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澗 圖+劉汪洋 陳琰楓 寒溪夜浣 風華
白象街四大海關建筑從郵局到總署的演變史
Four Custom s Buildings Evolution H istory from Post Office to General Adm inistration
文+青澗 圖+劉汪洋 陳琰楓 寒溪夜浣 風華
當白象街其它老建筑孤零零矗立時,有一組洋樓群顯得格外引人注目,清一色的青磚圍墻仿佛有意隔開外面的喧囂,它們就是白象街的海關建筑群。大清郵局(海關報關所)、海關總署、海關辦公樓、海關宿舍這四棟建筑一起見證了自開埠以來重慶郵政與海關發(fā)展的歷史。
英文導讀: The four customs buildings show us the history of postal and customs. They are very valuable.
在沒有互聯網之前,郵政與人類生活貼得很近。不過,舊時的中國其實是沒有統(tǒng)一的郵政系統(tǒng),也沒有統(tǒng)一的郵權觀念。據《巴縣志》記載,在古代,重慶郵傳依賴“郵驛”傳遞,并且是官方的通訊組織,而民間百姓的信件則不接收傳遞。當時,重慶的驛站設置在朝天門,而驛路則是由朝天門經小什字,最后到達茶亭。那些官方的郵件便是由此踏上了背井離鄉(xiāng)的道路,十里送別的“戲碼”每天都會在這里上演。
1890年3月,中英簽署《煙臺條約續(xù)增專條》,重慶設為商埠。次年,重慶海關成立開始兼辦郵政,來渝撈金的外國商人看到了其中的利益,便開始利用特權在商埠城市內開設“書信館”,史上第一位用機動船征服川江,打開重慶大門的英國冒險家立德樂就是其中之一。
當時,立德樂開辦的“重慶信局”規(guī)模最大,隨著其勢力的不斷壯大,權力開始凌駕于中國海關之上,甚至破壞了國家郵政的專營權。這種情況一直持續(xù)到1896年,清廷逐漸意識到國家郵政的重要性,特撥庫銀150萬兩,在白象街修建了這座郵政大樓,欲與“重慶信局”一較高下。值得一提的是,這座郵政大樓的建筑門窗均為磚拱卷造型,有線腳,青磚白縫,小青瓦屋面,造型竟是完全模仿“重慶信局”的英式風格。
左右頁圖:大清郵局所處的白象街曾是赫赫有名的金融街。如今,保留下來的老建筑早已成為普通民居,街上人們談論的也不再是匯率、稅款,而是柴米油鹽醬醋茶。
重慶雖然有了自己的郵政機構,但是其發(fā)展仍然存在很多困難。除了外國勢力的把控,在民間也有許多競爭者,其中最有資格公開“叫板”的是一個名為“麻鄉(xiāng)約”的民間通信組織。
其實,“麻鄉(xiāng)約”在當時并不是新興事物。清朝同治年間,一個名叫陳洪義的重慶綦江人,把原本設在昆明的“麻鄉(xiāng)約大幫信轎行”商號遷到重慶城白象街,經營長路轎子、貨運和民信傳遞業(yè)務。據史料記載,陳洪義以抬轎為業(yè),為人仗義,父輩也曾做過鄉(xiāng)約(保、甲長之類),而且陳洪義臉上有麻子,所以便用“麻鄉(xiāng)約”作為商號。
“麻鄉(xiāng)約”風行一時并不是偶然,陳洪義有著異于常人的經營頭腦。早在幾百年前他就將傳遞的信件分為“快站”和“正站”,猶如今天的快遞和平郵。有意思的是,為了滿足不同的客戶需求,他還推出了“火燒信”和“幺幫信”的“特殊服務”。送“火燒信”之前,要將信封的一角燒去,以表示加急快遞,日夜兼行,火速送到。而“幺幫信”更是貼心,在信件外面使用油紙包裹,避免雨水浸濕,包裝完成后還要系一木片,這樣即使信件掉進水里也不會沉下去。
