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如皋市港城實驗學校 吳光華
情境“提純”
——函數(shù)壓軸題求解的有效策略
☉江蘇省如皋市港城實驗學校 吳光華
在中考中,壓軸題一般是指試卷的最后一題,而真正“壓軸”的往往是這一題的最后一問或兩問,這一兩問也就成為了壓軸題教學的重點.近幾年來,以函數(shù)為背景的壓軸題層出不窮,此類試題的壓軸問題有著復雜的數(shù)學背景,靈動的圖形變換,豐富的知識內(nèi)涵.在解答時,很多學生會被試題的豐富情境所“擾”,無法捕捉到有用的解題信息,讓這些壓軸問題成為難以逾越的“鴻溝”.面對學生迷離的眼神,筆者一直在探索函數(shù)壓軸題的求解策略,但由于壓軸題變化很多,根本沒有統(tǒng)一而有效的解題策略.在筆者探究過程中,發(fā)現(xiàn)解答此類試題的“壓軸問題”都必須經(jīng)歷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情境“提純”,也就是隨著解題的進程,需要將與解決“壓軸問題”無關的信息從原來的圖形與文字中分離出去,留下有用的、可用的文字和圖形兩方面的信息.為了將這一解題策略進行推廣,本文就結合一道函數(shù)壓軸題的解答過程談談情境“提純”策略,以期對您的教學或解題有所幫助,不當之處,敬請指正.
圖1
(1)請直接寫出點D的坐標:________;
(2)當點P在線段AO(點P不與A、O重合)上運動至何處時,線段OE的長有最大值,求出這個最大值;
(3)是否存在這樣的點P,使△PED是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請求出點P的坐標及此時△PED與正方形ABCD重疊部分的面積;若不存在,請說明理由.
本題是2013年江蘇省徐州市中考最后一題,處于全卷的壓軸位置,是一道建構在二次函數(shù)背景上的綜合題.重點考查了待定系數(shù)法、一次函數(shù)的圖像及性質(zhì)、二次函數(shù)的圖像及性質(zhì)、正方形的性質(zhì)、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質(zhì)、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質(zhì)等知識,還考查了數(shù)形結合、分類討論、建模等數(shù)學思想.細細分析本題,第(1)問涉及的知識點不多,難度不大,學生很容易給出答案,該小題很明顯起不到壓軸作用,真正起到能區(qū)分作用的是第(2)、(3)問.尤其是第(3)問,既要判斷“P點的存在性”,還要“求出點P的坐標”及“兩個圖形重疊部分的面積”,對學生的知識提取和應用能力要求較高,凸顯試題的壓軸作用.高難度的求解要求,加之復雜的問題情境,在豐富的圖形和文字信息的“幫襯下”,讓題目的解答顯得非常困難.對學生來說,化解這道試題的壓軸問題,充足的知識、扎實的技能和良好的習慣都是不可缺失的.弱化無關條件干擾的能力,將直接影響著試題解答的效果.
基于上述分析,在教學過程中,為了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筆者在解決問題(2)和問題(3)前引導學生分別對這兩個問題進行了情境“提純”.現(xiàn)將“提純”后的情境呈現(xiàn)如下:
(2)如圖2,A(-3,0),D(-3,4),O為坐標原點.點P在線段AO(點P不與A、O重合)上運動,過點P作DP的垂線與y軸交于點E.當點P運到至何處時,線段OE的長有最大值,求出這個最大值.
(3)如圖3,基于(2)的條件,若點P在x軸上運動,過點P作DP的垂線與y軸交于點E.是否存在這樣的點P,使△PED是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請求出點P的坐標及此時△PED與正方形ABCD重疊部分的面積;若不存在,請說明理由.
解答第(2)問,顯然不需要用到題干中所給的二次函數(shù),因此,提純情境時,在從文字中刪除了二次函數(shù)的解析式的同時,還從圖形中刪除了拋物線.由于“點P在線段AO(點P不與A、O重合)上運動”,運動過程與點B沒有任何關系,與線段BC和CD也沒有關系.因此,在解答第(2)問之前,筆者將與這些信息相關的文字和圖形一并刪去,只留下“提純”后的問題情境和圖2中的圖形信息.
圖2
解答第(3)問,同樣用不到二次函數(shù),圖3中沒有出現(xiàn)題干中的拋物線也就是這個原因.基于對第(3)問的閱讀與分析,該小題是第(2)問的變式,也是第(2)問解法的自然延伸,點P由“在線段AO(點P不與A、O重合)上運動”拓展到了“在x軸上運動”,P點運動范圍的擴大,讓符合題意的“等腰三角形△PED”會有多種可能,也就決定了P點會出現(xiàn)多個符合題意的位置.此外,題目還提出了求“△PED與正方形ABCD重疊部分的面積”的解題要求,這就要求正方形ABCD應全部出現(xiàn),才能準確找出重疊部分的形狀并求出其面積.這樣一來,第(3)問的文字信息和圖形信息也就會比第(2)問要復雜一些了.
(3)存在.根據(jù)點P所在的位置,分兩種情況討論:
圖4
圖5
②如圖5,當點P在y軸右側時,點P的坐標為(4,0),參照①的步驟可求得重疊部分的面積為.
