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家瓊,丁亨虎
(潛江市土壤肥料工作站,湖北 潛江 433199)
潛江市“蝦稻共作”模式下水稻科學施肥與管水技術
吳家瓊,丁亨虎
(潛江市土壤肥料工作站,湖北 潛江 433199)
“蝦稻共作”模式是近幾年潛江市現代農業(yè)發(fā)展中的一種新型高效、集約種植模式,能更好地保護耕地質量,利用現有耕地。文章對該模式下的水稻科學施肥管理技術作一論述。
“蝦稻共作”模式;水稻;施肥管水技術
“蝦稻共作”模式是近幾年潛江市現代農業(yè)發(fā)展中的一種新型高效模式,也是一種集約耕地種植模式,能更好地保護耕地質量,利用現有耕地。
一般面積0.67 hm2開挖,沿稻田田埂外緣向稻田內開挖環(huán)形溝(留一處機械作業(yè)通道),堤腳溝2 m開挖,溝寬3~4 m、溝深1~1.5 m。稻田面積達6.67 hm2的,還要在中間開挖“十”字溝,溝寬1~2 m,溝深0.8 m。
增施有機肥料,推廣小麥、油菜秸稈還田,還田量以250~300 kg/667 m2為宜;普及配方施肥技術,每667 m2施純氮12~14 kg、五氧化二磷4~6 kg、氧化鉀6~8 kg。實施氮肥總量控制技術,穗粒肥按比例調減;施用硅肥或秸稈還田田塊,應根據苗情減少穗粒肥氮肥用量。
2.1 施足基肥
耕整前,每667 m2施45%或42%復合肥30~40 kg(推薦配方22-8-15或21-9-12)、25%大粒鋅300~500 g、20%大粒硅4 kg,均勻撒在田面并用機器翻耕耙勻。
2.2 早施蘗肥
栽插后5~7 d每667 m2施尿素5~8 kg,嚴重缺鋅田塊補施25%大粒鋅150 g;7 d后對長勢差的田塊補施一次平衡肥,每667 m2施尿素3~5 kg。
2.3 巧施穗肥
曬田復水后,對色澤正常田塊每667 m2施氯化鉀5~8 kg,對色澤落黃的田塊施尿素3~5 kg/667 m2、氯化鉀5~8 kg/667 m2;抽穗前15 d左右,根據苗勢施尿素3~5 kg/667 m2,促進穎花分化,爭大穗。
2.4 根外噴肥
齊穗期、灌漿期葉面噴施1%的尿素和0.2%磷酸二氫鉀2~3次,提高千粒重。
“蝦稻共作”模式田塊一般地下水位較高,應推廣應變式肥水管理技術,即前期薄水(3~5 cm)栽秧(機插秧齡3.5葉,密度1.4萬穴/667 m2、3.5株/穴),淺水 (2~4 cm)分蘗,夠苗(12~14株/穴)曬田;中期淺水(3~5 cm)勤灌,足水(4~6 cm)孕穗;抽穗后干濕交替,養(yǎng)根保葉,活熟到老;收獲前一周斷水。這樣能顯著地降低稻田耗水量,減少化肥用量,增強水稻抗病、抗倒伏的能力,提高水稻產量和品質。
1005-2690(2014)06-0050-01
S511
B
2014-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