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民 仇健
B超對肝硬化的診斷價值探討
王學民 仇健
臨床上脂肪肝、病毒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炎與患者的不健康生活方式有很大關系, 調查顯示吉林地區(qū)嗜肝病毒感染為肝硬化的最大病因, 其中尤以乙肝病毒為多, 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病死率與性別無關, 常見單一病因, 如乙肝、丙肝、酒精損害等比較后發(fā)現(xiàn)乙型肝炎病死率略高[1]。病毒性肝炎和脂肪肝等肝臟疾病不進行合理控制與合理治療有發(fā)展為肝硬化的可能, 因此B超檢查及早發(fā)現(xiàn)脂肪肝意義重大,雖然常見的B超檢查多用于發(fā)現(xiàn)脂肪肝, 目前學者認為門靜脈的內(nèi)徑變化對肝硬化的臨床診斷還有爭議, 但是這并不影響門靜脈的內(nèi)徑對一些肝硬化的臨床診斷意義。很多研究顯示B超對脂肪肝或肝炎及其他原因導致肝硬化以及并發(fā)癥的輔助診斷也有一定價值。
據(jù)權威會議通過的人體臟器超聲顯像探測方法和正常值標準中有關肝臟的正常徑線測值肝中靜脈為(9.70±0.44)mm, 95%范圍為(8.8±10.6)mm, 而超聲學與肝病理學對照發(fā)現(xiàn)絕大多數(shù)肝硬化患者肝靜脈內(nèi)徑< 4 mm[2]。也有文獻認為如B超顯示肝中靜脈內(nèi)徑< 4.6 mm, 就應考慮患者存在肝硬化的可能, 肝靜脈頻譜變化對肝硬化的診斷有較大的臨床價值,而肝靜脈內(nèi)徑是與肝纖維化獨立相關指標之一[3]。觀察經(jīng)肝活檢證實的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 B超顯示肝硬化患者血清HA、PⅢP水平均非常顯著地高于正常組, 而B超異常組的血清HA、PⅢP水平高于B超正常組[4], 慢性乙型肝炎輕度患者超聲彈性成像Stiffness值略低于中度患者, 明顯低于重度和肝炎肝硬化患者;Stiffness值與 B超、血清生化改變及肝纖維化指標呈正相關, Stiffness值隨著肝組織炎癥壞死及纖維化程度加重而升高, 在肝炎肝硬化水平最高[5]。研究認為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的肝被膜可呈不光滑或毛糙狀, 但呈鋸齒狀的很少, 實質回聲較為均勻 , 聲像圖改變不如肝炎肝硬化明顯, 肝炎肝硬化, 肝實質回聲常因肝內(nèi)病變出現(xiàn)回聲分布不均勻、分布密度不一的短小粗線狀或網(wǎng)格狀的增高回聲、部分高回聲可呈苔蘚或鱗片狀圍繞不規(guī)則形狀的低回聲區(qū)[6]。作者認為結節(jié)性肝硬化病情持續(xù)進展影響了門靜脈血循環(huán)或肝纖維化改變的患者, 也可選擇高頻率探頭仔細觀察肝包膜下的一些可疑結節(jié), 若見到不能確定的結節(jié)時, 建議進一步進行其他影像學檢查。肝硬化為緩慢性的逐漸加重的肝臟病變, 肝硬化的演變過程時間比較長, 也很復雜, 因此臨床醫(yī)生采用B超診斷結合其他方面的臨床檢查結果來診斷肝硬化, 避免誤診以及提高診斷正確率。
肝硬化可導致膽囊改變, 文獻顯示肝硬化患者有膽囊壁增厚者達78.3%, 且有腹腔積液者膽囊壁增厚發(fā)生率為89.7%, 高于無腹腔積液者, 膽囊壁厚度與門靜脈寬度呈正相關關系, 與血清白蛋白呈負相關關系[7]。B超檢查分析顯示慢性肝炎及肝硬化組和對照組膽囊檢查異常率分別為63.5%和14.2%, 經(jīng)比較有顯著性差異。慢性肝炎及肝硬化組膽囊壁增厚者34.2%;膽囊結石12.3%;膽囊息肉樣變14.2%, 顯示出慢性肝炎及肝硬化患者容易患有膽囊疾?。?]。以往超聲檢查發(fā)現(xiàn)肝硬化患者膽囊壁厚度與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丙氨酸氨基轉移酶及總膽紅素無相關性, 與血清白蛋白呈負相關, 與有無腹水呈明顯正相關, 肝硬化患者如血清白蛋白下降、門脈增寬尤其伴腹水者膽囊壁增厚, 伴大量腹水者, 膽囊壁出現(xiàn)雙邊征[9]。周曉輝[10]認為肝硬化、乙肝、健康人群中以肝硬化膽囊改變率、損傷程度最高, 其次為乙肝膽囊改變, 而抗生素治療后臨床效果比較無顯著性差異。
B超顯示肝硬化患者的肝中靜脈內(nèi)徑為(3.4±1.6)mm, 較正常值小, 且肝硬化時肝中靜脈內(nèi)徑較慢性肝炎小, 肝纖維化程度與肝中靜脈內(nèi)徑成負相關, 提示隨著肝纖維化的進展,肝中靜脈也隨之變細[11]。文獻顯示出B超監(jiān)測肝硬化門靜脈內(nèi)徑出血組為(1.55±0.18)cm, 門靜脈內(nèi)徑≥1.5 cm出血率為56.36%, 脾靜脈內(nèi)徑出血組為(1.02±0.14)cm;脾靜脈內(nèi)徑≥1.0 cm出血率為58.18%, 這充分顯示B超在預防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臨床意義[12]。常彤[13]認為B型超聲顯像測定肝門靜脈直徑≥1.6 cm、脾靜脈直徑≥1.1 cm, 可作為預測肝硬化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的參考指標。