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佑娟
(河南理工大學 外國語學院,河南 焦作 454000)
翻譯歷史悠久,翻譯策略是翻譯實踐者和翻譯理論研究者討論不息的經(jīng)久話題。在翻譯研究的發(fā)展過程中,跨學科的研究方法功不可沒。方夢之在其主編的《譯學辭典》的前言中寫道:“翻譯研究是多學科的綜合研究,研究的脈搏隨著相鄰學科的發(fā)展而跳動。相鄰學科凡有新發(fā)展,其原理或方法往往引進到翻譯研究中來。”[1]近二三十年,在翻譯理論研究領域中,功能翻譯理論和文化翻譯的研究為多。最近十年,系統(tǒng)功能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韓禮德的系統(tǒng)功能語法以其對小句和語篇層次功能性的分析這一視角,逐漸引起了翻譯學者的關注,評價理論和翻譯質(zhì)量評估、及物性、語篇銜接手段、語境層次理論、信息流動理論、主位推進模式等都成為功能語法對翻譯研究的新角度,張敬源主編的《功能語言學與翻譯研究》對此進行了較為詳盡的論述。
“隱喻”作為源于修辭學研究,進而進入認知語言學和功能語言學的理論之一,也成為功能語法和翻譯研究的結(jié)合點。然而,在隱喻的結(jié)合上,人們更多是從修辭學和認知語言學的角度進行論述,即使是將功能語法隱喻和翻譯相結(jié)合的研究,研究的語篇類型仍大多停留在對傳統(tǒng)的文學文本或者對科技語篇的某個點,如語法隱喻對翻譯的意義、名物化現(xiàn)象、英漢結(jié)構(gòu)對比、長句翻譯等舉出一些散句或詞匯為例泛泛而談。在以“概念隱喻”和“翻譯策略”為關鍵詞檢索到的論文中,運用標注、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等科學研究的方法對某一特定語篇進行完整和系統(tǒng)的研究還很少。筆者以美國經(jīng)濟學家格里高利·曼昆(Nicholas Gregory Mankiw)的經(jīng)典學術專著《經(jīng)濟學原理》(The Principles of Economics)英、漢兩個版本第一章的英漢翻譯為例,從韓禮德的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概念隱喻理論著眼,嘗試總結(jié)學術語篇中概念隱喻成分的英漢翻譯策略。
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派創(chuàng)始人韓禮德(Halliday)將語言的功能概括為三大元功能,即概念元功能、人際元功能和語篇元功能。[2]在語言表達中,一個概念在詞匯語法層次上有不同的體現(xiàn)方式,即一致式和隱喻式。對于一致式和隱喻式的區(qū)分,韓禮德和馬丁提出了幾個標準,包括年齡、難易度、合乎自然、歷時和方式標準。[3]304-306盡管如此,在具體的語篇分析過程中,語言的一致式和隱喻式之間的邊界仍然比較模糊,這也是語言的特點,正如英語發(fā)展史被人為地分成了古英語、中古英語和現(xiàn)代英語三個時期,但各個時期之間也是存在相對性的,不可能一刀切分開來。
韓禮德提出,語法隱喻有兩種形式,一是概念隱喻,二是人際隱喻。概念隱喻主要體現(xiàn)在概念元功能的及物性上。及物性系統(tǒng)把人們現(xiàn)實世界中的所見所聞通過語法進行范疇化,分成六種“過程”。這六種過程包括物質(zhì)過程、心理過程、關系過程、行為 過程、言語過程、存在過程。[3]75
例1 中,隱喻式表示的是關系過程,一致式表示的是物質(zhì)過程,環(huán)境成分也以參與者的形式出現(xiàn)在隱喻式中。相比之下,隱喻式的單個小句內(nèi)的詞匯密度較之一致式的單個小句內(nèi)的詞匯密度更大,信息更加集中,書面化程度更高,句子的理解難度更大。隨著過程的轉(zhuǎn)換,小句中的功能成分(如參與者、過程、環(huán)境因子等)可以相互隱喻化,它們在詞匯語法層的體現(xiàn)形式也會發(fā)生相應變化。人際隱喻分為兩部分,分別是情態(tài)隱喻和語氣隱喻,情態(tài)隱喻的體現(xiàn)方式有多種,既可以是情態(tài)動詞來體現(xiàn),也可能是名詞、形容詞、副詞、介詞短語等來體現(xiàn),而語氣隱喻可以由多種言語行為互相轉(zhuǎn)換。名詞化則是概念隱喻的主要形式。本文主要討論的是學術語篇中的概念隱喻。
