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嵐
人際期望效應的提出來源于一個古希臘神話。相傳在古代的塞浦路斯,有一位年輕的國王叫皮格馬利翁,他擅長雕塑。有一次,他依據(jù)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女性形象雕塑了一座美麗的少女雕像,長久伴隨,他竟然對其產(chǎn)生了愛慕之情。他渴望少女獲得生命,并成為他的伴侶。他的誠意打動了愛神,愛神賦予雕像以生命,雕像變成了一位美麗的少女,并與皮格馬利翁結為伴侶。后人用“皮格馬利翁效應”來比喻人際期望效應。
教師期望是一種特殊的人際期望。美國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Robert Rosenthal將這個神話引進了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研究領域,發(fā)現(xiàn)教師期望對兒童發(fā)展具有最直接、重大的影響,證明在教育過程中也存在“皮格馬利翁效應”,即教師期望效應。1970年,美國心理學家Brophy和Good對皮格馬利翁效應進行了詳細分析[1],他們認為,期望效應產(chǎn)生的過程是:教師對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態(tài)度和期望,并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學生對教師的不同態(tài)度和行為產(chǎn)生不同的反應→教師的期待得到加強和印證→學生學習成績沿著教師的期望而提高或降低,最終在學年考試中表現(xiàn)出教師期望的實現(xiàn)。
國外研究表明,學生的有關背景信息,如學生的測驗成績、作業(yè)成績、班內的排名、身體的特征、種族、社會地位、性別、性格特征和品德特征、外貌、家庭狀況等等對教師的期望的形成產(chǎn)生一定的作用。[2]而根據(jù)這些因素所形成的期望對學生的成就有重大的影響。我國學者宋廣文等人的研究中將影響教師高期望的因素和低期望的因素分開來考察,研究結果表明[3],影響教師高期望與低期望的因素基本相同,主要有:測驗結果(包括觀察力、記憶力、思考力等的各種能力和技能、學習成績等),性格特征(包括學習態(tài)度、努力程度、謙虛性等),品德特征(包括對老師、同學的態(tài)度、助人性、誠實性、對勞動與集體的態(tài)度等),交際特征(組織管理能力和社交特征),外貌(穿著、打扮與躍相)與性別特征。這與國外的研究基本是一致的。
Brophy和Good將教師劃分為三種類型:前反應型教師、過度反應型教師、反應型教師。[4]前反應型教師最有可能對學生持有積極的期望效應,他們對全班及其個別學生都會設置一個清晰的目標,如果他們設置的目標實際且他們也具備了使目標實現(xiàn)的能力,他們就會系統(tǒng)化地朝實現(xiàn)與這些目標相關的期望邁進。過度反應型的教師則最有可能對學生持有消極的期望效應,他們多會根據(jù)學生以前的記錄和對其行為的第一印象形成固定、刻板的觀念,他們更傾向于把學生作為一類而非個體來對待。反應型的教師對學生所持的期望效應一般較小,傾向于保持優(yōu)等生和差生現(xiàn)有的差異,他們對學生的期望較輕并會根據(jù)新的反饋結果對期望進行調整。
教師期望和學生自我概念關系的研究始于Darley、Fazio 與 Rosenthal的研究[5],教師期望影響教師的行為,這種行為被學生知覺和解釋,結果學生會改變他們的自我期望而轉向教師期望的方向,創(chuàng)造出一種新的自我概念能力。Parsons等人以5~9年級數(shù)學課堂里的學生和教師為研究對象[6],研究了教師期望行為和學生自我概念之間的聯(lián)系,發(fā)現(xiàn)在教師期望和學生數(shù)學和自我概念上存在正相關。
學生對教師行為的知覺是教師期望與學生成績之間一個重要的變量。Babad的研究考察了教師對自己行為的知覺以及學生和教師知覺之間的關系[7],他們認為學生和教師對教師行為有不同的解釋,他們“使用認識表征來給不同的教師行為現(xiàn)象做一個界定”。同時Babad認為引起教師差別行為的三個因素是:學習支持、壓力和情感支持。Eccles與 Wigfield的研究結果則表明[8],學生學習的動機是受他們每天在課堂里所得到的教師期望的影響,在此基礎上,他們會將這種期望延伸到今后的學習中。學生一旦感知到教師對自己給予高期望,他們在困難的任務中就會表現(xiàn)出堅持不懈,并且他們將比低期望的學生選擇更具有挑戰(zhàn)性的任務。
教師對學生的期望目標應該以學生已有的發(fā)展水平為客觀基礎,不能超出其發(fā)展的可能性,否則教師期望就會沒有現(xiàn)實依據(jù)而成為空想。但是教師期望的目標又不能停留在學生己有的發(fā)展水平上,要適當高于學生已有的現(xiàn)實發(fā)展水平,相信所有的學生都具有發(fā)展的潛力,從而造成教師期望目標與學生己有發(fā)展水平之間的張力與沖突,為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向更高水平的目標發(fā)展提供動力。教師期望要建立在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由于教師期望暗示性的特點,這種建立在客觀基礎上的積極的教師期望,將創(chuàng)造一種良好的“暗示環(huán)境”,促進學生健康向上的學習和課堂行為。
