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穎(河北省保定市徐水縣人民醫(yī)院婦產(chǎn)科,河北 保定 072550)
妊娠晚期合并子宮肌瘤100例臨床分析
楊 穎(河北省保定市徐水縣人民醫(yī)院婦產(chǎn)科,河北 保定 072550)
目的 討論妊娠晚期合并子宮肌瘤的臨床治療方法。方法 選2010年1月至2013年3月我院婦產(chǎn)科收治的晚期妊娠合并子宮肌瘤病例100例,分析其臨床資料,以肌瘤類型、大小與分娩方式分別進行分組,比較它們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住院時間。結(jié)果 采用剖宮產(chǎn)+肌瘤剔除術與單純剖宮產(chǎn)比較,在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或住院時間上的差異都不明顯(P>0.05);漿膜下肌瘤組的手術時間及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黏膜下肌瘤組,術中出血量前者也遠遠少于后者,差異顯著(P<0.05);肌瘤直徑>0.8 cm時,術中出血量與手術時間明顯增加(P<0.05);肌瘤直徑>5 cm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也明顯增大(P<0.05)。結(jié)論 對妊娠晚期合并子宮肌瘤的產(chǎn)婦,可根據(jù)肌瘤的類型、大小及產(chǎn)婦需求綜合考慮手術方法。同時,在對子宮肌瘤>8 cm與肌瘤類型為黏膜下肌瘤的患者進行手術時,應更加小心謹慎,對子宮肌瘤>5 cm的患者應加強并發(fā)癥的預防。
剖宮產(chǎn);妊娠晚期;子宮肌瘤;剔除術
子宮肌瘤常發(fā)生在30~50歲的婦女身上,是女性生殖系統(tǒng)中的多發(fā)良性腫瘤。近年來,發(fā)病率越來越高,妊娠合并子宮肌瘤占0.5%~7%[1]。由于子宮肌瘤的類型、大小均能對對妊娠、分娩造成影響,且該瘤可出現(xiàn)在子宮的任意部位[2]。因此,要想爭取母子平安,避免損傷,減低手術出血量,保留病患子宮,正確的處理方法十分關鍵。
1.1 一般資料
選2010年1月至2013年3月我院婦產(chǎn)科收治的晚期妊娠合并子宮肌瘤病例100例,年齡在24~46歲,平均33歲,其中初產(chǎn)婦78例,經(jīng)產(chǎn)婦22例;單發(fā)性肌瘤64例,多發(fā)性肌瘤36例;早產(chǎn)17例,胎位異常7例,胎膜早破8例,產(chǎn)后大出血3例。
1.2 方法
按下述方式分別進行分組,比較各組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住院時間:①肌瘤類型:A組為漿膜下肌瘤,B組黏膜下肌瘤,C組為肌壁間肌瘤,D組為漿膜下+肌壁間肌瘤;②腫瘤大?。篴組≤2 cm,b組2~5 cm,c組5~8 cm,d組>8 cm;③分娩方式:1組單純行剖宮產(chǎn),2組行剖宮產(chǎn)+肌瘤剔除術。比較術后并發(fā)癥的情況。
2.1 不同肌瘤類型組間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住院時間的比較
平均手術時間:A組漿膜下(56.21±16.33)min,B組黏膜下(75.63±38.96)min,C組肌壁間(63.94±21.78)min,D組漿膜下+肌壁間(83.52±27.11)min。術中出血量:A組(240.12± 99.93)mL,B組(390.17±167.80)mL,C組(209.28±227.66)mL,D組(361.85±189.64)mL。住院時間:A組(5.74±1.21)d,B組(8.44±2.96)d,C組(6.52±2.00)d,D組(6.18±1.33)d。
比較可知,A組的手術時間及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B組,術中出血量也遠遠少于B組,差異顯著(P<0.05);A組與C組,差異不明顯;A組與D組的手術時間與術中出血量差異存在顯著性(P<0.05);B組與C組、B組與D組均僅住院時間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C組與D組僅手術時間差異較明顯(P<0.05)。
2.2 不同肌瘤大小組間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住院時間的比較
