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玨 岳海燕 張寶華
胰腺實性假乳頭狀腫瘤(solid peudopapillary tumor of pancreas, SPTP)是胰腺少見的特殊類型腫瘤,占胰腺腫瘤的0.2%~2.7%[1]。該病發(fā)病率低,無典型臨床表現(xiàn),影像學檢查無明顯特征,較易誤診。1959年Frantz等[2]首次報道此病,2000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將其統(tǒng)一命名為胰腺實性假乳頭狀瘤[3]。但大多數(shù)臨床醫(yī)師對此病了解不足。為此,本研究分析29例SPTP患者的臨床資料,并復習文獻報道的447例資料,以提高對該病的認識。
1.資料:收集上海東方肝膽外科醫(yī)院2008年1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29例患者臨床資料,并以關鍵詞“實性假乳頭狀腫瘤”、“胰腺腫瘤”、“胰腺”檢索1980年1月至2013年9月國內(nèi)公開發(fā)表文獻,除去重復報道,共納入447例資料完整的SPTP病例。
2.方法:記錄患者的性別,年齡,臨床表現(xiàn),影像學檢查結果,治療方法,病理檢查結果及隨訪情況。
1.一般情況:收治的29例SPTP患者中女性27例,男性2例,男女比例為1∶13.5;年齡12~67歲,平均39歲。國內(nèi)文獻報道的447例SPTP患者中男性45例,女性402例,男女比例為1∶8.9;年齡9~69歲,平均年齡32歲。
2.臨床表現(xiàn):29例患者中常規(guī)體檢發(fā)現(xiàn)20例(69.0%),上腹部疼痛不適9例(31.0%);既往有宮頸癌手術史1例,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1例。文獻報道病例中,417例(93.3%)有臨床表現(xiàn),其中162例(38.8%)首發(fā)癥狀為腹痛和腹部不適,255例(61.2%)體檢發(fā)現(xiàn)腹部腫塊。
3.影像學檢查:29例患者術前均行B超檢查,13例行CT檢查,16例CT和MRI均檢查。CT平掃見胰腺內(nèi)或胰腺旁圓形或卵圓形、邊界清楚的實性、囊性或囊實性低密度影,在交界處實性與囊性部分呈片狀相間分布;增強掃描的門靜脈期強化略高于動脈期,但強化程度低于正常胰腺組織。MRI表現(xiàn)為胰腺內(nèi)軟組織腫塊,邊界清楚,內(nèi)部信號不均,T1W1呈低信號,T2W1腫塊實性部分呈等高信號,囊性部分信號更強。腫瘤位于胰頭10例,胰頸3例,胰腺體部4例,胰腺體尾部1例,胰尾9例,小網(wǎng)膜囊1例,十二指腸球部1例;發(fā)現(xiàn)伴肝轉(zhuǎn)移2例。國內(nèi)文獻報道的447例患者影像學檢查顯示不同比例的囊實性腫塊,444例(99.3%)單發(fā),3例多發(fā),腫塊最大徑3~18 cm。位于胰頭154例(34.7%),胰體尾131例(29.5%),胰尾75例(16.9%),頸部52例(11.7%),胰體32例(7.2%)。
4.治療方式:29例患者行胰十二指腸切除4例,小網(wǎng)膜囊腫切除1例,胃竇及十二指腸切除+胃空腸吻合術1例,肝轉(zhuǎn)移瘤切除術2例,胰腺腫瘤+肝轉(zhuǎn)移瘤切除1例,單純胰腺腫瘤切除5例,胰體尾加脾切除10例,保留脾胰體尾切除2例,節(jié)段胰腺切除2例,單純穿刺活檢1例。術中見腫瘤直徑1.4~10 cm,平均直徑4.8 cm。1例患者圍手術期死亡。單純活檢的患者術后行化療+生物治療。國內(nèi)文獻報道的447例患者中408例(91.2%)行根治性手術切除,39例行姑息性治療。
5.病理學檢查:鏡下見腫塊實性區(qū)由大小一致、中等大小的圓形或卵圓形細胞組成,胞質(zhì)嗜酸性,胞核圓形或卵圓形,染色質(zhì)細膩,可見核溝,核分裂象罕見。瘤細胞以小血管間隔,鄰近血管的細胞圍繞血管復層排立,形成假乳頭狀結構,遠離血管的細胞退變。囊性區(qū)可見泡沫組織細胞、膽固醇裂隙及鈣化、異物巨細胞和出血等改變。29例均行免疫組化檢查,β-catenin、vimentin、CD10、CaA陽性表達率分別為82.7%(24/29)、72.4%(21/29)、68.9%(20/29)、79.3%(23/29)。
