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江陰市第一初級中學 鐘珍玖
☉無錫市龐彥福名師工作室 戴倍琪
一道中考試題的解法探究與教學啟示
☉江蘇省江陰市第一初級中學 鐘珍玖
☉無錫市龐彥福名師工作室 戴倍琪
隨著全國各地中考命題研究的不斷深入,各地中考試卷中涌現(xiàn)出了不少好題,為了提高考試的區(qū)分度,真正考查學生的數(shù)學能力,中考試卷中除了壓軸題外,不少地區(qū)也用選擇題和填空題的最后一題來把關,雖然是一道小題,但是題目的難度和要求卻比較高,無錫市的數(shù)學中考試題近兩年都呈現(xiàn)出此趨勢.以下是筆者對2013年無錫市中考數(shù)學試題第18題的解析與思考,不當之處,請指正.
題目 已知點D與點A(8,0),B(0,6),C(a,-a)是一平行四邊形的四個頂點,則CD長的最小值為_________.
解法1:由C(a,-a)可知,點C在直線y=-x上.①當AB為平行四邊形的邊時,CD=AB=10;②當AB為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時,過AB的中點P(4,3)作直線y=-x的垂線交直線y=-x于C點,如圖1,點C即為所求.
評析:本題以平面直角坐標系為背景,通過分類討論:當CD為平行四邊形的邊時,長度均為10;當CD為對角線時,AB也是對角線,利用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互相平分,當CD最小時,CD的一半CP也最小.本題就轉(zhuǎn)化成在直線y=-x上,尋找點C,使它與AB的中點P的距離最小,運用垂線段最短的知識,即可找到符合條件的C點.本題主要考查了分類討論、轉(zhuǎn)化的數(shù)學思想;考查了垂直平分線的性質(zhì)、平面直角坐標系下兩點間的距離等知識技能.
解法2:①當AB是平行四邊形的邊時,AB=CD=10;
②當AB是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時,因為點C(a,-a),所以點C在直線y=-x上移動,過點D作DE⊥x軸,CF⊥y軸,延長BC交x軸于點G,如圖2.
圖2
所以∠BFC=∠DEA=90°.
因為點D與點A,B,C是一平行四邊形的四個頂點,
由勾股定理得CD2=(8-a-a)2+(6+a+a)2=8(a-0.5)2+98,所以當a=0.5時,CD的最小值為7.綜上所述,CD長的最小值為7.
評析:此解法以平行四邊形為背景構造了兩個三角形全等,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對應邊相等,求出點D的坐標(用字母a來表示),再用勾股定理得到CD長關于a的二次函數(shù),用二次函數(shù)的性質(zhì)來求線段CD長的最小值,特別是構造兩個全等三角形是關鍵,要求較高.
解法3:①當AB為邊時,AB=CD=10.
②當AB是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時,連接CD交AB于點G,過點G作GH⊥OA,交OA于點H.
因為點D與點A,B,C是一平行四邊形的四個頂點,
所以AG=BG,CG=DG.
由GH⊥OA,易得△AGH∽△ABO,
所以G(4,3).
由勾股定理得CG2=(4-a)2+(3+a)2,
所以CD2=(2CG)2=4CG2=8a2-8a+100.以下解法同解法2.
評析:解法3是筆者認為較為簡潔的,對思維水平和解題策略要求較高的一種解法.它避開了求點D的坐標,利用平行四邊形對角線互相平分的性質(zhì),只需求出兩條對角線交點G的坐標,而點G的坐標是比較容易求得,求出了線段CG的平方,就間接地求出了CD的平方,體現(xiàn)了直接求解困難就間接求解的解題策略.此解法的基礎在于抓住變化過程中的不變量,不論C、D的位置如何變化,CD與AB的交點G的坐標是始終不變的,體現(xiàn)了在變化中尋求不變量的解題策略和技巧.
就試題本身而言,這是一道難度較大的填空題,雖然題目敘述比較簡潔,但是真正要去解決卻不容易入手,求線段的最值問題,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也能遇到,題目改變了以往熟悉的考查方式,求兩條線段和與差的最值或者三條線段和的最值問題,求一條線段的最小值,要求構造函數(shù),運用代數(shù)的知識來解決問題.試題比較新穎,有一定的創(chuàng)新性,能夠較好地考查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且起到了較好的區(qū)分作用.
就試題對教學的啟示和導向作用而言,筆者認為,此題對教師的平時教學有較好的導向作用,如果在平時教學中搞“題海戰(zhàn)術”,做了大量的訓練,但不善于總結(jié)、歸納、舉一反三,把真正的落腳點放在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上,仍然不能解決問題.從上述幾種解法來看,大多數(shù)方法都運用了解題的通法,求線段的最值最為常見的做法是運用幾何圖形的直觀性來解決,或者構造函數(shù),利用函數(shù)的有關性質(zhì)來解決,所以在教學中要注重解題通性通法,但也要關注解題技巧,正如筆者前文所述,在3種解法中,解法1比較簡潔,計算量小,而是通過和點D密切關聯(lián)的CD中點來直接找到點C.而解法3,它避開直接求點D的坐標,間接得出CD關于a的函數(shù)關系式,體現(xiàn)了間接解決問題的解題策略.另外本題的解法中比較簡潔的是解法1和解法3,都抓住了變化中的不變量,也就是當AB是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時,不論C、D兩點位置如何,它們的中點也是不變的,即線段AB的中點,抓住這個不變量來解決問題就很簡單易行.所以教師在平時教學中,通性通法要作為解題教學的重點,但解題的策略和技巧也不容忽視,要把對學生數(shù)學思想方法的熏陶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畢竟數(shù)學是一門思維型很強的學科,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是數(shù)學教學永恒的話題,數(shù)學教學,任重道遠,值得教者思索.
但是任何事情都是機遇和挑戰(zhàn)并在的,創(chuàng)新性很強的事物就面臨風險,像這樣含參數(shù)的雙動點問題,如果出現(xiàn)在高考的試題中,你是否感到意外呢?作為中考的填空題,這樣的試題難度是否有點大,值得思考.
1.龐彥福,等.從一道檢測題審視數(shù)學試題的命制[J].中學數(shù)學(下),2014(2).F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