也有報道[14]門靜脈內(nèi)徑< 1.4 cm者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程度優(yōu)于對照組,顯示出B超能夠較準確判斷門脈高壓患者門靜脈血流動力學改變內(nèi)徑等情況, 對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的程度也能進行評價。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測兩組患者的肝硬化程度, 顯示出老年組的準確率高于非老年組的準確率, 老年重度程度明顯高于非老年的重度程度。反之, 非老年組的輕度程度明顯高于老年組的輕度程度, 這顯示出其在老年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癥的診斷效果[15]。也有研究顯示B超檢查發(fā)現(xiàn)肝硬化合并膽囊結石患者年齡為 50~60歲, 病程9~14年, 門靜脈內(nèi)徑(16.4±2.2)mm, 而無膽囊結石患者門靜脈內(nèi)徑(14.2±1.9)mm顯示出肝硬化合并膽囊結石B超檢查有一定必要性[16]。
[1] 姜濤, 界玉紅, 曹永順, 等.中國吉林地區(qū)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874例臨床分析 .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1, 31(5):881-882.
[2] 陳江紅, 王娜, 黃乃磊.肝硬化患者B超結果與血清HA、PⅢP水平的相關探討.影像技術, 2008(2):3-5.
[3] 溫小鳳, 李敏基, 馬順平, 等.B超檢測肝中靜脈內(nèi)徑對肝硬化診斷的臨床價值.肝臟, 2007, 12(6):476-477.
[4] 徐素文, 馬建國, 許華玲, 等.肝硬化患者B超結果與血清HA、PⅢP水平的相關探討.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影像學雜志, 2008, 6(6):431-433.
[5] 王雷, 張小玉, 田玉嶺, 等.Stiffness值B超及血清生化和肝纖維化指標與肝纖維化程度的關系.廣東醫(yī)學, 2013, 34(24): 3774-3776.
[6] 沈潔, 陳激, 孫慶豐.肝炎肝硬化和酒精性肝硬化的B超表現(xiàn)比較.中國微生態(tài)雜志, 2010, 22(12):1118-1119.
[6] 王志蘭, 陳碧華, 翁昌梅, 等.B超漏誤診肝硬化背景下肝癌9例分析.中國誤診學雜志, 2010, 10(30):7436.
[7] 廖海燕, 盧艷明, 舒婷.肝硬化患者膽囊壁超聲改變的探討.中國熱帶醫(yī)學, 2008, 8(10):1788.
[8] 潘電享, 葉青.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膽囊超聲檢查結果分析.數(shù)理醫(yī)藥學雜志, 2012, 25(1):119-120.
[9] 王小叢, 楊曉英, 吳限, 等.178例肝硬化患者膽囊壁聲像圖臨床分析 .臨床肝膽病雜志, 2005, 21(5):302-303.
[10] 周曉暉.67例慢性乙型肝炎及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膽囊病變的B超檢查分析.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 2013, 10(14):89-90.
[11] 溫小鳳, 李敏基, 馬順平, 等.B超肝靜脈內(nèi)徑檢查對肝硬化診斷的意義.內(nèi)科, 2008, 3(1):30-31.
[12] 袁霞, 王瓊, 湯桂芳.B超對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的預測價值 .山東醫(yī)藥, 2006, 46(31):33-34.
[13] 常彤.B超預測肝硬化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出血 .現(xiàn)代醫(yī)藥衛(wèi)生, 2006, 22(16):2448-2449.
[14] 常彤.彩色B超在肝硬化門脈高壓中的診斷價值研究 .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 2013, 21(8):95-96.
[15] 劉偉.彩色多普勒超聲對老年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癥的診斷價值.河北醫(yī)學, 2014, 20(4):576-578.
[16] 丁佐龍, 黃勇.肝硬化患者合并膽囊結石臨床特征分析.實用肝臟病雜志, 2012, 15(3):87-88.
2014-05-26]
132000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22醫(yī)院特診科(王學民);吉林市北華大學臨床醫(yī)學升醫(yī)學2班(仇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