6.隨訪情況:28例出院后進行隨訪,3例失訪。平均隨訪時間35個月。術中見肝轉(zhuǎn)移的2例患者,1例手術切除后至今健在,1例單純活檢明確診斷后行化療+生物治療者失訪。隨訪期間發(fā)現(xiàn)肝轉(zhuǎn)移2例(分別為術后2年及7年),行肝葉切除后無瘤存活。獲得隨訪的25例患者均健在。國內(nèi)文獻報道的隨訪率為63.7%(285/447),隨訪時間3~60個月,平均30個月。隨訪期間2例因腫瘤復發(fā)、轉(zhuǎn)移死亡;3例復發(fā)、轉(zhuǎn)移,但仍存活;1例未行手術治療的患者病情較前進展;其余均未發(fā)現(xiàn)腫瘤復發(fā)、轉(zhuǎn)移。
討論SPTP是一類潛在低度惡性的胰腺上皮性腫瘤,占切除胰腺囊性腫瘤的10%[4]。SPTP好發(fā)于年輕女性, 無特異性臨床表現(xiàn),常因輕微腹痛或腹部不適就診。部分患者在常規(guī)體檢時發(fā)現(xiàn)胰腺腫瘤。即使是位于胰頭體積較大的SPTP,黃疸也極為少見[5]。SPTP好發(fā)于胰腺頭部和尾部,以單發(fā)多見。 本組及國內(nèi)文獻報道的SPTP以異胰頭部多見。
SPTP界限清楚,有包膜,鏡下見細胞形態(tài)一致,瘤細胞排列呈片狀和假乳頭狀,尤其是纖維軸心“室管膜樣”結構是診斷SPTP的重要標志。SPTP標記物β-Catenin、Vimentin、CD10、CgA等陽性率高[6]。
SPTP治療手段為手術切除腫瘤。最常見的術式有胰十二指腸切除,胰體尾切除,保留脾臟的胰體尾切除,節(jié)段胰腺切除或腫瘤剜除及聯(lián)合血管臟器切除等[7]。肝臟為SPTP最為常見的轉(zhuǎn)移部位。肝轉(zhuǎn)移瘤多采取肝葉切除或病灶摘除術,肝轉(zhuǎn)移患者的預后取決于病灶是否完整切除,完整切除者的預后較好,可長期存活。本組2例肝轉(zhuǎn)移患者行手術切除的1例術后長期存活,隨訪期發(fā)生肝轉(zhuǎn)移的2例,行肝葉切除后亦長期無瘤存活。
SPTP術后復發(fā)、轉(zhuǎn)移率低,預后良好,文獻報道其總體2年生存率近100%,5年生存率達95%~100%[8]。
參 考 文 獻
[1] 張泉成 ,潘國政,袁慶忠,等.胰腺實性假乳頭狀瘤6例報告[J].山東醫(yī)藥,2013,53:100.
[2] Fraatz VK. Tunnors of the pancreas atals of tumor pathology[M]. Washington, DC: US Amed Forces Institute of Pathology, 1959:32-33.
[3] 宋彬 ,胡先貴,金鋼,等.胰腺實性假乳頭狀瘤40例診治分析[J].中華外科雜志,2010,48:625-626.
[4] 匡天濤,樓文暉,王單松,等. 胰腺實性假乳頭狀瘤的診斷與外科治療[J]. 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09,24:288-291.
[5] 康旭,范翠君,曹斌校,等. 胰腺實性假乳頭狀瘤診治分析[J]. 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10,17:784-785.
[6] 劉芳,張文輝,劉妮,等. 胰腺實性假乳頭狀瘤32例特點及文獻復習[J]. 實用醫(yī)學雜志,2013,29:276-277.
[7] 晏紅,朱薇,李曉鳴. 胰腺實性假乳頭狀瘤臨床病理分析[J]. 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11,20:996-998.
[8] 周泉波,郭寧,林笑豐,等. 胰腺實性假乳頭狀瘤診斷及外科治療分析[J]. 中華肝膽外科雜志,2012,18:499-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