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百色市婦幼保健院兒童保健科,廣西 白色 533000
感染艾滋病孕婦所生兒童死亡情況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概況
鄧仕華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百色市婦幼保健院兒童保健科,廣西 白色 533000
人類目前所面對的最具有破壞性的疾病之一就是艾滋病,艾滋病這種高死亡率的疾患不僅給各國的經濟帶來了沉重的負擔,也帶來了一系列嚴峻的社會問題。目前因為感染艾滋病的孕婦致所生兒童死亡的數(shù)量隨著整體艾滋病感染人數(shù)的不斷增高而增高。目前在臨床中無法治愈艾滋病,只能預防,為了今后能更好地為兒童艾滋病的防治工作做好準備,筆者將對艾滋病感染孕婦所生兒童死亡情況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分析,以供同行參考。
艾滋病孕婦;兒童死亡情況;影響因素;研究進展
世界第一例的艾滋病患者是由美國的CDC于1981年首次報道,近30年來艾滋病也從原先的散發(fā)狀態(tài)發(fā)展成為一個在世界范圍內大流行的疾患[1]。目前臨床對于艾滋病患者無法治愈,加之艾滋病的傳染性高、發(fā)病率高、死亡率也高,目前艾滋病已經成為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一個重大公共安全事件[2]。據(jù)艾滋病規(guī)劃署的相關報道顯示,全世界范圍內感染HIV病毒的患者人數(shù)約為3950萬例,這其中感染HIV的女性患者約為1770萬例,感染HIV的年齡在15周歲以下(包括15周歲)的兒童為130萬例左右[3]。全世界每天新增的感染HIV的患者人數(shù)大約為1.1萬人,而在這1.1萬人中15周歲以下的兒童約為1500例。據(jù)相應的臨床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已經感染HIV的15周歲以下兒童中90%的患兒是通過母嬰傳播途徑感染的HIV,已經感染了HIV的孕婦所產的兒童在2歲以內的死亡率大于200‰[4]。我國對于艾滋病母嬰傳播工作的相應研究較少,為了今后更好地為防治兒童艾滋病的工作做好準備,筆者將對感染艾滋病孕婦所生兒童死亡情況及其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研究,以供同行參考。
據(jù)最新的相關實驗數(shù)據(jù)調查顯示,每年世界范圍內新增的HIV感染兒童的數(shù)量大約在40到50萬之間,這些新增的HIV感染兒童約有90%以上是通過母嬰途徑感染的,每年全球因為HIV感染而致死的兒童數(shù)量約為30萬到40萬之間,上述數(shù)據(jù)明顯顯示,死于HIV感染的兒童的比例較高。因為HIV感染而導致兒童的高死亡率在部分國家甚至已經抵消了多年來努力降低嬰幼兒死亡率方面所作出的努力[5]。對于我國而言,目前HIV感染傳播的形勢相當嚴峻,我國相應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隨著近10年來HIV感染的女性人數(shù)的不斷增多,由母嬰傳播途徑感染的HIV患者的比例已經由上個世紀90年代的0.1%左右上升到了超過1.7%。目前在我國國內的針對艾滋病感染孕婦所生兒童死亡情況的調查十分稀少,根據(jù)已經發(fā)表的相應調查資料顯示,在河南地區(qū)艾滋病感染孕婦所生兒童在兩年內的死亡率為16.6%,而河南省近些年來的兒童死亡率維持在8‰到9‰之間,可見在我國艾滋病感染孕婦所生兒童死亡率相當之高。而在非洲國家肯尼亞的相關研究則發(fā)現(xiàn)非HIV感染孕婦所產兒童在2年內的死亡率為8.1%,遠遠小于HIV感染孕婦所產兒童的46%的死亡率。而在北美地區(qū)的美國的相應調查中則顯示,HIV感染孕婦所產兒童在四歲內的死亡率也高達16%[6]。上述這些數(shù)據(jù)顯示,無論是發(fā)達國家、發(fā)展中國家或是欠發(fā)達國家HIV感染孕婦所產兒童的死亡率都較高。
2.1 與孕產婦相關的影響因素
2.1.1 孕產婦的生存狀況 不論已經感染HIV的兒童處于其感染狀態(tài)的任何一個階段,孕產婦的生存狀態(tài)對于兒童的死亡率影響較大。處于艾滋病疾病發(fā)展期的孕產婦所生產的兒童,或者是已經失去了母親的感染HIV的兒童,其死亡的概率要遠遠大于雖然被HIV感染但孕產婦尚存活的兒童[7]。在非洲國家的一項研究中發(fā)現(xiàn),尚存活的HIV感染孕產婦所生的兒童的死亡概率為12.8%遠遠小于已經死亡的HIV感染孕產婦所生的兒童的57.1%,在進一步的研究中還發(fā)現(xiàn)已經死亡一年的HIV孕產婦所產兒童的死亡風險比為5.5,遠高于他們母親未死前的3.2[8]。
