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娜
(周口日報社,河南 周口 466000)
地方黨報深度報道的挖掘
□王娜
(周口日報社,河南 周口 466000)
當前,隨著新傳媒生態(tài)的形成,黨報正面臨著越來越多的挑戰(zhàn)。廣播、電視、市場類報紙與以網(wǎng)絡為代表的新媒體在競爭態(tài)勢中,構成了黨報新的生存和發(fā)展環(huán)境。加之面對互聯(lián)網(wǎng)、微博、微信等新的信息傳播渠道的不斷擴展,黨報怎樣依靠自身核心競爭力的提升“守土拓疆”,努力適應并應對新情況?筆者認為,深度報道是媒體激烈競爭下地方黨報的必然選擇。
深度報道是伴隨著受眾需求、社會變化和新興媒體的挑戰(zhàn),而發(fā)展成為一種重要的新聞文體,在現(xiàn)代報紙版面上占有重要地位。與一般報道方式相比,深度報道包含了更豐富的信息、更深層的新聞事實、更深刻的主題思想,因而更顯重要,更具影響力。一般來說,深度報道具備以下五個顯著特征:
重要性。主題重大是深度報道的必然要求。首先是題材重大,其報道對象多為重要的、與受眾利益密切相關的事件或問題,或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多為重大事件調(diào)查剖析、社會透視、大眾熱門話題評述。其次是意義重大,其報道的事件具有典型性,有強烈的現(xiàn)實針對性和時代感,通過深入的剖析得出具有普遍價值和意義的結(jié)論,用以指導全局,有力引導輿論,以更深入地宣傳黨的主張,滿足廣大受眾的需求。
思想性。深度報道不僅要報道現(xiàn)象,還要抓住現(xiàn)象背后的本質(zhì);不僅要敘述清楚事件本身,還要揭示事件的深層含義。因此,深度報道要有分析、有思辨,要善于挖掘新聞背后的新聞。
預測性。這種預測,必須建立在深入調(diào)查、分析的基礎上,要以充分和準確的事實、數(shù)據(jù)作依據(jù),講究科學性。
深入性。深度報道需要記者深入采訪,深入挖掘。深度報道的過程實質(zhì)上就是充分開發(fā)、整合新聞資源的過程。
綜合性。深度報道的綜合性往往表現(xiàn)為大時空、全局性。報道往往多側(cè)面、多角度、全方位展示事件過程,廣泛涉及社會現(xiàn)實多個方面,同時圍繞主題進行整合,回顧過去,剖析現(xiàn)在,預測未來。深度報道的綜合性還表現(xiàn)在綜合運用多種體裁,融合各種形式于一體,使其提供的信息具有立體感和系統(tǒng)性,使得報道視野開闊,有厚度和力度。
在各種媒介激烈競爭,信息傳播更加快捷的今天,深度報道對于平面媒體具有決定性意義。
其一,滿足受眾了解復雜事件真相的需求。今天受眾需要對新聞事實提供更詳細的內(nèi)容、更核心的真相、更權威的觀點,孤立地、零散地報道事件,已經(jīng)無法深廣地反映豐富復雜的事實。
其二,彰顯主流媒體的立場和權威。面對現(xiàn)代社會各種媒體、各種聲音,主流媒體的新聞報道應當充分發(fā)揮主動性,還原真相,發(fā)表見解,引導輿論。主流媒體的權威性就在于其站得高、看得遠,引導力也在于其觀點能在多大程度上引領受眾。
其三,應對新興媒體日益嚴峻的挑戰(zhàn)。將深度報道作為主打產(chǎn)品,是當今一些主流媒體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如中央電視臺的“焦點訪談”、《中國青年報》的“冰點”、《解放日報》的“解放調(diào)查”等深度報道,都產(chǎn)生了廣泛影響。概括來說,深度報道的意義至少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深入解疑釋惑,二是形成輿論強勢,三是有力輿論監(jiān)督,四是吸引受眾參與。
主流媒體要應對新媒體日益嚴峻的挑戰(zhàn),必須進一步重視深度報道,可以說,主流媒體的影響力,體現(xiàn)于新聞提速,決定于報道深度。
