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巍
(家庭主婦報,吉林 吉林 132000)
新聞的社會效果是指新聞所傳播信息和表達的思想觀點對人們所產生的影響。簡而言之,就是新聞發(fā)表后在社會上的反響。這種反響有積極效果,但如果把握不好也會產生不良影響。所以,我們在采寫社會新聞時,一定要有全局觀念,不能忽視新聞可能引起的不良后果。
社會新聞注意社會效果,就是要注意從主題上能反映時代風貌和社會主流,從事實上選擇那些有益于人民群眾的、有教育意義的加以報道。就其影響來講,要給人以積極、向上的力量,要注意反映群眾的呼聲、愿望和要求,為他們排憂解難,滿足他們的求知欲,給他們以精神上的享受。
要想使社會新聞符合上述要求,采寫時應做到時效性與真實性的統一,趣味性和思想性的統一,顯著性與典型性的統一,信息性與科學性的統一。
很多重要的社會新聞事件都是突發(fā)性的。對此類新聞,非“搶”不可,要把它快速、及時地報道出來。但切忌只想搶時間而忘記了新聞最基本的要求——真實性。因為采訪此類突發(fā)新聞時往往材料不足,記者也無法事先準備,一切都得隨機應對,稍有不慎即容易出現差錯。為了做到既快又準,就必須從客觀的角度,以事實為基礎,把握知情即報的原則,留有余地。對暫時搞不準、搞不清的因素,可等事態(tài)明朗后,通過深入采訪再做連續(xù)報道。如1997年9月6日,當震驚東北三省的“刨錛案”剛剛破獲時,《家庭主婦報》記者立即進行采訪,連夜推出了關于案件偵破過程的報道《利劍鏟除刨錛幫》。該報道把老百姓最想知道的此案到底有幾人作案,共作案多少起,死傷多少人,如何破獲等情況,以最快的速度,真實地反映出來,從而消除了人們對此案的種種傳聞、猜測及恐慌之情。至于本案受害人的狀況及犯罪嫌疑人的背景等,則是通過后續(xù)報道來反映的。
社會新聞無疑要求生動有趣,從內容到形式都要考慮其趣味性和可讀性。但同時還要注意其思想性,否則收不到積極的社會效果。趣味性是事物在發(fā)展過程中所具有的一種個性,是新聞可受性中最活躍的因素。社會新聞應著眼于個性,少陳述多描繪,就會給人一種新鮮感,具有趣味性。而新聞的思想性是指新聞所蘊含的理性認識,其魅力在于揭示客觀事物的本質。我們在采寫社會新聞時經常會碰到一些案例,因為案例往往都有一定的趣味性。同時,一些案例雖然很奇特,卻沒有較明顯的社會意義。人們看了它除了覺得新鮮外,并不能得到任何啟示。在遇到這樣的情況時,決不能只抱著獵奇的心理,而應考慮到所采寫的素材能否給讀者以思想上的啟示,能否揭示給讀者一個新的看問題的角度。如《家庭主婦報》曾刊發(fā)的《天下奇案:向死者索賠》一文,標題就很具可讀性,讀者一看便會產生疑問,從而促使其讀下去。通讀全文,讀者在了解了案情始末緣由的同時,也得到了在日常生活瑣碎中如何正確處理各種人際關系及矛盾的啟發(fā)。這便是此文的主旨所在。
顯著性是指人物或事物顯要,影響深遠,或事情的后果嚴重。但如果這件事只具備顯著性而不具備典型性,即只是極個別的事例或偶然發(fā)生的事件,報道它就不會產生什么積極作用了?!都彝ブ鲖D報》資深記者所采寫的《被拐少女為何不回家》一文就很好地體現了顯著性與典型性的統一。文中寫的是一小女孩因父母離異,家庭沒有溫暖,僅憑幾句話就跟著騙子去闖世界。而最令讀者感興趣的是這名少女被解救后還不愿回家的事實。這種心甘情愿被拐賣的事的確具有顯著性。但是,如果單報道這件事,不去深挖它的社會原因就會使文章顯得單薄,便也不具備其典型性了。所以,記者在采訪這一事件時很下力氣地追查挖掘了少女不愿回家的原因,使得這篇文章不僅具有顯著性,同時也具備了典型性。女孩不愿回家,只因為父母的離異使她備受傷害,覺得家庭不能給她帶來溫暖與快樂。這在離婚率越來越高的現代社會里具有普遍的代表性,是給許多為人父母者敲響的警鐘。
社會新聞有相當多一部分是要傳遞信息與知識的,尤其是自然界出現異常的現象時更要給予科學的解釋,以提高讀者的知識水平和文化素養(yǎng)。如1997年全球氣候反常,很多人對此迷惑不解,甚至有些人傳說這是天災人禍降臨的征兆。對此,各新聞媒體都從科學的角度對厄爾尼諾現象作了解釋報道,這樣就普及了科學知識,對破除封建迷信起了很好的作用。
采寫社會新聞時,如果能做到以上幾個統一,相信這篇新聞一定會取得良好的社會效果,從而實現它的新聞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