關于概念隱喻的類型,韓禮德通過對科技語篇的分析,將概念隱喻總結(jié)了13個類型。這個分類具有可操作性,語義和語法形式兩個角度的結(jié)合也彌補了轉(zhuǎn)換生成語法的不足,但分類中沒有包括“實體轉(zhuǎn)換為過程”這一類型,這是韓禮德的觀點,認為實體不能轉(zhuǎn)換為過程。[3]311-313而在實際的語料中,卻能見到不少實體隱喻化為過程的例子,例如“We have to face the problem.”和“The platform is carpeted.”此外,語義層的分類在沒有實例說明的情況下理解起來顯得比較模糊。
對于概念隱喻類型的研究并不多,但隨著功能語言學介入翻譯研究,對隱喻中的主要成分——概念隱喻進行分類,將更有助于有針對性地對不同類型隱喻成分的英譯漢翻譯方法進行分析歸類,以提高英漢翻譯的準確性和文本質(zhì)量。本文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jié)合的研究方法,對英語學術語篇原文的概念隱喻成分進行標注、統(tǒng)計和分析,進而歸納總結(jié)出學術語篇中概念隱喻的分類,在此分類框架基礎上,比照原文標記出譯文概念隱喻成分,對比原文和譯文的概念隱喻成分小句功能的變化,分析產(chǎn)生變化的原因,進一步總結(jié)學術語篇中的英漢翻譯策略。
通過對語料中的英語原文隱喻式表達的分析,研究在標注時采取了從語法層次上的詞性角度入手,以名詞、動詞、形容詞三大主要實詞的變化為落腳點的分類方法,對隱喻式表達進行了分類。因為在及物性系統(tǒng)中,名詞或名詞性詞組一般充當?shù)氖菂⑴c者功能,包括actor、goal、sensor、identifier 等,動詞表示過程,形容詞則起到修飾和限定的作用,是determiner。在隱喻式表達中,名詞和名詞詞組可以是專有詞、合成詞、其他詞性的變形、一般名詞意義的隱喻化和引申擴展等,動詞和動詞詞組可能是一般動詞意義的隱喻化、引申、其他詞性的變形或?qū)嶓w的轉(zhuǎn)換等,形容詞修飾和限定的一致式表達可以說明中心詞的性質(zhì)、時空、范圍、程度等,在一致式的關系過程中往往是attribute、possessive 或circumstance,其中心詞充當載體。以此進行原文標注,經(jīng)過統(tǒng)計,最后將原文的隱喻式表達分為三大類,即隱喻小句中的成分:participant、process 和determiner。標注以最直接和最貼近的為準,如productivity 為動詞produce 的名物形式,在經(jīng)濟學術語中指“生產(chǎn)力”,既是動詞變化為名詞,又是專業(yè)術語,在標注時將其列為專業(yè)術語類,因為在學術語篇中這一功用體現(xiàn)得最為明顯,但在文中一些表達中,productivity 還以名詞形式修飾名詞,這種情況下,對該詞的標注為名詞轉(zhuǎn)變?yōu)樾稳菰~,因為在小句中功能為determiner。
在全文標注后,經(jīng)統(tǒng)計,原語料全文共有5688個詞,隱喻成分832個,涉及的詞匯有892個,約占全文詞匯總數(shù)的15.7%。詳細分類和相關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見表1。
(1)具體指代抽象。
在動詞和名詞的意義隱喻類型、專有名詞類型、名詞轉(zhuǎn)化為動詞類型中,大多抽象意義的隱喻詞匯來源于基本義非常具體的常見事物和行為,如invisible hand、way、trend、see、face 等等。
例2:It must decide who will eatcaviarand who will eatpotatoes.It must decide who will drive aPorscheand who will take thebus.
