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長
(貴州省銅仁市松桃縣人民醫(yī)院,554100)
小兒熱性驚厥的臨床特征及治療體會
王思長
(貴州省銅仁市松桃縣人民醫(yī)院,554100)
目的 總結小兒熱驚厥的臨床特征及治療心得。方法 選擇40例小兒熱性驚厥病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0例。兩組患兒均積極處理原發(fā)病,對照組患兒使用水合氯醛灌腸或肌內注射地西泮進行搶救;觀察組患兒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一旦其體溫達到37.5℃,立刻給予地西泮口服,必要時重復用藥。結果 觀察組顯效12例、有效7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5.0%;對照組顯效5例、有效8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65.0%;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3.91,P<0.05)。驚厥遺留后遺癥觀察組1例、對照組4例,兩組后遺癥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91,P>0.05)。兩組患兒在用藥期間均無不良反應發(fā)生。結論 對高危型熱性驚厥患兒,應盡早進行干預治療,以利于早期緩解小兒驚厥的發(fā)作。
小兒熱性驚厥;臨床特征;治療方法
小兒熱性驚厥是常見的小兒驚厥性疾病之一,發(fā)病率較高,<6歲小兒的發(fā)病率是成人的5~10倍[1]?;純旱湫桶Y狀為雙眼球上翻、面肌強直等,且發(fā)作時間通常在幾分鐘之內,絕大部分患兒反復發(fā)作。該病多由感染性疾病引起,以上呼吸道感染最為常見。如果小兒熱性驚厥得不到有效控制,將會嚴重影響其健康,甚至會導致神經系統(tǒng)后遺癥[2]。因此,對本病及時、科學的治療,是保證患兒康復、減少并發(fā)癥的關鍵。筆者選擇2011年3月—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熱性驚厥患兒40例,對其治療過程進行匯總分析?,F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1年3月-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熱性驚厥患兒40例,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齡7個月~4歲。依照入院順序不同,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0例。兩組患兒在性別、年齡、病情嚴重程度、驚厥類型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積極治療兩組患兒的原發(fā)病,對于導致驚厥的病因給予系統(tǒng)診治。對于驚厥的治療,對照組使用水合氯醛40~50 mg/(kg?次)進行灌腸,或以肌內注射地西泮的方式進行搶救;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當患兒體溫達到37.5℃時,立刻給予地西泮口服,0.2 mg/(kg?次),如果患兒在5 h內體溫無明顯下降,可再次給藥,并進一步觀察療效。
1.3 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治療30 min后患兒體溫明顯下降或恢復正常,抽搐停止5~10 min后意識好轉,無后遺癥發(fā)生。有效:治療1 h后患兒體溫下降1~2℃,抽搐停止<15 min,無明顯后遺癥發(fā)生。無效:患兒癥狀無明顯減輕,甚至進一步加重,存在明顯后遺癥[3]。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6.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顯效12例、有效7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5.0%;對照組顯效5例、有效8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65.0%;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3.91,P<0.05)。驚厥遺留后遺癥觀察組1例、對照組4例,兩組后遺癥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91,P>0.05)。兩組患兒在用藥期間均無不良反應發(fā)生。
熱性驚厥是臨床治療中常見的一種小兒中樞神經系統(tǒng)功能出現異常、發(fā)病緊急的癥狀,嬰幼兒出現此類癥狀的幾率更高。該病好發(fā)于6個月~5歲兒童,其中9~20個月被確定為該病的發(fā)病高峰期,該年齡段幼兒的發(fā)病率在我國為2%~4%,歐美國家兒童的發(fā)病率約2%~5%。研究人員認為,出現熱性驚厥的絕大部分患兒是由于感染性疾病而引發(fā)的,此外,遺傳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
3.1 小兒熱性驚厥的臨床特征 筆者結合自身的實踐經驗認為,小兒熱性驚厥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臨床特點:在發(fā)熱性疾病的第1天,患者極有可能表現為突然出現全身性抽搐,甚至會伴有意識不清,嚴重者的四肢會出現節(jié)律性的抽動或強直現象,雙眼凝視及上翻,可能會伴隨口吐白沫,最糟糕的情況為尿便失禁。通常,經過3~5 min后,以上癥狀將會得到自然緩解,極個別情況下會>10 min,意識逐漸轉為清晰,參考田建堂[4]的研究成果,一般來說一次發(fā)熱大多只抽搐一次。
3.2 小兒熱性驚厥的治療 業(yè)內人士通常將小兒熱性驚厥分為單純性熱驚厥和復雜性熱驚厥兩大類,治療時必須嚴格遵循控制驚厥、降低體溫、尋找引起患者發(fā)熱原因并進行治療,以及查明抽搐原因的四大步驟[5]。本研究中,兩組患兒均全部積極進行原發(fā)病治療;對照組患兒出現驚厥時使用水合氯醛灌腸或地西泮肌內注射迅速進行搶救;觀察組患兒的體溫一旦達到37.5℃,立刻給予地西泮0.2 mg/(kg?次)口服治療。觀察組復發(fā)率為6.67%,對照組復發(fā)率為20%,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家族中特別是那些父母有抽搐病史的兒童,屬于熱性驚厥的易發(fā)人群,一旦發(fā)熱則發(fā)生抽搐的幾率較高[4]。家長需及時對孩子的體溫變化進行測量,一旦出現發(fā)熱必須及時降溫,使用諸如濕毛巾擦浴、降溫貼外敷、室內通風降溫及給予口服退熱藥物治療等有效措施對其體溫進行控制。
綜上,筆者認為,對于高危型熱性驚厥患兒,應當盡早進行干預治療,以利于早期緩解小兒驚厥的發(fā)作。
[1] 吳海麗,亢懂瑞.42例小兒高熱驚厥的急救觀察與護理[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3,11(30):268-269.
[2] 徐擁軍.小兒熱性驚厥臨床特征及治療[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1,18(14):29-30.
[3] 宣文華.布洛芬混合液聯合地西泮直腸給藥治療小兒高熱驚厥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3,16(19):93.
[4] 田建堂.口服安定片劑治療小兒熱性驚厥復發(fā)100例療效觀察[J].亞太傳統(tǒng)醫(yī)藥,2011,7(4):70-71.
[5] 章禮真,章秀,時澄.小兒驚厥192例臨床分析[J].中華全科醫(yī)學,2013,11(8):1222-1223.
[6] 陳興維,巫幸福.小兒發(fā)熱驚厥846例臨床分析[J].川北醫(yī)學院學報,2000,15(1):39-41.
1672-7185(2014)09-0047-02
10.3969/j.issn.1672-7185.2014.09.028
2014-01-08)
R720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