在中考命題時,壓軸題的問題設置一般為遞進式和并列式兩種.不管問題的呈現(xiàn)采用哪一種方式,問題之間總存在著一些關聯(lián).這些關聯(lián),也就讓試題的解答有著明顯的梯度,在問題“漸進”化解的過程中,那些成為“歷史”的條件,不應成為學生深入探究的“障礙”.因此,在解決壓軸問題時,我們應詳細研讀所給的條件和問題,理清條件與前后問題之間的關系,將解決“壓軸問題”需要用到的條件重新整理,形成新的問題情境.新的問題情境,應建立在原有情境基礎之上,是對原有問題情境的一種“揚棄”,留下的條件應是化解問題所必須的,這些條件有的是原題中的條件,有的是已經(jīng)得出的結論,有些是設問新增的.這樣的“提純”,是學生解讀試題、獲取思路的過程.以上面的第(2)問為例,原題干中的條件很多,既有二次函數(shù)又有正方形ABCD,而解答第(2)問實際只需要點A,D的坐標即可,因此,在提純的情境中,學生可以將原來的題干進行了刪減,將“A(-3,0),D(-3,4),O為坐標原點”作為條件呈現(xiàn),去除了原來的繁雜的題干條件,排除了無關條件的“干擾”,留下的條件直接指向了本題的解題目標,為學生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打開了一扇門.
壓軸題解答,復雜的圖形中每一根線都會影響著學生的思維.有時,圖形中一條對解題起不到作用的線的存在,就會影響解題思路的形成,給問題的分析帶來無盡的“煩惱”.因此,在解答壓軸問題時,我們應對原圖中的點與線進行合理選擇,將與問題情境無關的點與線從圖形中刪除,留下必須的.這樣一來,必要的圖形重建是必須的,重新作圖,讓新的圖形緊貼問題情境,便于學生形成正確的解題思路.以上面的圖2,3為例,第(2),(3)問的解答與二次函數(shù)沒有關系,因此,在情境提純時,筆者引導學生刪去了原來的拋物線.在圖2中,由于解決第(2)問根本不需要用到這個正方形除DA以外的其他邊,所以筆者引導學生刪去了用不到的邊和頂點,呈現(xiàn)出了正方形ABCD的局部,因而在新圖形中,其余三條邊也就沒有呈現(xiàn);但是到了第(3)問中,求“△PED與正方形ABCD重疊部分的面積”,需要用到正方形ABCD,因此圖3中,又將正方形補全了.顯見,圖形的呈現(xiàn)完全取決于解題的需要,不同的解題要求下,需要什么樣的圖形,我們就應將與具體情境配套的圖形完整呈現(xiàn)出來,所給出的點和線不能多,多了給解題帶來不必要的麻煩,當然也不能少,少了我們就無法求解.
數(shù)學思想是數(shù)學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在日常學習中,我們就應該高度關注.幾乎所有的壓軸題都有著非常豐富的“思想內(nèi)涵”,因此,在壓軸問題的分析與求解過程中,我們應高度重視其中可能滲透到的數(shù)學思想,用思想引領解題思路的分析.情境“提純”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應用各種數(shù)學思想去分析問題的過程.在以函數(shù)為背景的壓軸題中,一般都會滲透數(shù)形結合、分類討論、方程、函數(shù)、運動變換等數(shù)學思想.情境“提純”,用到最多的也就是上述思想中的“數(shù)形結合”.在學生求解過程中,只有將壓軸問題中的文字語言與圖形信息結合起來分析,充分利用“以形助數(shù)”和“以數(shù)解形”兩種策略,將問題的情境不斷“提純”,才能順利獲得問題解決的思路,讓壓軸問題的“壓軸價值”真正實現(xiàn).本文中所述的這道壓軸題,蘊含著豐富的數(shù)學思想,每一個問題的解決,都涉及路徑的化歸和模型的建構.作為例題,筆者突出了其中的數(shù)形結合思想,讓學生的探究在這一思想的引領下不斷深入下去.提純的過程,不斷鞏固著學生對題中蘊含思想方法的認知,學生經(jīng)歷了問題情境的提純,對解題所需要的條件與最終要達成的解題目標有了深刻的認知,合適的解題方法自然會在學生腦海中及時生成.
壓軸問題的解答雖然棘手,但只要解題時能精心研讀問題,對問題的情境進行必要的“技術處理”,做好精準的取舍整合,就一定能發(fā)現(xiàn)解決問題的路徑.情境“提純”作為一個解題技術,需要在強化訓練中不斷鞏固提升.在日常教學中,我們應借助壓軸題的教學,多呈現(xiàn)此類范例,鼓勵學生通過解題的實戰(zhàn)演練,反復應用以促進解題經(jīng)驗的積累.“提純”,剔除了干擾情境,讓生成的新情境直接指向解題目標,提純過程中,很多學生能透過“復雜情境”獲得問題解決的“路徑”,這就是“提純”的作用.以上所述,雖然經(jīng)歷筆者的多輪嘗試,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成效,但基于不同學情進行教學應用可能會產(chǎn)生不同的成效,本文中所述的方法權作壓軸題教學的“引玉之磚”吧,歡迎各位同行專家對筆者的做法提出意見和建議.
1.印冬建.設計源于需求 改編呈現(xiàn)價值——由一次例題設計評比活動說起[J].中學數(shù)學教學參考(中),2013(10).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夏再迅.試題改編需要理解深層結構[J].中學數(shù)學(下),2013(12).
4.沈岳夫.提煉基本圖形 妙解面積問題[J].中國數(shù)學教育(初中版),2013(6).
5.朱廣科.以二次函數(shù)為背景的存在性問題例析[J].中國數(shù)學教育(初中版),2013(10).F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