這兩個小句中,畫線的四個名詞都是隱喻成分,它們的一致式的詞性和小句功能都沒有變,但在句中的意義發(fā)生了變化,“caviar”和“Porsche”指代的是高質(zhì)量生活水平中的高檔用品,而“potatoes”和“bus”指代的是普通生活中的一般用品和服務。在漢語中常常也能見到這樣的表述方式,也是一種常見的隱喻修辭。
表1 概念隱喻的分類和分布
(2)詞綴法。
在Lakeoff G.和John M.的合著《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中,他們寫道:“大部分的概念體系本質(zhì)上是比喻性的,我們經(jīng)由此途徑建構(gòu)了觀察事物、思考、行動的方式?!保?]英語詞匯構(gòu)成的一個明顯特征就是詞綴,正是有了詞綴,動詞、名詞、形容詞之間才出現(xiàn)了相互轉(zhuǎn)化,上述14 種概念隱喻類型中,動詞、形容詞到名詞的變化,部分專有名詞的形成,形容詞到動詞的變化,動詞到形容詞的變化都是英語詞綴起的作用,占到了隱喻成分總量的20%以上。
例3:At first,thisdiscussionof incentives andseat beltsseem likeidlespeculation.
此句出現(xiàn)的discussion 和speculation 是英語中非常常見的動詞加詞綴變名詞,seat belt 是該文段出現(xiàn)頻率較高的一個專用名詞詞組,idle 則是在一致式中充當關系過程中的內(nèi)包式的表語成分,這一小句的一致式可以是“To speculate something about the incentives and seat belts seems idle.”在詞綴變化形成的英語詞匯中,有時在區(qū)分哪個形式才是最早出現(xiàn)的形式,也就是在現(xiàn)代英語中某個單詞的一致式時并不容易,比如plan 最早的使用形式是動詞還是名詞。漢語中不存在這種情況,只是根據(jù)使用的位置確定其功能,所以在英語中,語法隱喻處處可見,在學術語篇中專業(yè)術語多,表達的書面化程度更高。
(3)一詞多義。
隱喻式的語言也展現(xiàn)了語言發(fā)展的歷程?,F(xiàn)代英語中見到的很多一詞多義的已經(jīng)習以為常的詞匯,有些意義實際上并不是它們最基本的意思,而是本意經(jīng)隱喻使用后,隨著時間的發(fā)展逐漸被人們認可又廣泛傳用的。在這樣的情況下語言表述的范圍不斷擴大,人類對世界的描述日漸準確、清晰、形象,這種情況在原文中也有很多體現(xiàn)。
例4:Economists also study how peopleinteractwith each other.本意為“互相作用,互相影響”,在文中引申為“交易”。
例5:Although the study of economics has many facets,thefieldis unified by several central ideas.本意為“場地,曠野”,文中意為“領域”,已廣泛使用。
例6:Another tradeoff societyfacesis between efficiency and equity.本意為“臉”,文中意為動詞“面對”,已廣泛使用。
(4)形容詞限定語。
在概念隱喻中,形容詞作限定詞修飾中心詞被視為隱喻,如a good book 的名詞短語,其一致式是“The book is good.”這種類型在現(xiàn)代英語中比比皆是,本文原語料也不例外,占到了概念隱喻總量的26%。也許隨著功能語言學的發(fā)展,概念隱喻中的這種類型將不再被視為隱喻式,而成為人們認為理所當然自然使用的一致式表達。
(5)特殊類型。
值得一提的是,原文中有幾種類型的出現(xiàn)比例很明顯,即名詞作為限定詞、動詞意義隱喻和實體過程化,可以來看幾個例子。
例7:Thus,aseat beltlaw tends to increase the number ofpedestriandeaths.
例8:When it’s time for dinner,the decision youfaceis not betweenfastingoreating like a pig.
例9:Households and firms interacting in market act as if theyare guided byan“invisible hand”thatleadsthem to desirablemarketoutcomes.