教師要有意識地應用教師期望,了解哪些行為與高期望有關,哪些行為與低期望有關。由于教師期望是通過教師行為傳遞的,教師應對自己的行為保持高度的敏感性,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一舉一動都會有意無意地對學生施加了影響,這種影響不同,學生的發(fā)展也不同,教師往往無意中損害了大多數(shù)學生,壓抑了他們的發(fā)展。由于課堂教學是非常情景性的,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也是偶然的,所以教師要盡量有意識地監(jiān)察自己的課堂行為,盡量對學生保持高期望。
教師期望的目標最終是為了促進學生最大限度的發(fā)展,期望目標的實現(xiàn)需要具體體現(xiàn)在教學目標的完成之中。因此,教師要合理地分解教學目標和教師期望,采取措施幫助學生順利實現(xiàn)目標。特別是那些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其目標的分解和實現(xiàn),尤其需要教師深入細致的有效的幫助。每個學生都會因目標的完成而享受到教學和學習的樂趣,從而形成師生之間相互信賴與激勵的良好期望氛圍,促進學生身心發(fā)展水平的不斷提高。而且,教師期望的目標應該隨著學生發(fā)展水平的提高而不斷地調整和變化,努力實現(xiàn)學生最大限度的發(fā)展。這一策略是教師期望效應的層次性、暗示性、情感性和激勵性的綜合反映。
教學活動為教師期望的實現(xiàn)提供了主要的場域。對于學生而言,他們的一個主要任務是學會學習,如果脫離了具體的教學活動,最美好的教師期望將會變的抽象和空洞,其效應的發(fā)揮就會受到限制。所以教師一定要把教學活動作為自己的主要職責,有效地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完成教學任務和目標。我們知道教師期望的實現(xiàn)過程具有情感性的特點,它本身就是一種師生間的情感交流過程。人們之所以把教師期望效應稱為皮革馬利翁效應,也是與教師期望的這種感化作用分不開的。所以,教師在發(fā)揮期望效應時,除了以教學為主要職責外,用感情和愛心去感染和打動學生,讓他們伴隨著豐富而快樂的情感體驗,參與教學過程,積極主動地內化和實現(xiàn)良好的教師期望。
[1]Brophy,J.E.& Good,T.L.Teacher's communication of differential expectations for children's classroom performance:Some behavior data[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70(61):365 -374.
[2]Brophy,J.E.Research on the self- fulfilling prophecy and teacher expectations[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83(75):631 -661.
[3]宋廣文,王利軍.影響中小學教師期望的因素研究[J].心理科學,1998(1):83 -86.
[4]Good,T.L.& Brophy J.E.Looking in Classrooms[M].Boston:Allyn &Bacon,2002.
[5]Braun,C.Teacher expectation:Sociopsychological dynamics[J].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76(46):185-213.
[6]Blote A.W.Students'self- conception relation to perceived differential teacher treatment[J].Learning and Instruction,1995(5):221 -236.
[7]Babad,E.Measuring and changing teachers'differential behavior as perceived by students and teacher[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90(82):683 -690.
[8]Eccles,J.& Wigfield A.In the mind of the actor:The structure of adolescents'achievement task values and expectancy - related beliefs[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1995(21):215 -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