百斤價銀13 兩余。還有一種情況,即一些錢局采買商品市場銅、洋銅鑄錢(洋銅有民商、官商價格的不同),如湖北長期采買商品市場銅斤鼓鑄,每百斤價銀20-17.5 兩,采買民商洋銅每百斤價銀17.5 兩,后降至每百斤價銀15.3 兩,采買民商洋銅每百斤價銀14.5 兩,后降至13-12 兩。
造成各錢局用鉛價格不同的原因仍然是運輸價格的不同。清政府規(guī)定由貴州省將黔鉛運輸?shù)綕h口供各錢局采買,采買價銀每百斤約3.656 兩,由于各錢局距離漢口遠近不同,運輸費用多寡各異,造成鉛價的不同。如福建采買黔鉛到局每百斤價銀4.6-5.6 兩,而湖北正常情況下黔鉛每百斤到局價銀3.7 兩余。另外,許多錢局使用本省鉛斤鑄錢,如四川省鉛價格最低時每百斤價銀2.9-3.6 兩余,湖南省鉛每百斤價銀3.516 兩。
而《度支輯略》錢法中列舉各錢局采買銅鉛的價格,與各錢局實際采買銅鉛價格相去甚遠,嚴重失實。如列舉各錢局采買滇銅的價格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只考慮了各錢局到官銅店采買滇銅的價格,沒有將運輸銅斤到局的費用計算在內(nèi),不能真實地反映各錢局采買銅斤的實際價格,是該資料的一個嚴重不足?!抖戎л嬄浴妨信e各錢局采買鉛斤的價格中,存在部分錢局價格失實問題。如《度支輯略》載中央錢局采買黔鉛價銀每百斤價銀1.5兩,這實際是錢局在貴州采買鉛斤的價格,從貴州運輸鉛斤到局每百斤價格3 兩余,比鉛價高出兩倍多。所列各省錢局的鉛斤價格基本接近實際價格,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鑄錢工人工食物料價格是構(gòu)成銅錢價值的一個重要因素,研究銅錢價值,離不開對工食物料價格的考察。《度支輯略》“錢法”詳細記載了鑄錢工人匠工物料的價格。但是,考慮到各錢局實際鑄錢數(shù)量的變化,為了方便考察,筆者依據(jù)《度支輯略》“錢法”資料中各錢局的鑄錢數(shù)量和匠工物料價格,計算出匠工物料價格占鑄錢數(shù)量的比率,更能反映匠工物料價格的實際。具體如下:
錢 局鑄錢數(shù)量(串)匠工物料(串)匠工物料占鑄錢數(shù)量比(%)寶泉局899856.000 174284.000 19.37寶源局437448.000 75755.566 17.32寶直局60756.839 6145.569 10.11寶蘇局111982.080 16969.776 15.15寶昌局42038.016 6761.664 16.08寶浙局129600.000 21091.460 16.27寶陜局65469.040 9329.000 14.25寶武局86288.623 10086.623 11.69寶南局72081.000 8796.600 12.20寶晉局26208.000 4183.179 15.96寶福局43200.000 7162.320 16.58寶廣局34560.000 4755.612 13.76寶桂局24000.000 3485.880 14.52寶川局194133.332 26904.972 13.76寶云局125683.186 24588.966 19.56寶東局44886.852 8781.782 19.56寶黔局67239.900 9918.179 14.75大定局24443.300 3800.955 15.50
以上表列全面反映了各錢局匠工物料價格占鑄錢總量的比例。需要說明的是,表列沒有將閏年加鑄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在內(nèi),新疆各錢局的數(shù)據(jù)也未做統(tǒng)計。那么,《度支輯略》“錢法”所載匠工物料價格是否與各錢局實際支付的匠工物料價格相符,筆者仍然依據(jù)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內(nèi)閣戶科題本檔記載做一比較(由于匠工物料的支付數(shù)量相對穩(wěn)定,僅列舉某一年的數(shù)據(jù)):