這三種類型在原文中的大量出現(xiàn)和明顯存在并不是偶然的,學術語篇中術語和固定短語較多,以這些表達修飾中心詞,可以擴大語篇內(nèi)容,語言更準確,動詞的特別運用也能夠使意義的表達更到位。英語語言的靈活性幫助學術語篇更好地表達出想要表達的意義,抽象的意義能夠表達得更具體,更準確,又易于理解。
“概念隱喻”這一概念是建立在英語語言研究基礎上的,而漢語中,“隱喻”的概念更為熟知,是修辭學領域的研究內(nèi)容,但這并不意味著概念隱喻的分類研究對英漢翻譯沒有意義。相反,研究概念隱喻可能改變?nèi)藗儩h語隱喻研究的視角,通過英譯漢中對照英語原文標注漢語譯文中的概念隱喻成分,對它們加以分析,研究它們的翻譯是否和原文中概念隱喻的不同類型之間有一定的關聯(lián),有益于對翻譯這一彈性大、策略和評價方式都不易有固定條條框框的實踐研究增加一些理論基礎,豐富翻譯理論的建設。
關于翻譯策略,宏觀上可以有直譯、意譯,歸化、異化等,微觀上則有增減詞、長短句處理、語序、邏輯分析等等,本文意在大量翻譯實踐基礎上前人總結(jié)出的眾多翻譯策略中,找出哪些對于學術語篇中的英漢翻譯更有指導意義。
對照原文標出的隱喻成分,在譯文中一一標記,分析對應譯文的處理方法,在標記后進行統(tǒng)計。結(jié)果顯示,在832個隱喻成分中,635個的譯文處理方式都可歸結(jié)為對應翻譯,也就是除了部分為使上下文更加通順的語序(如小句的環(huán)境和限定成分)和詞匯譯法的微調(diào)整,76.3%的隱喻成分都可以和原文對照翻譯,詞性、意義和在小句中的功能成分不變。
除去76.3%的對應翻譯,其余的197個對應譯文有差別的概念隱喻成分是接下來研究的重點。通過標注、分析,最終形成表2的翻譯策略和方法統(tǒng)計,隨附例句。
3.翻譯策略的類型分析
根據(jù)表2的統(tǒng)計結(jié)果,原語料學術語篇概念隱喻成分的英漢翻譯策略可以概括為六種,即對應(635個,占隱喻成分的76.3%)、引申(90個,占10.8%,主要體現(xiàn)為意義引申,多見于動詞和名詞)、還原(42個,占5%,主要體現(xiàn)為名詞動詞化)、意譯(45個,占5.4%,主要體現(xiàn)于物質(zhì)和關系過程的轉(zhuǎn)化)、省略(14個,占1.7%)、增譯(6個,占0.7%)。這六種翻譯策略的使用使得漢語譯文能夠在內(nèi)容的忠實性、思想的邏輯性和語言的嚴謹性等方面將原文表現(xiàn)得更加貼切。具體討論如下:
(1)對應。
對應翻譯76.2%這個高比率的結(jié)果是有些出人意料的。在翻譯過程中,大量翻譯實踐的研究注重的往往是英漢兩種語言的差異,但這個數(shù)據(jù)反映出,盡管文化背景迥異,英語和漢語的基本語法結(jié)構(gòu)和語義有著很大程度的近似,但大多意義隱喻的詞匯在漢語中也能找到對應的詞語,反映出現(xiàn)代社會不同語言國家的人對世界的認識和科學研究的發(fā)展有很大的同步性。尤其是學術語篇,在中外學術交流近幾十年日趨頻繁和途徑日漸豐富的背景下,固定短語和專業(yè)術語都有著對應翻譯,學術理論也相互促進,中國的很多學術領域借鑒了西方成果,從這個角度來看,對應翻譯的比率高也可以解釋,這種現(xiàn)象能夠給相關學術語篇的翻譯提供參考。
(2)引申。
引申翻譯中意義引申的一類占到了差異部分的近一半。這充分說明,英語語篇中很多地道詞匯的使用還是超出中國讀者的一般理解的,如果以漢語譯文做回譯,選擇使用的詞匯和原文一定不同,雖然也不一定錯,但在意義的細微之處一定和原文有差距。由于兩種語言表達意義上的差異,在翻譯時需要根據(jù)上下文對詞匯深入理解,再換作漢語常見的表達。
(3)還原。
還原包括名詞詞組到動詞詞組的轉(zhuǎn)變(也可以說是名詞化向過程的轉(zhuǎn)變)和介詞短語和定語從句轉(zhuǎn)變?yōu)楠毩⑿【?。學術語篇是現(xiàn)代語篇中書面化程度較高的一類,由于涉及一些繁復的理論,大量名詞化表達可以使嚴謹?shù)倪壿嬐ㄟ^簡練的語言清晰闡釋,在翻譯過程中,很多時候不可能找到完全對應的詞匯來準確表述非常抽象的概念,這時可以采取將名詞和名詞詞組還原為動詞詞組或小句,這和漢語以動詞帶動語篇邏輯、語義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特點是一致的。漢語中的連動句較為普遍,而英語語法只允許謂語動詞構(gòu)成小句,表示更多動作行為需要通過其他方式,譯文中其實也是還原了原文出現(xiàn)或者沒有出現(xiàn)的動詞過程,動詞的運用符合漢語語言的特點,幫助漢語讀者更好地理解較為復雜的學術語篇的語言,使譯文邏輯更順暢,表意更貼近目標語言的習慣。
表2 概念隱喻成分的英漢翻譯策略及方法的統(tǒng)計與說明
(4)意譯。
