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晶晶 尹穎堯
“不愛讀書”并不簡單
“他們真的不愛讀書!”楊瀟完全沒有想到,他放棄了在清華讀研,千里迢迢遠赴云南支教,看到的竟是這樣的場景:教室里,孩子們東倒西歪地趴在桌子上,有的甚至在教室后排打架……楊瀟在讀本科時,也利用周末和假期支教過,在他的印象里,農村的孩子們應該像宣傳海報上那個瞪大眼睛的小女孩一樣,渴求學到知識,但現(xiàn)實讓楊瀟很受傷。
在云南臨滄市鳳慶縣平村中學支教的頭幾個月,楊瀟沒法從一群對他不感興趣的孩子身上獲得存在感。他想得最多的問題——是不是該回清華繼續(xù)念書?但楊瀟最終決定作出改變。他經常在課外跟孩子們聊天,漸漸地發(fā)現(xiàn)“不愛讀書”這事并不那么簡單。
有一個夜晚,班里的小志找到了他?!拔也幌肽顣耍顣鴽]意思,我老是被批評,在學校里一點都不開心?!毙≈镜某煽冊诎嗬锱诺箶?shù)第三名。他告訴楊瀟,他每周末都要走三四個小時的山路回家,家人總是要求他幫忙干農活,每個周末他都累得不想寫作業(yè),一回到學校就會被老師批評。小男孩說著說著低下了頭,輕輕啜泣著。
楊瀟決定去小志家看看。當他告訴小志要去家訪時,小志很激動:他沒想到老師竟然會去自己的家里!楊瀟隨著小志走在漫長的山路上,小志仿佛換了一個人,內向的他出奇地健談,他不停地跟楊瀟介紹路旁的野花野草:“這個可以治肚子痛,這個可以治頭痛!”
楊瀟微笑著回應,他不相信小志會懂得這些醫(yī)學知識,他自己連那些花花草草的名字都叫不出來。到了小志的家,楊瀟驚訝地發(fā)現(xiàn)小志的爺爺是一名村醫(yī)。小志從小就跟著爺爺上山采草藥,他甚至能聽聲音分辨鳥的種類。
“小志,你真厲害!懂得這么多醫(yī)學知識,很多大城市的小孩都不懂呢!”楊瀟贊嘆。
小志愣了幾秒,不好意思地笑著說:“長這么大,還沒有人夸過我!”
小志的家人因為這位“清華老師”的到來喜出望外,他們答應楊瀟給小志更多的學習時間?;氐綄W校的小志變得自信了,他愛上了楊瀟的物理課。這個曾想輟學的男孩的成績從班上41名進步到28名。
與孩子們聊天、家訪成為楊瀟的“必修課”。兩年間,他去過38個孩子的家里家訪。
男孩楊天曾讓楊瀟頭疼,他有時會用小刀在自己的手上刻東西,把自己弄得血淋淋的。他還常欺負女生,是班里小混混的“頭頭”。有一次,楊瀟去了楊天的家,看到只有三面墻的房子,了解到他的父親已過世,母親常年臥病在床……楊瀟打心底里心疼他。后來,楊瀟讓楊天當了班里的英語課代表,并讓他協(xié)助自己管理班級紀律。楊天感受到了來自楊瀟的尊重,他把一切工作做得很好,他甚至主動告訴楊瀟,他以后想當軍人。
楊瀟所在的班是初二年級127班。127班很“有名”,無論是紀律還是成績,都是全年級倒數(shù)第一。剛到這個班的時候,有孩子當著楊瀟的面說:“老師,你真倒霉,教我們班。”楊瀟先是一愣,但他隨即在課堂上公布了一個重要的決定:要將127班打造成明星班級!
