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舫
在護理學專業(yè)的學習中, 內科護理是一門重要的課程,其內容繁雜并且比較抽象。利用傳統教學方法進行授課的過程中, 很多學生難以專心, 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同時提升內科護理授課的質量, 現將長春中醫(yī)院大學2012級護理班進行的實踐實驗報告匯報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2級護理專業(yè)1~4班全體學生。其中1、2班全體學生(共110人)做為傳統班, 3、4班全體學生(共90人)作為實驗班。
1.2 教材 本次實驗選取的授課資料是被列為全國中等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十一五”規(guī)劃教材的《內科護理》。
1.3 分組 在進行實驗教學前, 分別將各組學生的考試成績進行統計處理, 主要包括入學考試成績、人際溝通課程、心理學課程、藥物學課程、護理學課程、健康評估課程等方面的成績, 進行比較。
1.4 教學方法 傳統班(1、2班)授課方式采用傳統授課法。在理論課上, 老師通過書本與配套光盤相結合對學生進行講課, 換句話說就是, 老師講, 學生聽;在實踐課上, 老師根據書本所講病例引導學生分析、總結。實驗班(3、4班)在授課方式上采用病例教學法, 利用真實事件進行授課講解、學生現身講解、病例觀察、對比辨別、親身實踐、對大病例進行系統分析的同時將小病例穿插講解或是通過播放影視資料的方法展現病例, 最后引導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分析、探討及課程總結。
1.5 教學效果評價指標 實驗授課效果評價分為客觀評價及主觀評價兩方面。其中客觀評價因素包括定期測試、學期中及學期末考試成績;主觀評價主要以問卷調查方式進行,針對兩種教學方式, 調查學生對不同教學方式的感受, 對教學效果進行打分, 分數定為0~10分, 分數越高代表效果越好,學生通過個體感受, 自主進行評分。
1.6 統計學方法 用 SPSS 11.5 軟件進行數據的錄入和處理。計量資料數據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 變量之間的差異用t檢驗, 以 α=0.05作為檢驗標準。
通過實驗授課效果評價的總結分析得出, 客觀評價指標中, 實驗班的學習成績明顯高于傳統班;主觀評價指標中,所有學生都認為病例教學效果大于傳統教學。
3.1 病例教學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 傳統教學方法主要靠死記硬背;病例授課通過學生對各種病例的觀察分析, 區(qū)分相似疾病的特點, 使學生在觀察中對各類疾病的發(fā)生原因、臨床表現、各類檢查等進行比較, 分析相似病例的區(qū)別, 給出相應的護理診斷意見, 擬定相應的護理方案, 直觀的體現出抽象的理論知識, 可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記憶。
3.2 病例教學有助于滲透素質教育 傳統教學方式重點是知識的記憶, 而在病例教學過程中, 課題通常是以小組討論進行的, 通過討論對問題提出解決方案, 方案常常結合了全體小組成員的智慧, 這種教學方式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主性學習興趣、建立了自信心、學會了協作能力、提升了團隊精神;同時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力和概括力。課后作業(yè)的設計:布置一些擴展類課題, 讓學生利用課后時間查找相關資料, 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和學習興趣。通過情景再現等活動實現學生的角色扮演, 加大學生對護理工作的實踐力度, 在實踐中學習、理解, 提升學生的工作態(tài)度及職業(yè)道德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3.3 病例教學縮短了理論與實踐的距離 傳統教學和病例教學的區(qū)別在于前者只對部分疾病做了病例分析, 后者對所有疾病都做了病例分析。病例教學模式使學生掌握了護理流程的詳細操作方法。在進入實習期前, 學生就已經通過情景訓練將學習到的知識和技能進行演練, 盡管沒有進入醫(yī)院也提升了護理意識[3]。病例教學方式提升了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通過對傳統教學和病例教學的比較得出, 病例教學可以
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達到理論聯系實際的效果。
[1] 郭莉, 張瑞麗, 茹淑玲, 等.病例教學在我國護理教育中的應用現狀.護士進修雜志, 2007, 22(11):984-986.
[2] 孫國珍, 林征, 劉扣英, 等.病例教學法在護理教學中的應用現狀調查與分析.護士進修雜志, 2011, 26(13):1165-1167.
[3] 劉華, 周小蘭, 宋梅, 等.淺談案例教學法的作用及實施.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 2011, 29(16):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