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淑云, 徐向東, 夏葉玲, 賈麗娜, 李月娥, 張莉, 馬瑞晨, 陳曉英,王麗萍, 陳亮
我國學者叢中等[1]認為:“安全感是對可能出現的對身體或心理的危險或風險的預感,以及個體在應對處置上的有力/無力感,主要表現為確定感和可控制感”。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基礎,有了安全感才能有自信和自尊,才能與他人建立信任的人際關系,即基本人際信任,才能積極地發(fā)掘自身的潛力,才能有人性及價值較充分的實現[2]。為了探討安全感在突發(fā)群體事件中對當事人心理是否有保護作用及作用機制,進行了安全感與心理狀況及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關系的研究。
以烏魯木齊市某突發(fā)性群體傷害事件中受傷住院者為研究對象。排除受傷前患有中樞神經系統(tǒng)及各種嚴重軀體疾病、精神疾病、酒精依賴及其他精神活性物質使用者,以及受傷后存在明顯智能障礙者。符合標準傷員共161人接受心理問卷調查和精神科評估,其中147名完成安全感量表測評。
1.2.1 心理健康自評問卷(Self-Reporting Questionnaire-20,SRQ 20)[3]該問卷共20個條目,主要調查焦慮、抑郁和軀體不適等災后容易出現的心理體驗。
1.2.2 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篩查表(7-items screening scale for PTSD,PTSD 7)[4]依據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tǒng)計手冊第4版(DSM-IV)的PTSD診斷標準編制而成,共7個條目。
1.2.3 事件影響量表(Impact of event scale,IES) 1979年 Horowitz[5]根據DSM-Ⅲ中PTSD的診斷標準,編制了IES,共包括15個條目,分為闖入和回避兩個因子。
1.2.4 癥狀自評量表(Symptom Checklisr 90,SCL-90)[6]該量表有90個項目組成,分為10個因子,分別為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zhí)、精神病性和其他附加因子。
1.2.5 安全感量表(Security Questionnaire,SQ)[1]該量表包括“確定控制感”、“人際安全感”2個因子,共16個項目。
在烏魯木齊市某突發(fā)性群體傷害事件發(fā)生后,于第3~4周在烏魯木齊市5家三級綜合醫(yī)院對全部住院傷員進行調查。對所有傷員采用自編一般資料問卷,收集其人口學及受傷情況相關信息,以自評量表進行評定。受傷2個月后,由15名經統(tǒng)一培訓的高年資精神科醫(yī)生用SCID-I/P(Structured Clinical Interview for DSM-IV-TR Axis I Disorders/Patients)對傷員進行檢查,作出精神科診斷,其內部一致性Kappa值為0.65。本研究經過新疆精神衛(wèi)生中心倫理學委員會審核批準,所有傷員均知情同意。
全部數據使用統(tǒng)計軟件SPSS 17.0進行頻數分析、描述分析,均數t檢驗和F檢驗,線性person相關分析。
受傷2個月后,用SCID-I/P對傷員進行檢查,對完成安全感測試的147人中的124人作出診斷,失訪23人。其中男91人(73.4%),女33人(26.6%);年齡14~71歲,平均(37.09±12.25)歲;漢族114人(91.9%),回族6人(4.8%),維族2人(1.6%),其他民族2人(1.6%);未婚30人(24.2%),已婚85人(68.5%),離異/喪偶9人(7.2%);個體/臨時工57人(46%),工人22人(17.7%),干部/專業(yè)技術人員17人(13.7%),學生13人(10.5%),無業(yè)11人(8.9%),其他4人(3.2%);受教育程度:大專及以上35人(28.2%),高中及中專34人(27.4%),初中41人(33.1%),小學14人(11.3%)。124人中,無軸I診斷的63人,雙相Ⅱ型障礙復發(fā)性抑郁1人,雙相I型障礙單次躁狂發(fā)作1人,重性抑郁障礙22人,未特定的抑郁障礙12人,未特定的焦慮障礙2人,未特定的精神病性障礙1人,診斷患有PTSD的50人(其中單純診斷PTSD的22人,與PTSD有共病診斷的28人)。
把受檢查傷員分3組,無軸I診斷的為無病組,有PTSD診斷的為PTSD組,其他障礙診斷的為其他組(不包括與PTSD共病者)。將3組的安全感總分及兩因子分進行方差分析,結果不同診斷的受傷者安全感總分及其因子分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不同診斷受傷者安全感量表比較 ±s
表1 不同診斷受傷者安全感量表比較 ±s
指標 無病組(n=63) PTSD組(n=50) 其他組(n=11) F值 P值安全感總分 57.03±12.19 53.32±13.46 59.27±12.42 1.755 0.177人際安全感 30.10±5.88 28.44±6.51 30.36±3.64 1.201 0.305確定控制感 26.94±6.98 24.88±7.67 28.91±3.94 2.011 0.138
將安全感與 PTSD 7、SRQ 20、IES、SCL-90 4個心理量表結果進行相關分析發(fā)現,總體調查中,安全感總分、人際安全感和確定控制感與各量表總分及其因子分均呈負相關;男性的安全感總分和確定控制感與各量表總分及其因子分均呈負相關,而男性的人際安全感與閃回、回避相關不明顯;女性的安全感總分、人際安全感和確定控制感主要與PTSD 7總分、SRQ 20總分和SCL-90的部分因子呈負相關,與IES的總分和兩個因子閃回、回避相關不明顯。見表2。
表2 安全感與心理癥狀的相關系數分析 ±s
表2 安全感與心理癥狀的相關系數分析 ±s
注:*為在0.05水平(雙側)上顯著相關;**為在0.01水平(雙側)上顯著相關
