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_ 三 田
東京地鐵
文 _ 三 田
東京地鐵沒有倫敦地鐵那么悠久的歷史,也沒有紐約地鐵那么完備的線路體系,卻有著世界上最多的乘客。它準時方便,整潔安靜,秩序井然,是世界上最具戲劇性的場所之一。
東京的第一條地鐵線開通于1927年,從銀座到淺草寺。近90年間不斷增添新線路,如今總共有13條線路,全長近300公里,在世界大都市中位居第三,僅次于倫敦和紐約。
這個龐大的網(wǎng)狀交通體系每天肩負著2825萬乘客的運輸任務。老實說,比起紐約、倫敦市民的出行方式,東京市民的選擇還真不多:路面交通堵得可怕,又缺少人性化的自行車道,你只能把私家車停放在車庫,乖乖地坐地鐵上班。每天,成千上萬的上班族一同乘地鐵奔赴嚴酷的職場,天天都是“春運”,日本人稱之為“通勤地獄”。早在20世紀60年代,交通高峰時段的擁擠狀況就被視為重要的社會問題。當時,日本國土交通省每年都有關于都市交通情況的調(diào)查報告,報告中把擁擠程度分成若干檔:若車廂定員數(shù)為100%,那么當擁擠率達到150%,乘客肩并肩可以自如閱覽報紙;180%是身體相依仍能讀報;到200%時,就別指望讀報了,讀小人書還行;250%則連手也不能動彈;300%則是物理空間的極限。
對于地鐵的擁擠,經(jīng)歷過“嬰兒潮”的那一代日本人有過切身感受。我們都知道“春運”帶給中國交通系統(tǒng)的壓力,但是那個時代的日本人每天都要經(jīng)歷“春運”,不得不承受擁擠率300%的壓力,那是一個高速發(fā)展卻又令人絕望的年代。21世紀的東京人不用承受上一代人的痛苦,卻逃脫不了擁擠率250%的宿命。
以前在電視上經(jīng)??吹侥切┍蝗巳M地鐵車廂的上班族,很難理解他們?yōu)槭裁床坏认乱话嘬?,何必自尋煩惱。直到自己也開始在東京生活,才有機會親身感受。之前我還挺憎恨那些推人上車的站臺工作人員,后來就很感謝他們天天小心翼翼地推我上車——你不上這一班,就永遠不用上了。別以為成功擠上車就萬事大吉了,接下來你要管好你的電話,調(diào)低你的耳機音量,放好你的手。因為地鐵里的身體接觸是難免的,特別是高峰時段,地鐵里的“癡漢”很多,被誤認為“癡漢”的也不少,所以偶爾能看見一些男性干脆把公文包放在架子上,一路高舉雙手。
雖然東京的地鐵擁擠不堪,我卻從沒看到過相互推搡、發(fā)生口角的場景。早晨的通勤車更是遠離喧囂,大家都是陌生人,沒一個人說話,打電話都是被禁止的,更別說是手機鈴聲。從買手機那天起,我就自覺地調(diào)成靜音模式,從來沒聽它響過。以前偶爾還能聽到別人耳機里的音樂,現(xiàn)在這一項也被視為“不和諧之音”。旁邊的老伯會提醒你:“對不起,年輕人,能把耳機的音量調(diào)小一些嗎?”車廂里的每個人都會努力地把這份和諧帶到自己的那一站。有時被擠得幾乎動彈不得,即使到站時你依然在車廂中間,只要說聲“對不起”,其他人都會自覺讓路,秩序井然。
有人說地鐵是社會舞臺的一種,而乘客則是一種社會角色,角色扮演得越好,生活這場戲就越好看,那么,東京的乘客就是這個社會舞臺中最為出色的演員。地鐵設計者和經(jīng)營者則是細心負責的導演,他們把地鐵作為公共空間的行為準則,耐心地講解給每一位乘客,大家共同營造一個理想的乘車環(huán)境。當然,這種和諧不是一蹴而就的。1974年,東京地鐵開始進行有關地鐵空間行為準則的廣告宣傳活動,持續(xù)至今,內(nèi)容涉及給老、弱、病、殘、孕乘客讓座,先下后上,不占座,不在車廂內(nèi)吃東西,不大聲喧嘩等。廣告宣傳大多是采用漫畫形式,立場鮮明而又不失幽默與溫情。40年的“布道”成就了今天的秩序井然,在東京的地鐵中,幾乎看不到搶座位的情形,“體諒別人就是體諒自己”的理念根植于每一位乘客心中。
2000年,日本人還為地鐵上的通話行為進行了一場辯論,最終以“不給別人添麻煩”為由,一切通話行為都不被允許。近幾年,辯論的主題更傾向于在車廂內(nèi)化妝和酒后乘車的問題。不過,我倒不認為在車廂里化妝會影響到誰。
東京地鐵的列車時刻表精確到分,高峰時每隔兩三分鐘就有一趟車。我每天會坐8:51的那趟車上班,提前兩分鐘在4號車廂的第二扇門前等車。一位LV的女粉絲總會排在我后面,她常用香奈兒5號香水。這時列車準時駛來,4個人從那扇門下車,一位是30歲出頭的男性,領帶總是系得松松的,后面是骨瘦如柴的白領女性,她特喜歡穿緊身牛仔褲,還有一位是學生裝扮的清純女孩,最后是一個戴眼鏡、表情嚴肅的上班族。上下車的一直都是那幾個人,只是順序會有變化罷了。久而久之,匆匆過客成了熟悉的陌生人,無形中產(chǎn)生了一種秩序,或者說是那種存在于朋友間的默契。大家都不急于上車,心里數(shù)著“一、二、三、四”,等到第四個人下車之后,我們有秩序地擠上車。上車之后只會看自己眼前的座位,空出來了就去坐,沒有人越界。一旦秩序形成之后,就沒有人愿意去打破這種協(xié)定,直到新成員加入,舊的秩序才被重新確定。這種看似循規(guī)蹈矩的模式避免了無謂的沖突,成就了公共交通的高效,同時也有效地維持了車內(nèi)秩序。這種不寫進制度,沒有明文規(guī)定,只存在于人們心中的“秩序”不正是我們想達到的一種境界嗎?
城市化和交通擁擠是永恒的話題。如果我們不能改變它,為何不去嘗試接受呢?東京的地鐵文化讓我們看到了一種擁擠和秩序并存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