錢 局鑄錢數(shù)量(串)匠工物料(串)匠工物料占鑄錢數(shù)量比(%)寶泉局?938060.824 175558.328 18.71寶源局?462445.980 79162.971 17.11寶直局?60756.839 10760.091 17.71寶蘇局[51]111982.080 16644.096 14.86寶昌局[52]45541.184 6761.664 14.84寶浙局[53]140400.000 22653.540 16.13寶陜局[54]81836.300 11513.600 14.07寶武局[55]86288.623 10026.223 11.62寶南局[56]44049.500 5357.700 12.16寶晉局[57]28382.000 4183.179 14.74寶福局[58]43200.000 6970.320 16.14寶廣局[59]34560.000 4583.522 13.26寶桂局[60]26000.000 3776.370 14.52寶川局[61]145600.000 20167.056 13.81寶云局[62]136156.784 22207.018 16.30寶東局[63]93600.000 17822.571 19.04寶黔局[64]67329.900 9812.528 14.57大定局[65]24313.575 4315.314 17.74
以上比率是依據(jù)各省地方官員向中央奏報某一年的鑄錢數(shù)量、匠工物料價格計算得出,應(yīng)當(dāng)比較客觀地反映了各錢局支付匠工物料價格的實際情況。如果將這一比率與《度支輯略》所載匠工物料占鑄錢數(shù)量比率做一比較,就會發(fā)現(xiàn),以上比率與《度支輯略》記載數(shù)據(jù)計算的比率并不是完全一致,但是,除了個別錢局如寶直局外,其余錢局支付工食物料的費用占鑄錢數(shù)量比率,與《度支輯略》記載的比較接近。
通過以上鑄錢數(shù)量、銅鉛價格、匠工物料價格三個方面的考察可以看出,徐鼒著《度支輯略》卷九“錢法”內(nèi)容的史料價值極其有限,其所載各錢局鑄錢規(guī)模的大小僅僅是照搬了嘉慶五年清政府法定的鑄錢數(shù)量,與各錢局的實際鑄錢數(shù)量較大差距,沒有反映嘉道時期清代的鑄錢規(guī)模。其所載各錢局采買銅鉛價格更是失實嚴重,主要問題是將各錢局在云南、貴州采買銅鉛運腳價格沒有計算在整個價格之內(nèi),大大低估了銅鉛的價格成本,無法做到正確判斷銅錢的價值。其所載匠工物料的價格,雖然與各錢局實際支付的匠工物料價格不是完全一致,但基本接近各錢局支付匠工物料價格,有一定的史料價值??傊抖戎л嬄浴肪砭拧板X法”的史料價值極其有限,研究者在使用這一資料時,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視,不要為此錯誤的記載所誤導(dǎo)。
注釋:
①③沈云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第四十七輯,徐鼒:《度支輯略》卷九,錢法,臺灣文海出版社,1985年,153-197 頁。
②戴建兵:《清嘉慶道光時期的鑄錢研究》,《江蘇錢幣》2009年第4 期。
④賽尚阿纂:《戶部則例》卷三十四,錢法,配鑄,10-16 頁。
⑤內(nèi)閣戶科題本:嘉慶十八年戶部右侍郎管理錢法事務(wù)覺羅桂芳謹題,道光十三年管理戶部尚書臣長齡謹題。
⑥內(nèi)閣戶科題本:嘉慶四年工部尚書兼管錢法事務(wù)臣那彥成等謹題。
⑦內(nèi)閣戶科題本:嘉慶八年江蘇巡撫汪志伊謹題,道光八年、十年戶部尚書臣宗室禧恩謹題,道光十四年管理戶部尚書臣長齡謹題。
⑧內(nèi)閣戶科題本:嘉慶八年戶部尚書臣宗室祿康謹題,道光四年戶部尚書英和謹題,道光十四年管理戶部尚書事務(wù)臣長齡等謹題。
⑨內(nèi)閣戶科題本:嘉慶十一年戶部尚書臣宗室祿康謹題,嘉慶二十年管理戶部事務(wù)臣托津謹題,道光七年戶部尚書臣禧恩謹題,光緒二十年兼總督四川等處地方提督軍務(wù)兼理糧餉管巡撫事臣陸傳霖謹題。