地市黨報記者進行深度報道,其思維和觀念應具備相當?shù)那罢靶?。記者要跳出新聞事件主體——當事各方的思維模式,甚至跳出目前社會的常規(guī)認識水平,以科學的超前的宏觀視野,提出認識和解決問題的思路。這就需要記者有超于一般人的新聞敏感和社會洞察力,還要有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一種敢于挑戰(zhàn)陳規(guī)舊習和既得利益者的勇氣。
有思想深度,是深度報道的一個最主要特征,而這個“深度”來源于對社會問題的透視,從而為解決社會問題提供更多的思考空間,推動社會問題的解決。如“孫志剛死亡事件”、“佘祥林案件”的深度報道,都是從典型的新聞事件入手,記者憑借自身的社會積淀和對事實的理解,從廣度和深度上來剖析社會問題,從而引起社會的關注和思考,催生了某種政策的重大變革。
記者寫出的報道有深度,其因素既在于新聞事件本身,更在于記者對社會問題透視力強。記者腦子里要有一把鋒利的解剖刀,能把事物的特點、本質(zhì)、事物發(fā)展的演變進程、根本原因解剖出來,這就需要有扎實的理論功底、科學辯證的思維能力。采寫深度報道的記者要像哲學家那樣去找論據(jù)進行論證,《中國青年報》在大興安嶺火災后的三篇深度報道《紅色的警告》、《黑色的詠嘆》、《綠色的悲哀》,就有很強的穿透力,透過大火理解森林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呼喚社會熱愛自然。
采寫深度報道需要豐富廣博的知識,如果知識不廣博,就不能熟悉采訪對象,不能與采訪對象找到共同語言,形成“話不投機”的尷尬局面,也就無法選取到好的題材,此外還必須有精深的專業(yè)水平。
深度報道選題的開口要小,深挖細采,掌握過硬的典型材料,如果沒有幾個過得硬的典型材料,寫出的東西就難以生動深刻,難以與讀者產(chǎn)生共鳴,產(chǎn)生社會效應。
一般來說,相對于中心城市,地市級城市的社會空間不夠廣闊,選取素材常常不夠典型。正因如此,地市報記者要采寫好深度報道,視野不應局限于本地市,還應同時關注市外、省外、國外,廣泛搜集新聞事實材料。只有大量占有新聞事實材料,才能為深度報道提供廣闊的寫作空間,只有堅持用事實說話,才能克服深度報道中的“假、大、空”傾向,提出的問題才更有針對性,更有說服力。搜集與選擇事實材料時,正確認識與處理好事實與思想的關系,努力發(fā)掘事實本身所包含的新特征、新思想,使深度報道更具有時代氣息和思想深度。
地市黨報記者采寫深度報道要選好題目,其選題大體上有這么幾類:經(jīng)濟社會建設中巨大成果,這方面可看成是成就性報道;黨委、政府的重大決策及行動;社會運行的重大缺陷及弊端;重大突發(fā)事件等。有位知名記者曾說,做深度報道選題時盡量選擇在經(jīng)濟、社會、倫理等領域中能形成爭論且又不能簡單地判斷誰對誰錯的題材,這樣容易引起讀者關注。選好深度報道主題,主題是作品的靈魂,像紅線貫穿全篇,深度報道的主題是否正確鮮明深刻,是決定整篇報道成敗的關鍵。提煉主題過程中,不是孤立地進行,它與對材料分析、取舍以及結(jié)構安排、變動聯(lián)系在一起。
“獨家”是最好的深度,因為人無我有,但在同類題材里難以獲取獨家新聞的情況下,努力選取獨家視角是一種行之有效的競爭策略。
深度報道后期寫作,要認真研究采訪得來的材料,站高望遠選取最佳報道角度,把事件放在時代背景下,全面完整地進行報道,多側(cè)面揭示事物內(nèi)涵。
深度報道形式和手法是多樣的。深度報道在形式上往往劃分為單篇、連續(xù)、系列、組合等種類,在結(jié)構上常常以提出一個重大問題為開頭,接著展開敘述、議論和追蹤報道。要善于運用背景材料,把新聞寫得豐富厚實、有力度。善于運用背景材料,深度報道就更有張力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