平均手術時間:a組(≤2 cm)為(52.16±11.64)min,b組(2~5 cm)為(59.98±19.03)min,c組(5~8 cm)為(65.16± 21.35)min,D組(>8 cm)為(79.31±28.16)min。術中出血量:a組(228.04±106.03)mL,b組(266.10±137.13)mL,c組(279.07 ±176.45)mL,d組(418.36±246.29)mL。住院時間:a組(5.77 ±1.01)d,b組(5.70±0.99)d,c組(6.23±1.66)d,d組(6.15±1.03)d。
比較可知,患者手術與住院時間以及術中出血量隨著肌瘤的增大而增大,且d組術中出血量與手術時間遠遠大于其他三組(P<0.05)。
2.3 不同分娩方式組間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住院時間的比較
平均手術時間:1組剖宮產(chǎn)平均手術時間(58.76±15.62)min,2組剖宮產(chǎn)+肌瘤剔除平均手術時間(60.46±13.49) min。術中出血量:1組(225.37±88.32)mL,2組(259.19±123.75) mL。住院時間:1組(5.91±1.07)d,2組(5.79±1.01)d。
比較可知,1組與2組間不管在手術時間,還是術中出血量或住院時間上的差異都不明顯,P>0.05,不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
2.4 術后并發(fā)癥比較
100例患者中,62例肌瘤直徑≤5 cm,有16例術后觀察時發(fā)現(xiàn)有并發(fā)癥,占25.8%;肌瘤直徑>5 cm者38例,術后觀察發(fā)現(xiàn)并發(fā)癥者19例,占50%,差異顯著,P<0.05。
子宮肌瘤無法自行消退,患者的分娩與子宮修復都將受到其影響,因此大部分學者認為對妊娠晚期合并子宮肌瘤病患可合理放寬剖宮產(chǎn)指征[3-5]。剖宮產(chǎn)+肌瘤切除的手術既能避免再行手術直接去除肌瘤,又能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本研究數(shù)據(jù)表明,雖然采用剖宮產(chǎn)+肌瘤切術的手術時間與出血量都成上升趨勢,但差異都不明顯,證明此法可行。
同時,結(jié)果還表明,患者手術與住院時間以及術中出血量隨著肌瘤的增大而增大,當肌瘤直徑>8 cm時,術中出血量與手術時間明顯變大,因此在手術過程中應更加警惕;而A組的手術時間及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B組,術中出血量也遠遠少于B組,這是因為在剔除黏膜下肌瘤時,宮腔延遲關閉,影響到子宮的收縮,從而導致手術時間延遲,術中出血量變大,住院時間增加。
從并發(fā)癥情況的比較來看,常見并發(fā)癥有早產(chǎn)、胎位異常、胎膜早破、先兆流產(chǎn),產(chǎn)后大出血、產(chǎn)后胎盤滯留以及感染等,當肌瘤直徑>5 cm,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增加,故對肌瘤較大的產(chǎn)婦應加強并發(fā)癥的預防。
總之,對妊娠晚期合并子宮肌瘤的產(chǎn)婦,可根據(jù)肌瘤的類型、大小及產(chǎn)婦的生育需求綜合考慮手術方法,總體來說選擇剖宮產(chǎn)+肌瘤切除的手術方法切實可行,既能避免再行手術直接去除肌瘤,又能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同時,在對子宮肌瘤>8 cm與肌瘤類型為黏膜下肌瘤的患者進行手術時,應更加小心謹慎,對子宮肌瘤>5 cm的患者應加強并發(fā)癥的預防。
[1] 樂杰.婦產(chǎn)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272-274.
[2] 江星星,袁勻.2例妊娠合并子宮肌瘤紅色變處理體會[J].新醫(yī)學, 2002,33(6):358.
[3] 邊旭明,吳葆楨.剖宮產(chǎn)同時子宮肌瘤切除術27例分析[J].中華婦產(chǎn)科雜志,2003,28(6):364-365.
[4] 王雁,王建六.妊娠合并子宮肌瘤的治療[J].實用婦產(chǎn)科雜志,2007, 23(9) : 521-523.
[5] 張玲,李輝,楊中華.妊娠合并子宮肌瘤患者剖宮產(chǎn)時對肌瘤的合理處理方案研究[J].中國優(yōu)生與遺傳雜志,2007,15(3):45-56.
R719.8;R737.33
:B
:1671-8194(2014)07-015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