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繼萍
計算教學是小學數(shù)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基礎,而簡便運算在計算教學中又有著重要的地位。《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實驗稿)》(簡稱《數(shù)學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在計算教學中,既要重視以計算技能為重點的認知目標,又要培養(yǎng)學生準確而迅速的計算能力。”因此,在計算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選擇靈活合理的方法進行計算,培養(yǎng)學生計算的靈活性,提高學生的計算速度和數(shù)學思維能力。而在實際的教學中,學生學習四則簡便運算的錯誤率很高,搜集、整理、反思學生的錯例,找出規(guī)律性的錯誤,對在簡便運算教學中有效提高學生計算的正確率,能起到積極的指導作用。
【錯誤一】運算定律認識不清。
例:102×15=(100+2)×15=15×100+2=1502;
115×98=115×(100-2)=11500-2。
成因分析:在學生學習的五個運算定律中,乘法分配律難度最大,題型變化多,計算錯誤率高,而且特別容易與乘法結(jié)合律發(fā)生混淆。上面的例子就是因為犯了這個錯誤,究其原因,主要是對乘法結(jié)合律和乘法分配律認識不清,運算定律掌握不夠扎實,以至于在應用過程中發(fā)生混淆。只掌握計算法則而不理解算理,那只能是機械地套用,無法適應千變?nèi)f化的具體情況,更談不上靈活運用,甚至應用起來會發(fā)生混淆現(xiàn)象,導致計算錯誤率居高不下。
對策:對于上面的問題,教師應該先從這兩種運算定律的意義入手,加強學生對算理的理解,促進學生對運算定律的掌握。
以102×15為例,可以借助數(shù)形結(jié)合,來促進學生理解乘法分配律:一個長方形長102米,寬15米,求這個長方形的面積。畫圖能使問題更直觀,把這個長方形分成100×15和2×15的兩個長方形。學生可以直觀地看出,較大長方形的面積是100×15,較小長方形的面積是2×15,兩個乘積的和才是這個大長方形的面積,從而直觀地看出只用100×15的積直接加上2就很明顯是錯誤的了。
【錯誤二】對運算性質(zhì)理解不深,應用不靈活。
例:236-68-38=236-(68-38)=236-30=206;
189-(89+45)=189-89+45=145;
360-298=360-300-2=58;
751-306=751-300+6=457。
成因分析:學生常運用的運算性質(zhì)是減法的性質(zhì)和除法的性質(zhì),即a-b-c=a-(b+c),a÷b÷c=a÷(b×c)。運用運算性質(zhì)進行簡便運算,基礎題學生掌握得還好,但在實際的計算中要用到添括號、去括號的知識,而添括號、去括號是學生中學階段要學習的內(nèi)容,學生對添括號、去括號的原則理解不清,應用起來就有難度,從而造成計算錯誤。
對策:對于學生出現(xiàn)的這些錯誤,首先還是讓學生明確算理,如果單純地給學生總結(jié)“多減了要加上,少減了要再減”這種繞口令似的講解,很多學生只會聽得云里霧里,而借助事例讓學生明白算理,學生理解起來會容易得多,應用起來會嫻熟得多,計算的正確率當然也會大大提高。
以“360-298”為例,我給學生創(chuàng)設了這樣一個情境:老師到商店里去買東西,帶了360元錢,要買一雙298元的鞋子,付給營業(yè)員300元,老師手中的錢要從360里減去300,還剩60元,但營業(yè)員還要找回2元,就要用60加上找回的2元,就是62元,而不是58元。計算中從360里面減去298,是因為我們先減去的是300,多去掉了2,因此要加上,這就是多減了要加。而“751-306”這道題:一雙鞋子306元,先付給營業(yè)員300元還不夠,需要再付6元,這就是從751里只去掉300肯定不行,還要再去掉6,即少減了就要再減。道理明確了,不管是基礎題還是拓展題,計算的正確率都會大大提高。
結(jié)合學生生活實際,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借助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幫助學生理解了算理,改模式套用為理解靈活運用,學生的計算能力、計算技巧定會不斷提升。
【錯誤三】對運算順序判斷不明。
例:32×4÷32×4=1;
23+6-23+6=0。
成因分析:學生為了簡便運算而簡便運算,看到除號或減號兩邊的算式相同,就根據(jù)“一個不為0的數(shù)除以它本身等于1,一個數(shù)減去它本身等于0”直接計算。這顯然是受思維定式影響,而忽略運算順序,導致計算錯誤。
對策:四則簡便運算不能脫離四則運算進行教學,不能完全割裂開來,不能盲目地為了簡便運算而簡便運算,而要與四則運算融合在一起,讓學生下筆計算之前要先認真觀察、動腦思考,通過觀察進行判斷并選擇靈活合理的方法進行計算,同時要加強辨析練習,弄清“a×b÷a×b與(a×b)÷(a×b),a+b-a+b與(a+b)-(a+b)”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從而提高計算正確率。
【錯誤四】負遷移影響。
例:150÷(30+15)=150÷30+150÷15=5+10=15。
成因分析:乘法分配律(a+b)c=ac+bc可以擴展為(a-b)c=ac-bc和(a+b)÷c=a÷c+b÷c。但由于(a+b)÷c=a÷c+b÷c與c÷(a+b)=c÷a+c÷b相似,受負遷移的影響,c÷(a+b)=c÷a+c÷b對學生學習乘法分配律起干擾作用,造成運算錯誤。
對策:除法沒有分配律,但是乘法分配律可以向除法擴展為(a+b)÷c=a÷c+b÷c,而不能擴展為c÷(a+b)=c÷a+c÷b。這樣簡單告訴學生是無效的,好的辦法還是讓學生能夠理解,這當然還是離不開對算理的理解,不光要理解c÷(a+b)=c÷a+c÷b的不合理性,也要理解(a+b)÷c=a÷c+b÷c的合理性。對于學生來講,最好的辦法就是舉例驗證,學生人人參與,個個舉例。這時教師就要說明,舉出的例子都符合這條規(guī)律并不一定能說出這條規(guī)律正確,但如果能舉了一個反例卻能說明規(guī)律是錯的,從而培養(yǎng)學生嚴謹?shù)?、科學的、正確的研究態(tài)度。對于c÷(a+b)=c÷a+c÷b,只要舉出一個反例,比如“150÷(30+15)”,就可創(chuàng)設一個分糖果的情境:幼兒園小班有30人,中班有15人,把150塊糖分給這些小朋友,平均每人分得幾塊?如果用了上面的算法,那就是每班都有150塊糖果可以分,顯然是錯誤的。
除了上面列舉的幾個典型錯誤,在實際的計算中學生還會出現(xiàn)這樣那樣的錯誤,這就要求我們數(shù)學教師要做一個有心人,發(fā)現(xiàn)問題,找到癥結(jié),對癥下藥,還要在平時的教學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擁有良好的計算習慣,掌握一定的計算技巧,能夠靈活合理地選擇方法進行計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