楊瀟先從培養(yǎng)孩子們對物理的興趣抓起。每天,楊瀟用于備課的時間超過六小時。他相信,只有讓孩子們親身參與到物理實驗當中,他們才能感覺到學物理的樂趣。但學校的實驗設備非常有限,楊瀟靈機一動,他跑到鎮(zhèn)上的雜貨店,買了許多小燈泡、電池、蠟燭、放大鏡……這樣,孩子們的課桌就變成了一個小小的“實驗室”。
第一次嘗試讓孩子們做實驗時,楊瀟心里一直在打鼓:“這些實驗對他們來說是不是太難了?萬一不能成功,是不是會打擊他們的信心?”但127班的孩子們給楊瀟帶來了一個又一個驚喜。先是有學生利用反射原理,準確計算了兩面平面鏡之間的距離,并動手做出了一個小型望遠鏡。緊接著,許多小組用簡易的塑料礦泉水瓶和廢電絲制造了“驗電器”。
這讓楊瀟大受鼓舞。孩子們對物理的興趣漸漸濃厚,每次下課后,學生們還圍在一起繼續(xù)琢磨物理實驗。楊瀟想帶著孩子們嘗試一些更酷的東西,有一回備課時,他想到了上海的磁懸浮列車。
“說不定自己能先做出一個模型來。”他按著網上的教程一遍遍嘗試,但總是因為很難找到兩個磁鐵間適當?shù)木嚯x而失敗。上物理課的時候,他把原理跟孩子們介紹了一遍,孩子們記錄下失敗的距離,一次次縮小距離的范圍,做了無數(shù)次實驗……兩個星期后,一個小組的成員捧著做好的模型,興沖沖地來到楊瀟面前。他們將環(huán)形磁鐵套在鉛筆上,通過與下方固定的磁鐵相互排斥,鉛筆真的懸浮起來了。楊瀟輕輕地一擰,鉛筆轉個不停。他們成功了!
學生們對物理的熱情越來越高漲,班級的物理成績從全年級墊底變成了第一,在全縣23個學校的初二班級中排名第三。
“把他們送進大學,說實話真的很難?!睏顬t微微一笑,“但我希望讓他們明白這些知識,增強與人打交道的能力,這些不管是上學還是工作都對他們有用。”
“楊,你發(fā)現(xiàn)了嗎?我們班上很多小孩都是近視眼,但他們都沒戴眼鏡?!焙蜅顬t一起在平村中學支教的美國人Paul急沖沖地來找楊瀟?!斑@件事情一定要解決?!盤aul斬釘截鐵地說,“我們現(xiàn)在需要找到醫(yī)生和錢?!?/p>
楊瀟臉一熱。他小時候也曾經是近視眼,同樣因為家在農村沒有得到及時的治療,他直到初中才意識到自己是近視眼,但他從來沒有考慮過幫助這里的小孩改變這一現(xiàn)狀。Paul的提議提醒了他。
他們開始著手找捐助。幸運的是,他們很快聯(lián)系到了一個社區(qū)捐助者,順利地拿到了一筆錢。他們跑到鎮(zhèn)上,跟一家大眼鏡店的老板商談,老板答應給他們一個優(yōu)惠的價格。Paul和楊瀟回到學校組織全校學生進行驗光,發(fā)現(xiàn)楊瀟班上七八個學生有近視,并給他們配了眼鏡。
楊瀟和Paul意識到很多農村中小學都存在類似情況,他們決定把這件事發(fā)展成長線項目,成立“點亮眼睛”公益組織。截至2012年,“點亮眼睛”已經覆蓋了17所學校。
在云南支教的兩年,讓楊瀟得以重新思考一些事情。“我慢慢覺得很多東西都是沒有必要的,都是可以放棄的?!?/p>
支教結束后,楊瀟沒有回到清華念研究生。他現(xiàn)擔任“美麗中國”的招募工作,雖然錢賺得不多,但楊瀟對從事的事業(yè)無比熱愛。
遠在云南的人也讓楊瀟牽掛。前幾天,楊瀟收到了小志家寄來的一大袋核桃。在離開云南之前,小志告訴楊瀟他要重新念初二,他已經下決心好好讀書。那個曾讓楊瀟頭疼的楊天初三畢業(yè)后去了一所職業(yè)高中讀書,為參軍做準備。當楊瀟坐地鐵、公交遇上農民工時,都會覺得莫名的親近感。“我總在想,他們有可能就是我學生的父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