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王寅
互聯網與銀行交鋒
本刊記者 王寅
互聯網給銀行等金融機構帶來了極度重視創(chuàng)新的“互聯網思維”,并可能推進利率市場化,而對銀行等金融機構的監(jiān)管措施則為互聯網金融的監(jiān)管帶來了一定借鑒。
“如果銀行不改變,我們就改變銀行。”這是馬云在2008年第七屆中國企業(yè)領袖年會上講的一句話。當時間走到2013年,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yè)果然在金融界掀起了一場狂風巨浪,他們挑戰(zhàn)的對象正是當年馬云口中的銀行。
“互聯網思維”是近期非常熱門的一個詞。但究竟什么是真正的互聯網思維?在不同的人看來,其似乎包含不同的內涵。但不管互聯網思維被賦予多少內涵,“創(chuàng)新”絕對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因素。在已經拿到民營銀行牌照的蘇寧云商的董事長張近東看來,蘇寧的互聯網思維的核心是有效果的用戶體驗、講效益的經營創(chuàng)新以及講效率的制度優(yōu)化。在這三個核心當中,創(chuàng)新被擺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人人貸”是中國最早一批基于互聯網的P2P信用借貸服務平臺,其成立于2010年5月。根據其官方披露的數據,截至2013年10月13日,其歷史交易額為14億元人民幣。類似人人貸這種網上P2P借貸平臺,主要針對的是銀行不愿意從事的“小額貸款”業(yè)務。但實際上,用“貸款業(yè)務”來形容此類借貸平臺也是不合適的。人人貸創(chuàng)始合伙人李欣賀說:“我們不能從事銀行的業(yè)務,P2P信貸只提供一個平臺,資金由理財者提供,利率也由雙方決定?!痹谌巳速J的貸款客戶里,70%是小微企業(yè)主,而出借方則可能是多人,最低出借資金僅為50元。
這種借貸方式,銀行是不會采用的。但也正是如此,這些網上借貸平臺才有了創(chuàng)新的空間。現在幾乎所有人都已經知道余額寶也好、理財通也罷,都是貨幣基金,并不是什么創(chuàng)新理財產品。但相對于過去大部分基金公司1000元起售的貨幣基金和50000元起售的理財產品投資門檻而言,余額寶的1元起售既是噱頭也是創(chuàng)新。這大大減少了持有大量零錢的普通百姓的理財障礙。與活期存款不足1%的利率相比,貨幣基金6%左右的年化收益率明顯更具有吸引力。
今年1月銀行存款大幅減少9402億元,國信證券分析師鐘正生認為,其原因之一就是互聯網金融平臺將部分居民存款轉為了同業(yè)負債。雖然目前沒有辦法預估今年1月銀行存款大幅下降的眾多原因中“余額寶們”的影響到底有多大,但這些互聯網理財產品對銀行造成的“沖擊”是不可否認的,否則銀行也不會在去年底就進行反擊。
2013年底開始,平安銀行、交通銀行、工商銀行浙江分行等傳統銀行相繼推出“銀行版余額寶”,以“師夷長技”的方式迎擊互聯網企業(yè)的挑戰(zhàn)。
“面對互聯網金融的發(fā)展,我們的銀行業(yè)的確要高度重視?!敝醒胴斀洿髮W中國銀行業(yè)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在肯定了互聯網對金融業(yè)、銀行業(yè)的影響的同時也表示,銀行需要理性分析互聯網所帶來的沖擊。“我個人覺得,至少從短期來看,互聯網金融對銀行業(yè)帶來的真正沖擊主要是集中在零售銀行領域,特別是中低端客戶領域,包括個人客戶、小微企業(yè)。我分析,余額寶主要是以工薪層為主要目標客戶。但是對于銀行高端客戶來說,一買就是上百萬的產品,余額寶對他們的吸引力不是那么大?!惫镉抡f。
在郭田勇看來,銀行需要“迎擊”,但也要把準自己的方向?;ヂ摼W帶來的創(chuàng)新意識銀行需要學習,但銀行行長也“沒有必要被互聯網金融嚇得睡不著”。所謂“師夷長技以制夷”,銀行要做的,就是“從自己的服務渠道,主動利用互聯網來提高自己的水平?!惫镉抡f。
在人人貸的首頁可以發(fā)現,不同的借款人所提供的借款利率不相同。投資者可以根據借款人的信用等級、借款用途、年利率等多種指標,自主挑選合適的借款人。由于利率并不固定,人們很容易就能從這里看到“利率市場化”影子。
“互聯網金融的發(fā)展使大量的非金融機構得以提供金融服務,降低了金融服務的準入門檻,銀行、證券和保險這些不同領域的業(yè)務得以互相滲透,分業(yè)經營和監(jiān)管的格局受到了沖擊。投資者可以依據大數據提供的優(yōu)勢對借款人進行市場化、差別化的利率定價?!敝袊嗣胥y行金融研究所所長金中夏表示,互聯網極大地擴展了金融市場,并對現有的金融模式和格局帶來了不可忽視的沖擊。其中的一個方面,就是互聯網金融的發(fā)展有可能對利率市場化乃至整個金融市場化的發(fā)展產生極大的推動。
互聯網給金融帶來的創(chuàng)新遠不止這些。在大數據熱潮下,互聯網金融也對大數據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但實際上,金融行業(yè)對數據的分析早就開始了,例如銀行對貸款申請者的材料審查、信用卡申請者的征信審查等都是數據分析工作。但大量使用用戶在互聯網上留下的龐大數據信息,卻是近年才開始受到關注的事情。
可是,用戶的這些數據能否簡單地被互聯網企業(yè)或銀行使用,則是互聯網企業(yè)和銀行雙方都要仔細斟酌的事情,因為這涉及到用戶的個人信息隱私問題。
在銀行,客戶的一切個人數據的所有權都歸客戶自身擁有,但銀行會在客戶開戶時請客戶授權國家征信部門采集其個人信息??墒腔ヂ摼W公司在搜集用戶瀏覽、搜索、購物習慣時,往往沒有征求過用戶的意見?!袄缥以谔詫毶献鼋灰踪I東西,留下的記錄所有權是歸誰的?是歸我還是歸淘寶?如果淘寶拿這個數據賣給其他的金融機構使用,肯定需要收費,金融機構無法無償獲得這些數據。但淘寶有沒有權力把這個數據賣給金融機構?這涉及到數據所有權的問題?!惫镉氯绱苏f道。
除個人隱私外,金融風險控制也是互聯網企業(yè)需要向銀行等傳統金融企業(yè)學習的地方。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院長海聞認為,互聯網金融進入門檻比較低,監(jiān)管相對較薄弱,因此有可能出現較大的風險?!氨热绯霈F流動性提現問題、過高承諾無法兌現問題等。”海聞表示,傳統銀行以前出現過這樣的問題,后來通過監(jiān)管使這類風險越來越小。而對互聯網金融的監(jiān)管目前還沒有銀行那么完善。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劉士余曾表示,目前,對互聯網金融進行評價尚缺乏足夠的時間序列和數據支持,要留有一定的觀察期。要鼓勵互聯網金融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包容失誤。但傳統線下金融業(yè)務轉到線上開展,要遵守線下金融業(yè)務的監(jiān)管規(guī)定。
責編:王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