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民族大學附屬醫(yī)院蒙醫(yī)外科, 內蒙古 通遼 028000
術后膽道結石殘留11例原因及預防
秀蘭
內蒙古民族大學附屬醫(yī)院蒙醫(yī)外科, 內蒙古 通遼 028000
術后膽道結石殘留再次手術給病人帶來額外的創(chuàng)傷和經濟、心理的負擔,無論是手術的危險性和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都可能比第一次手術高得多。所以了解術后膽道結石殘留的原因及預防措施非常重要。對膽道結石術后殘留結石11例病例分析了膽道結石殘留的原因。術前的完善檢查和術中結合膽道鏡取石能降低結石殘留的發(fā)生率。
術后;膽道結石殘留;原因;預防
膽道再次手術的原因首推膽道殘余和復發(fā)結石[1]。盡管近年來影像技術,內鏡技術,手術技巧都有所提高,但殘留結石率仍達5%左右,本文總結11例病例資料,分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11例中男8例,女3例,年齡37~68歲,平均年齡54.2歲,伴有黃疸7例。B超檢查:5例提示膽囊結石,4例提示膽囊結石合并膽管結石,2例提示膽管結石。11例中5例僅行膽囊切除術,4例行膽囊切除并膽總管切開探查引流術,2例行肝葉切除術。術后發(fā)現(xiàn)殘留結石的時間:術后約1年3例,約半年4例,2月1例,兩周3例。殘留的數量:1枚7例,2枚3例,泥沙樣結石1例。
1.2 結果 再次手術6例,5例治愈,1例死于合并癥;膽道鏡取石4例,1例肝內膽管結石無癥狀未做特殊處理。
膽道結石術后殘留結石再次治療的原因很多,過去膽管結石病人出院時殘留結石率高達50%。盡管近年術中應用膽道鏡,但結石殘留率仍達5%左右[2]。殘余結石原因分析主要有以下幾點:①膽道結石的部位判斷不準確及結石數量不明確。本組1例左肝結石只做了左外葉肝切除,遺留左內葉膽管結石, 5例B超未能探及膽管結石,其余5例未明確膽管結石的數量。②術中未完全取凈膽道結石,即膽管探查取石不徹底。本組6例與此有關系。手術醫(yī)師對術前的檢查不太了解,僅據術前B超檢查報告未探查膽總管。通常超聲診斷肝外膽管結石的敏感性為25%-75%[3];膽管內的結石太小或泥沙樣結石時用取石鉗夾不住,易殘余在膽管內,左、右肝內膽管內結石術后有可能下來進入膽總管內再次形成膽總管結石等。③術前檢查不充分,未全面分析病情,僅做了普通超聲檢查便行手術。本組11例都沒有查膽道磁共振檢查。最好術前做膽道磁共振成像檢查明確診斷膽管結石的部位。④缺乏術中膽道造影及術中B超檢查。本組11例術中均未做膽道造影和B超檢查。⑤手術醫(yī)師的手術技術差或不熟練有可能術中取結石不徹底而造成殘余結石。
膽道結石手術是腹部外科臨床上最常做的手術之一,也是造成失誤和后遺癥最多且嚴重的手術之一。所以預防膽道結石術后殘余結石的發(fā)生目前日趨規(guī)范化。①膽道結石術前行B超檢查和影像學檢查明確結石的大小、數目和分布情況是很有必要的。即術前充分了解病情,為手術提供更為準確的資料是預防術后結石殘余的關鍵。②術中切開膽總管前先用手觸摸,明確結石的部位并將膽總管末端的結石盡量往上推,以便用取石鉗取石。切開膽管后根據膽管的粗細使用大小不等的取石鉗盡量取得不同部位的大小不等的結石。不要用取石鉗夾碎結石,盡量整塊取出來以防結石殘留。膽管過粗可達2cm左右時可以用小指頭觸摸。用取石鉗取不出來的泥沙樣結石或小結石可以通過橡膠引流管注入生理鹽水反復沖洗膽道并給予適當的壓力沖出。膽總管結石時用膽道探子探及肝左管和肝右管和十二指腸乳頭是否暢通。③術中結合膽道造影、膽道鏡和B超檢查能大大避免膽道結石術后殘余結石。術中膽道造影時造影劑濃度要調好,如果濃度過高易掩蓋小結石。秦方明等認為膽道結石術中膽道造影、膽道鏡和B超檢查應列為常規(guī)[4]。
總之在膽管結石的手術治療中如果能取凈結石、去除病灶、通暢引流就能夠預防結石殘留,減少患者的痛苦。
[1]黃志強,黃曉強.肝膽胰外科聚焦[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5:216-360.
[2]梁力建.努力避免非計劃性的膽道再次手術[J].中國使用外科雜志,2006,26(3):116.
[3]呂德明,楊建勇.腹部外科影像診斷與介入治療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247-248.
[4]秦方明,鄒富勝.內鏡治療膽管結石殘余306例分析[J].中國使用外科雜志,2001,21(6):353-355.
R657.4+2
A
1007-8517(2014)14-0086-01
2014.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