那個時候的“麻鄉(xiāng)約”不管天高地遠,山高險阻,只要有服務的需求,一概承攬,在民間的聲譽很高。重慶的商號票號鹽號以及老百姓的信件都喜歡交給麻鄉(xiāng)約民信局,可謂是當時最受歡迎的“良心企業(yè)”。
“麻鄉(xiāng)約”生意日益興隆,漸漸的開始包攬京津滬、滇粵道上的客貨運輸,其它大大小小的民信局都是望塵莫及。大清郵局開始意識到競爭者的威脅,為了同“麻鄉(xiāng)約”競爭,運用行政手段進行排擠,比如利用輪船運郵的壟斷權拒絕運送民信局的信件或者加收高額的費用,然而效果并不明顯,“麻鄉(xiāng)約”仍然很有市場,甚至“越戰(zhàn)越勇”。
1902年,無奈的大清郵局又大規(guī)模地降低官辦郵局的平信資費,希望扭轉劣勢局面,然而一系列壓制民信局的措施,并沒有給官辦郵局的困境帶來好轉,反而引起了百姓和各大商號的不滿。直到后來,“死腦筋”的大清郵局終于覺醒,意識到利用強制手段非但不能壓制民間郵政組織的發(fā)展,反而失去老百姓的信任。于是,大清郵局開始吸取民信局經營模式靈活的優(yōu)勢,大力開發(fā)郵政代辦網點,開展了許多靈活多變的郵遞業(yè)務,同時繼續(xù)保持郵資親民的優(yōu)勢,加上后來重慶的交通航運有了巨大的發(fā)展,直到1945年后,“麻鄉(xiāng)約”的業(yè)務逐漸消失,盛極一時的民信局從此退出了歷史的舞臺,官辦大清郵局逐漸實現了郵權的統(tǒng)一。
開埠催生了大清郵局,也造出個海關總署。
重慶開埠前后,川江尚未通行輪船,重慶港進出口物資均由木船承運。重慶開埠后,當時厘金稅制尚存,商人深恐已報關的船貨,在繳納關稅之后,還不能避免沿途厘金稅卡的征課,只有通過報關行向海關交涉。而海關外國人居多,文件票據均用外文,普通客商因語言文字障礙,既不了解報關納稅手續(xù),也不熟悉海關稅則,因此報關行應運而生。招商局在重慶設立“招商渝行”,俗稱“福號”。這是最早駐重慶的機構,也是重慶最早的報關行,地址也正好在大清郵局里。郵局兼行海關職責,從此,這棟仿英式山寨建筑的面目便模糊不清了。
在報關行舊址對面和旁邊,分別是海關監(jiān)督公署舊址和海關辦公樓舊址。三者圍成了重慶海關總署建筑群落。如今海關監(jiān)督公署的大門至今保存完好。大門呈中式八卦形,卻是歐式立面,將中國傳統(tǒng)元素與西方門牌風格結合。建筑頂層中部有圓形中國傳統(tǒng)文飾裝飾。內部為傳統(tǒng)木結構,有內天井,圍墻外底部有通風掩口,這是三棟建筑組合而成的宅院。海關監(jiān)督公署的斜側,是磚木結構兩樓一底的海關辦公大樓。該建筑內最老的居住者、年逾八旬的鄧婆婆談到,該建筑是當時重慶海關的辦事處,下辦公上居住。建筑首層有海關接待室、走私犯關押處等,二層為干部辦公室,三層為納稅室,四層(閣樓)為外國買辦的住處。
有了辦公室,宿舍也不能少。白象街沿江地段的中部,是白象街第151號民居,亦是白象街現存的地標建筑之一。這棟沒有被拆掉的民居,外觀是灰色石墻,青磚砌筑山墻面,磚砌飾條,木屋架小青瓦坡屋頂,曾作為海關宿舍孤懸于千米之外。
值得一提的是,重慶開埠成立海關后,雖然清政府任命了川東道臺張華奎為海關監(jiān)督,但重慶海關同其它通商口岸一樣,從成立的第一天起,就被英國人控制,英藉海關總稅務司赫德委派英人霍伯森任重慶關稅務司,中國海關監(jiān)督自然就形同虛設了。
左右頁圖:民國時期的海關辦公樓舊址位于白象街海關巷內。1891年3月1日,重慶海關在此正式成立,標志著重慶開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