2.1.2 孕產婦的疾病進展 學者在贊比亞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被HIV感染的孕產婦在產期檢查中發(fā)現(xiàn)相對于CD4+細胞數(shù)量大于350個/mm3孕產婦所產下的兒童在兩年內死亡的概率要遠遠小于CD4+細胞數(shù)量小于350個/mm3的孕產婦所產下的兒童,兩組數(shù)據(jù)的比較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9]。另一項在贊比亞的研究則顯示,處于HIV感染發(fā)展期的孕產婦,不僅胎兒通過母嬰途徑被傳播HIV的概率大增,且處于HIV感染發(fā)展期的孕產婦所產下的胎兒在出生后半年內的死亡率要顯著高于處于HIV隱匿期孕產婦所產的胎兒[10]。
2.1.3 孕產婦在孕期所接受的治療 目前已經被各國專家公認的一個事實就是被HIV感染的孕產婦在孕期接受對應的抗病毒治療,且在治療后孕產婦的CD4+細胞數(shù)量能夠維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或者其體內的病毒載量水平顯著下降都會顯著降低其胎兒出生后的死亡率[11]。在非洲國家進行的一個實驗顯示,服用了抗病毒藥物的實驗組孕婦所產下的嬰兒在18個月時的死亡率為176‰,顯著小于服用安慰劑的對照組的221‰,在230天時實驗組的孕產婦所產的嬰兒發(fā)生死亡的危險僅為對照組嬰兒的0.47[12]。
2.2 與兒童相關的影響因素
2.2.1 兒童的HIV感染狀態(tài) 被HIV感染的孕產婦所產下的兒童其存活時間也受到其本身HIV感染狀態(tài)的影響,目前已經可以證實的為被HIV感染的孕產婦所產下的未受到HIV感染的兒童2年內的死亡發(fā)生概率要顯著小于已經被HIV感染的兒童[13-14]。在非洲國家烏干達所進行的一項長時間的觀察實驗顯示,被HIV感染的孕產婦所產下的已經受到HIV感染的兒童在兩年內的死亡率高達55%,而被HIV感染的孕產婦所產下的未受到HIV感染的兒童在兩年內的死亡率僅為17%[15]。在非洲的南非共和國,未感染HIV的兒童的死亡率僅為感染HIV的兒童的1/12,而在東部非洲這一比例為1/5,在西部非洲這一比例為1/9[16]。
2.2.2 兒童感染HIV的時間 感染HIV的兒童的存活時間也受到其本身感染HIV時間長短的影響,有相應的研究證實在產后通過母乳喂養(yǎng)而被感染HIV的兒童,其存活的時間要顯著長于在宮內就被HIV感染的兒童[17-18]。有學者在津巴布韋所進行的觀察研究顯示,產后感染HIV的兒童在2歲時的死亡概率為33%,而在產時就已經感染HIV的兒童在2歲時的死亡概率為65%,在子宮內就已經被HIV感染的兒童在2歲時的死亡概率為67%[19-20]。產后感染HIV的兒童與產時以及宮內感染HIV兒童的平均生存天數(shù)分別為500天、380天和208天[21]。
2.2.3 兒童的喂養(yǎng)方式 有相應的研究顯示不同的兒童喂養(yǎng)方式也會對兒童的死亡率以及HIV的感染狀況產生顯著的影響。目前母乳喂養(yǎng)方式對于被HIV感染的孕產婦所產下的兒童的利弊影響尚未得到統(tǒng)一的結論,因為一方面,母乳是新生兒期最好的營養(yǎng)物質,但是母乳喂養(yǎng)又能大大增加兒童感染HIV的可能[22-23]。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相關建議為,一旦達到自動燃料核算系統(tǒng)(Automated Fuels Accounting System,AFAS )標準,則最佳的處理方式為進行人工喂養(yǎng)。在非洲低收入國家的長期觀察結果顯示,采用人工喂養(yǎng)方式進行喂養(yǎng)的被HIV感染的孕產婦所產下的兒童其死亡率反而要高于母乳喂養(yǎng)的兒童,而在非洲較高收入的國家中采用人工喂養(yǎng)方式進行喂養(yǎng)的被HIV感染的孕產婦所產下的兒童其死亡率則要低于母乳喂養(yǎng)的兒童[24]。
2.2.4 兒童接受抗病毒治療 被HIV感染的兒童接受了抗病毒治療后能夠顯著延長其存活時間,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在歐洲的一項為期3年的調查研究中發(fā)現(xiàn),被HIV感染的新生兒如果未接受抗病毒治療,其在2周歲時的死亡概率為25%,而對于那些已經出現(xiàn)了明顯的HIV感染癥狀的新生兒進行抗病毒治療后,其在2周歲是的死亡概率僅僅為15%[25-26]。上述實驗結果支持被HIV感染的兒童接受了抗病毒治療后能夠顯著延長其存活時間這一結論。
[1]王霞.艾滋病病毒感染孕婦分娩期的護理探究[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3,11(23):344-345.