⑩內(nèi)閣戶科題本:嘉慶十一年戶部尚書宗室祿康謹題,道光十六年戶部尚書慶桂謹題,咸豐元年管理戶部事務(wù)臣祁寯藻謹題,咸豐三年云南巡撫吳振棫謹題。
?內(nèi)閣戶科題本:嘉慶十一年巡撫山西等處地方兼理糧餉方維甸謹題,嘉慶十五年管理戶部事務(wù)臣慶桂謹題,道光二年戶部尚書英和謹題,道光十三年巡撫山西等處地方暫理軍務(wù)兼理糧餉臣史譜謹題,咸豐五年、六年巡撫山西等處地方贊理軍務(wù)兼理糧餉臣賈楨、吳振棫謹題。
?《銅政便覽》卷四,第281-282 頁;又見《欽定戶部則例》卷三十六,錢法,第39 頁。
?《銅政便覽》卷三,第193-197 頁。
???內(nèi)閣戶科題本:乾隆十八年、二十九年、二十二年管吏部戶部事務(wù)總管內(nèi)務(wù)府大臣傅恒謹題。
??內(nèi)閣戶科題本:乾隆十一年、四十九年吏部尚書兼管戶部尚書事務(wù)臣劉於義謹題。
??內(nèi)閣戶科題本:嘉慶十五年、十六年管理戶部事務(wù)臣慶桂謹題。
?內(nèi)閣戶科題本:道光三十年巡撫江蘇等處地方提督軍務(wù)兼理糧餉臣楊文定謹題。
???內(nèi)閣戶科題本:乾隆十七年、十八年、三年戶部尚書總管內(nèi)務(wù)府大臣臣海望謹題。
??[57][64]內(nèi)閣戶科題本:嘉慶十一年、十一年、十二年、七年戶部尚書臣宗室祿康謹題。
??[65]內(nèi)閣戶科題本:道光二十七年、十六年、道光十七年管理戶部事務(wù)臣潘世恩謹題。
?內(nèi)閣戶科題本:乾隆三十三年巡撫山西等處地方贊理軍務(wù)兼理糧餉臣明山謹題。
?內(nèi)閣戶科題本:嘉慶十二年戶部尚書臣范宜恒謹題。
?內(nèi)閣戶科題本:光緒十七年管理戶部事務(wù)臣張之萬謹題。
?內(nèi)閣戶科題本:乾隆十五年巡撫湖北等處地方提督軍務(wù)臣唐綏祖謹題。
???內(nèi)閣戶科題本:乾隆五十一年、四十五年、五十七年管理吏部戶部理藩院事務(wù)臣和珅等謹題。
?[51][55][58]內(nèi)閣戶科題本:嘉慶二十年、二十四年、二十年、二十四年管理戶部事務(wù)臣托津謹題。
?內(nèi)閣戶科題本:乾隆十七年總督福建浙江等處地方軍務(wù)兼理糧餉臣喀爾吉善謹題。
?內(nèi)閣戶科題本:嘉慶六年戶部尚書成德謹題。
??[62]內(nèi)閣戶科題本:嘉慶二十五年、道光元年、四年戶部尚書鑲黃旗英和等謹題。
?內(nèi)閣戶科題本:乾隆五十九年刑部尚書兼署戶部尚書臣蘇凌阿謹題。
?內(nèi)閣戶科題本:乾隆十一年巡撫四川等處地方提督軍務(wù)兼理糧餉臣紀山等謹題。
?內(nèi)閣戶科題本:嘉慶十四年(上殘)。
?內(nèi)閣戶科題本:咸豐十年管理戶部事務(wù)臣周祖培謹題。
?內(nèi)閣戶科題本:乾隆六年吏部尚書協(xié)理戶部尚書事務(wù)管理戶部三庫事務(wù)納親等謹題。
??[52][56]內(nèi)閣戶科題本:乾隆四十六年、道光四年、五年、四年刑部尚書暫署戶部尚書臣英廉謹題。
?內(nèi)閣戶科題本:道光二十三年巡撫云南等處地方贊理軍務(wù)兼理糧餉臣張澧中謹題。
?內(nèi)閣戶科題本:乾隆五十三年戶部左侍郎兼署督理京省錢法臣諾穆親等謹題。
?內(nèi)閣戶科題本:乾隆五十五年工部右侍郎管理錢法事務(wù)臣伊齡阿善謹題。
[53]內(nèi)閣戶科題本:嘉慶十五年護理浙江巡撫印務(wù)布政使臣廣厚謹題。
[54]內(nèi)閣戶科題本:嘉慶二十三年巡撫陜西等處地方贊理軍務(wù)兼理糧餉來勛謹題,檔號,19821。
[59]內(nèi)閣戶科題本:道光元年兩廣總督兼廣東巡撫印務(wù)阮元謹題。
[60]內(nèi)閣戶科題本:道光九年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使巡撫廣西等處地方提督軍務(wù)蘇成額謹題,檔號,20384。
[61]內(nèi)閣戶科題本:嘉慶十四年(上殘)。
[63]內(nèi)閣戶科題本:乾隆二十六年巡撫云南兼建昌畢節(jié)等處地方贊理軍務(wù)兼督川貴兵餉臣劉藻謹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