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帆
南陽中心醫(yī)院靜脈用藥調(diào)配中心,河南南陽 473003
癲癇是顱腦外傷患者開顱手術術后的常見并發(fā)癥,尤其是在術后早期可加重腦水腫、腦損傷癥狀,使患者病情惡化,嚴重影響預后。護理對輔助早期癲癇的控制與治療有顯著意義[1]。近年來,本院對收治的外傷后早期癲癇患者實施整體護理,臨床效果顯著,現(xiàn)報道如下。
隨機抽取本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期間收治的60例開顱手術術后并發(fā)早期癲癇的顱外傷患者的臨床資料。在患者及其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后,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各30例患者。觀察組基本信息: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1例,年齡范圍18~70歲,中位年齡為35.7歲;受傷原因:車禍致顱外傷者18例,高空墜落致顱外傷者7例,打砸致顱外傷者4例,摔倒致顱外傷者1例;受傷部位:顳葉損傷12例,額葉損傷10例,頂葉損傷5例,枕葉損傷3例;病發(fā)類型:全身大發(fā)作型12例,局灶性發(fā)作型11例,混合性發(fā)作者7例。對照組基本信息: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3例,年齡范圍18~67歲,中位年齡為35.0歲;受傷原因:車禍致顱外傷者17例,高空墜落致顱外傷者8例,打砸致顱外傷者3例,摔倒致顱外傷者2例;受傷部位:顳葉損傷13例,額葉損傷9例,頂葉損傷6例,枕葉損傷2例;病發(fā)類型:全身大發(fā)作型13例,局灶性發(fā)作型10例,混合性發(fā)作者7例。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入院時格拉斯哥昏迷評分情況如下表1所示。兩組一般資料方面差異不大,P>0.05,組間有可比性。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入院時格拉斯哥昏迷評分情況
①觀察組與對照組治療方案相同,均為口服或注射抗癲癇藥。常用抗癲癇口服用藥有卡馬西平、苯妥英鈉、德巴金及氯硝安定,常用抗癲癇注射用藥物有德巴金靜脈注射劑、無菌丙戊酸鈉(德巴金)凍干粉及附4 mL的注射用水、咪唑安定。對持續(xù)癲癇者予以緊急處理:給氧與防護的同時對患者注射安定劑(10~20 mL),再靜脈注射苯妥英鈉針劑(按1kg配10~20 mL生理鹽水予以稀釋)。急救期間嚴密監(jiān)測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包括呼吸、血壓、脈搏、心電圖,同時檢查其血常規(guī)及各項身體機能。若靜脈注射苯妥英鈉針劑后,患者的癲癇癥狀仍然持續(xù),則加注射安定劑100~200 mL。待患者停止抽搐后,再肌注0.2 g苯巴比妥鈉。②觀察組患者采用整體護理模式,對患者進行全面的術前、術后、心理、藥物護理、腦缺氧、腦水腫以及高熱等常見癥狀護理,對照組患者則采用常規(guī)護理模式,予以基礎護理。③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
對患者的臨床療效進行評價,共分為五個等級:①顯效:患者神志清醒,且癲癇癥狀完全得以控制,無復發(fā);②有效:患者出院時臨床癥狀有明顯好轉,癲癇發(fā)作間隔時間變長,發(fā)作頻次減少;③無效:患者癥狀無明顯好轉或癥狀加重;④長期植物生存:患者失去意識、大腦無思維能力,僅可以維持正常呼吸與代謝;⑤死亡。有效率=[(顯效數(shù)+有效數(shù))/總人數(shù)]×100%。
全部數(shù)據(jù)經(jīng)專業(yè)統(tǒng)計學分析軟件SPSS 16.0予以統(tǒng)計學處理,計數(shù)資料χ2檢驗,計量資料t檢驗,P<0.05標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否則表示無明顯差異。
觀察組30例,無一例植物人或死亡病例,24例療效顯著,總體治療有效率達96.7%,對照組出現(xiàn)2例植物人與2例死亡病例,療效評價為顯效者共19例,總體治療有效率為80.0%,觀察組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臨床療效差異顯著(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具體情況如下表2所示。
大部分學者認為腦癲癇是下丘腦部病變部位異常放電引起周期性發(fā)作的自主神經(jīng)功能紊亂綜合征,因此可導致患者水電解質(zhì)與酸堿平衡紊亂,范少華[2]等人認為缺氧、感染、發(fā)熱、顱內(nèi)壓升高甚至吸痰、翻身、拍背動作等均可引起顱外傷患者并發(fā)癲癇。因此在護理過程中要對上述情況作為重點護理內(nèi)容?,F(xiàn)將整體護理主要內(nèi)容總結如下。