意譯在表格中可以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狹義的僅在表2操作方法欄中列出,指采用其他翻譯方法都不適合,是結(jié)合原文想要表達的意思、考慮符合漢語習慣及上下文意義連貫三者的譯文選擇,和原文對比,整個小句的功能成分都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廣義的包括這類,也包括物質(zhì)過程和關系過程的轉(zhuǎn)化和其他一些出現(xiàn)較少的個例。在原文語料中,物質(zhì)過程和關系過程出現(xiàn)得最多,行為過程和存在過程較少,心理過程和言語過程幾乎沒有,概念隱喻成分涉及的基本是前兩者。在27個過程和小句功能成分轉(zhuǎn)換中,對于獨立小句來說并不是非要不可的,按照其本來過程翻譯也未嘗不可,但放在上下文語境中,考慮到語句的通順流暢和語體的吻合,譯文中改變了動詞,尋找了更切合的主語,往往是名詞和動詞之間的轉(zhuǎn)化。表格中的第六小類修飾定語的形容詞轉(zhuǎn)化修飾狀語的副詞,功能上講是限定詞限定不同小句成分功能上的轉(zhuǎn)變,涉及的多為“多、少”或比較級的一些形容詞,譯文的意義并無改變,和學術語篇的語言特點也并無太大關聯(lián),只是為了更符合漢語的語言習慣。
(5)省略。
省略與還原相呼應,強調(diào)的也是動詞的運用。省略省的常常是主語,就是在原文復合小句前后主語一致或者使譯文中前后一致表達更順暢時,譯文中可以選擇省略不譯。漢語中的無主語句是大量存在的,在很多書面語體中,雖然沒有主語,但只要動詞結(jié)構(gòu)完整,就不影響讀者的理解,同樣英譯漢中少量的省略策略,不管是省略了actor,還是有時省略的是process、determiner,在不影響上下文通順和理解時都是可以的,可以使譯文更概括精煉。
(6)增譯。
增譯的運用多是為了通過增加的部分,對中心意義的表述更為清晰,使讀者更易理解,雖然形式上有所改變,但本質(zhì)上更忠實于原文的意義。
翻譯,簡而言之就是不同語言間意義的轉(zhuǎn)換。憑借翻譯實踐的直接經(jīng)驗和感性認識建設翻譯,促進翻譯學科的發(fā)展,在如今已經(jīng)遠遠不夠,需要在豐富翻譯實踐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發(fā)展理論研究,將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成果引入翻譯理論研究是一個較新的視角,也有深入研究的潛力。從詞性變化角度,經(jīng)過對原英文語料學術語篇概念隱喻成分標記分析,將學術語篇的概念隱喻分為三大類14個類型,它們的分布顯示了英語學術語言的一些特點,比照英語概念隱喻成分,分析其在譯文中的處理方式,最后歸為六種翻譯策略,其中對應占絕對多數(shù),引申、還原和意譯也不可忽視,省略和增譯次之。學術語篇在語言應用領域常見且很有翻譯價值,上述翻譯策略分布可以作為該類型語篇翻譯的參考。
由于有針對性的定性、定量相結(jié)合的研究成果很少,同時,受到作者語言風格和篇幅的限制,翻譯的靈活性也決定了不可能因為這些數(shù)據(jù)就可以嚴格遵循、套用,因此本文的框架和細節(jié)還有這樣那樣的局限性和不準確的地方,以期進一步完善。
[1]方夢之.譯學辭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1.
[2]HALLIDAY M A K.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1985/1994.
[3]胡壯麟,朱永生,張德祿,等.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4]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5.
[5]常暉.認知-功能視角下隱喻的翻譯策略[J].外語與教學,2008(11):57-60.
[6]高明強.一致式·非一致式·語義闡釋[J].山東外語教學,2002(6):52-55.
[7]許婺,吳玲娟.概念隱喻視角下的科技文本翻譯[J].上海翻譯,2008(1):38-41.
[8]肖英,呂晶晶.語法隱喻理論對學術語篇翻譯的指導作用[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07(3):74-77.
[9]余新兵.名物化對語篇翻譯的啟示[J].南寧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1):64-66.
[10]張敬源.功能語言學與翻譯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