[2]妮娜.9例妊娠合并HIV感染患者母嬰阻斷措施探討[J].新疆醫(yī)科大學學報,2009,32(2):189-190
[3]Blaney NT,Isabel Fernandez M,Ethier KA,et a1.A study on depression.anxiety and related factors in pregnant women infected with human innnnnodeficiency virus[J].CHINESE JOURNAL OF FAMILY PLANNING,2010,18(6):340-342.
[4]李燕.艾滋病母嬰傳播預防進展[J].昆明醫(yī)科大學學報,2012,33(11):1-3.
[5]焦永慧,黃鶯,李小英,等.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孕婦感染艾滋病的相關因素及母嬰阻斷后嬰兒結局分析[J].中國基層醫(yī)藥,2012,19(4):590-591.
[6]謝春燕,胡琴,崔海燕,等.孕婦感染沙眼衣原體、淋病、梅毒及艾滋病的調查分析[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4,35(3):295-298.
[7]王剛.5623例孕產婦梅毒、AIDS監(jiān)測結果分析[J].內蒙古中醫(yī)藥,2012,31(19):61.
[8]王臨虹,王愛玲,方利文,等.預防艾滋病母嬰傳播干預措施相關進展[J].中國婦幼衛(wèi)生雜志,2010,1(1):41-43.
[9]謝紅密.孕期實施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默沙東艾滋病防治項目涼山地區(qū)預防艾滋病母嬰傳播項目簡介中國醫(yī)藥指南,2011,9(29):190-191.
[10]The Analysis of the Conditions of Maternal-neonatal Trmmmission Blocking of AIDS in Yichang City[J].THE CHINESE JOURNAL OF DERMATOVENEREOLOGY,2009,23(3):165-166.
[11]王愛玲,王臨虹,蘇穗青,等.默沙東艾滋病防治項目涼山地區(qū)預防艾滋病母嬰傳播項目簡介[J].中國婦幼衛(wèi)生雜志,2011,2(5):247-250.
[12]鄭洪翠.鞍山市246名孕婦對艾滋病相關知識認知情況的調查[J].中國醫(yī)藥導報,2009,6(5):123-124.
[13]沙吾力·艾力卡,崔丹,艾比拜·買買提明,等.2010-2012年新疆HIV感染產婦及其所生嬰兒應用抗艾滋病病毒藥物狀況分析[J].中國健康教育,2013,29(8):687-689.
[14]王前,王臨虹,方利文,等.我國艾滋病病毒感染孕產婦及所生兒童應用抗反轉錄病毒藥物的狀況及變化趨勢[J].中國艾滋病性病,2012,18(6):368-370.
[15]龐俊,黃紹標.抗病毒藥物預防艾滋病母嬰傳播研究概況[J].華夏醫(yī)學,2009,22(4):779-782.
[16]桂秀芝,邱慧,覃婷.HIV感染孕婦母嬰阻斷效果研究[J].中國婦幼保健,2012,27(30):4683-4686.
[17]宋麗萍,耿文奎,藍文展,等.預防HIV母嬰傳播干預措施利用的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2,27(12):1773-1777.
[18]方利文,王臨虹,王瀟滟,等.2005-2009年我國預防HIV母嬰傳播干預服務狀況分析[J].中華預防醫(yī)學雜志,2010,44(11):1003-1006.
[19]劉宏偉.孕期實施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對策及意義[J].河北醫(yī)學,2011,17(8):1135-1137.
[20]Heiko Karcher,Austin Omondi,John Odera,et al.Analysis o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loss to follow - up of children born by HIV-infected pregnant women[J].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Care of China,2013,28(25):4140-4143.
[21]肖麗華,金海菊.孕產婦艾滋病感染狀況及母嬰阻斷的干預效果研究[J]. 浙江預防醫(yī)學, 2011,23(10):22-23,27.
[22]陳縫,夏沽萍.孕產婦對預防艾滋病母嬰傳播的認知情況[J].浙江預防醫(yī)學,2010,22(11):75-76.
[23]胡嚼江.孕產婦艾滋病病毒感染狀況及流行病學特征[J].中國婦幼保健,2010,25(18):2468-2470.
[24]王前.預防艾滋病傳播干預措施相關進展[J].中國婦幼衛(wèi)生,2010,1(1):41.
[25]郭書貞. 11例艾滋病病毒陽性孕婦母嬰阻斷臨床分析[J].現(xiàn)代醫(yī)藥衛(wèi)生, 2010,26(4):565.
[26]肖紅. 艾滋病孕婦的圍產期護理體會[J].中國實用醫(yī)藥, 2013,8(6):223-224.
R512.91
A
1007-8517(2014)14-0107-02
2014.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