①在手術前后要密切關注患者的生命意識,觀察其意識、瞳孔、呼吸、血壓及脈搏等各項指標的變化,重點關注指標是肢體變化。及時清理患者口鼻異物,確?;颊吆粑朗冀K通暢,一旦患者出現(xiàn)癲癇癥狀,立即去枕讓患者平臥、頭朝側,在將其衣領、腰帶等松開,清其口鼻分泌物,并于患者上下牙齒間放置開口器或纏上紗布的壓舌板,以免患者咬傷舌頭后出血腫脹引發(fā)呼吸道阻塞從而出現(xiàn)窒息,充分做好氣管插管或切開準備。如果患者長期處于昏迷狀態(tài)或痰液持續(xù)黏稠,應及時切開氣管,給予霧化吸入。②做好全面的術前準備,如血常規(guī)檢查、血小板計數(shù)、出血與凝血時間記錄、導尿及理發(fā)護理等。③術后對患者給予吸氧、吸痰護理,床頭抬高約15°,頭側偏,嚴密監(jiān)測患者的身體狀況[2]。
顱外傷患者大部分為中青年患者,本文觀察組與對照患者的平均年齡均在35歲左右。該年齡層患者通常是家里的主要支柱,肩負的壓力較大,對自己的預后有較高的期盼,易產(chǎn)生擔憂,常出現(xiàn)悲觀、抑郁、煩躁等心理。因此護理人員要多關心、多鼓勵、多安慰患者,耐心向其講解相關疾病知識,緩解其不安情緒,促使患者積極配合醫(yī)護人員的治療與護理工作。同時,要關注患者家屬的心理變化,必要時對他們進行合理的心理干預,爭取他們的理解、支持與配合。
安定對癲癇抽搐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同時能夠減少癲癇的發(fā)作頻次,靜脈注射10 mg安定控制不足,12 h內(nèi)安定總用量30 mg不能有效控制抽搐,可給予10~20 mL安定注射劑。意識清醒者可給予德巴金口服藥,神志不清者則可經(jīng)胃管給予德巴金注射劑以減少安定用量,有助于觀察患者的意識。以靜脈注射安定,吸收快,但安定可抑制患者呼吸,影響對患者神志的觀察與判斷。因此,在靜脈注射時要注意控制輸液速度,確保藥物可以勻速輸入。在注射藥物初期,若輸藥速度過快,可引起患者嘔吐,應適當降低輸液速度。另外控制癲癇藥對人體肝臟均有一定的損害作用,在用藥時患者可能因此出現(xiàn)皮疹等不良反應,在整個治程中,護理人員應定期檢查患者的肝功能、白細胞水平及血小板數(shù)量,以防患者肝臟受損或出現(xiàn)皮疹、白斑癥狀。一旦出現(xiàn)異常,應即時予以處理,必要時停止輸液[3-4]。
①高熱護理:顱外傷患者在開顱手術后常伴有高熱,通常屬于中樞性高熱,其次為感染性高熱。對于前者,應采用物理降溫法,冷敷患者前額、頸后、腋下以及腹股溝等部位,以酒精擦浴,使患者體溫控制在36℃上下。冬眠療法亦可。感染性高熱原因主要包括術后肺部感染、泌尿道感染、顱內(nèi)感染等,應給予廣譜抗生素治療:靜脈滴注琥珀酸氫考(100~200 mg)溶于250 mL 5%葡萄糖溶液的混合液。肌注退熱藥并行酒精擦浴亦可。②腦缺氧與腦水腫:癲癇發(fā)作可導致腦組織缺氧,從而進一步加重腦水腫、腦損傷程度,對患者給予高濃度吸氧,可緩解患者腦組織缺氧癥狀。賴立春[4]、朱小青[5]、徐志姣[6]等人均認為快速靜脈滴注250 mL20%甘露醇+5~10mg地塞米松課有效治療腦水腫,癥狀嚴重可采用125mL20%甘露醇+20 mg托拉塞米交替靜脈給藥,每間隔6 h交替用藥一次,待癥狀緩解后逐漸減量或停用。這也是臨床處理腦水腫的常用方法。
表2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n(%)]
近年來,重度顱損傷患者越來越多,而癲癇是其一大重要并發(fā)癥,本文采取整體護理模式,從術前、術后、心理、藥物、并發(fā)癥(高熱、腦缺氧、腦水腫)等方面對患者進行有效護理,治療有效率高達96.7%,臨床效果顯著,值得推廣。
[1]周冠昭.顱腦外傷后并發(fā)癲癇患者的觀察及護理[J].天津護理,2012,20(6):379.
[2]范少華,宋明浩.腦外傷并間腦發(fā)作與間腦癲癇臨床護理體會[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2,21(13):1457-1458.
[3]朱建芳,徐桂花,龔海燕,等.顱腦外傷后并發(fā)癲癇20例的早期發(fā)現(xiàn)與護理[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0,10(17):4167-4168.
[4]賴利春,李情華,吳思粵,等.腦外傷性癲癇患者的觀察及護理體會[J].黑龍江醫(yī)學,2013(6):462-463.
[5]朱小青,崔亞林,朱錦芳,等.護理干預對外傷性癲癇病人治療依從性影響的研究[J].護理研究:中旬版,2010(1):126-127.
[6]徐志姣.外傷性癲癇藥物治療的護理[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1,20(21):2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