指標安全感總分總體(n=124)男性(n=91)女性(n=33)人際安全感總體(n=124)男性(n=91)女性(n=33)確定控制感總體(n=124)男性(n=91)女性(n=33)IES總分 -0.27** -0.29** -0.16 -0.22* -0.23* -0.11 -0.28** -0.31**-0.17閃回 -0.24** -0.25* -0.19 -0.23* -0.20 -0.10 -0.26** -0.26* -0.26回避 -0.25** -0.28** -0.07 -0.21* -0.21 -0.10 -0.25** -0.31** -0.04 PTSD 7總分 -0.48** -0.45** -0.58** -0.40** -0.36** -0.49** -0.50** -0.46** -0.62**SRQ 20總分 -0.45** -0.44** -0.46** -0.39** -0.38** -0.42** -0.44** -0.44** -0.47**SCL-90總分 -0.43** -0.51** -0.36* -0.38** -0.49** -0.26 -0.43** -0.48** -0.42*軀體化 -0.30** -0.32** -0.32 -0.26* -0.27* -0.22 -0.32** -0.32** -0.39*強迫 -0.36** -0.46** -0.30 -0.33** -0.47** -0.20 -0.35** -0.41** -0.36*人際關系 -0.47** -0.54** -0.44* -0.46** -0.55** -0.36* -0.44** -0.47** -0.48**抑郁 -0.46** -0.53** -0.36* -0.43** -0.53** -0.27 -0.43** -0.47** -0.41*焦慮 -0.42** -0.50** -0.32 -0.37** -0.43** -0.27 -0.43** -0.49** -0.35敵對 -0.33** -0.43** -0.24 -0.303* -0.41** -0.19 -0.32** -0.40** -0.28恐怖 -0.32** -0.40** -0.22 -0.26** -0.36** -0.11 -0.35** -0.39** -0.31偏執(zhí) -0.36** -0.42** -0.41* -0.33** -0.41** -0.32 -0.34** -0.37** -0.45*精神病性 -0.38** -0.48** -0.32 -0.34** -0.45** -0.26 -0.37** -0.45** -0.36*其他 -0.30** -0.37** -0.25 -0.38** -0.39** -0.14 -0.28** -0.31**-0.33
男性的安全感總分、人際安全感均分比女性更高,t值分別為2.265和2.446,均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3。
表3 男性和女性傷員安全感量表結果比較 ±s
表3 男性和女性傷員安全感量表結果比較 ±s
注:*為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指標 男性(n=91) 女性(n=33) t值 P值安全感總分 57.23±11.64 51.60±13.71 2.265 0.025*人際安全感 30.23±5.51 27.30±6.84 2.446 0.016*確定控制感27.00±6.91 24.30±7.45 1.881 0.062
遭受重大精神創(chuàng)傷的人群其PTSD的發(fā)病率為3%~58%[7]。Goenjian等[8]認為,暴露于極為強烈的創(chuàng)傷之中(如戰(zhàn)爭),大多數受害者無論有無病前易感因素,均可患PTSD。本次事件傷員PTSD患病率較高(為40.4%)。事件中不少人死亡,傷員屬幸存者,他們不僅身體受到傷害,而且直面死亡威脅、極度驚嚇,受到了極大的心理創(chuàng)傷,故PTSD患病率較高。
無病組、PTSD組和其他診斷組安全感總分、人際安全感、確定控制感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安全感作為應激事件與應激反應的中介,雖能減輕心理癥狀,但并不能減少PTSD的發(fā)病率。說明癥狀和疾病不能等同,癥狀和疾病處于不同層次,癥狀易被影響,但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卻更多由其內在規(guī)律所決定。
本研究顯示,安全感總分、人際安全感、確定控制感與各癥狀量表之間均呈負相關,與黃妍等[9]研究結果一致。提示突發(fā)群體傷害事件后,安全感越好的人心理癥狀越輕,良好的安全感具有保護心理健康的作用。安全感作為中介,緩沖了應激源造成的應激反應。心理應激與心理健康水平互為因果,即心理應激促使負性情緒升高,心理健康水平下降,而低的心理健康水平又使劣性心理、生理反應強度增加,加劇應激狀態(tài)的產生和發(fā)展,形成惡性循環(huán)[10]。安全感如同心境穩(wěn)定劑,阻止了心理應激與心理健康惡化的因果互動,終止了惡性循環(huán),維持了心理健康。確定控制感較人際安全感與各量表存在更多相關,提示在突發(fā)群體傷害事件中,確定控制感較人際安全感對心理健康的保護作用更大,這與國內研究結果相一致。趙靜波等[11]研究發(fā)現,目擊傷害的大學生,其PTSD癥狀的程度與應對方式和安全感顯著相關,尤其是與確定控制感的相關最明顯。確定控制感越高的人,把握局面能力越強,恐懼感就會越低,應激反應就越輕。進一步分析數據發(fā)現,安全感與事件影響量表總分和因子分的相關最少,相關系數也最低。尤其是女性安全感總分和兩因子分與事件影響量表總分和因子分相關均不明顯。提示盡管較強的安全感可減少心理癥狀,但對減少PTSD的癥狀作用不大。
本調查顯示,男性人際安全感強于女性。提示突發(fā)群體傷害事件對女性安全感,特別是人際安全感的影響大于男性。此結果與孫思玉等[12]研究結果相一致。雖然男性更容易遭受創(chuàng)傷事件,但創(chuàng)傷后男性一般表現為短時期易怒或暴力,情緒宣泄指向外界,很少表現為持久性不安或沮喪,安全感易于保持。女性則比較關注自己的內心感受和體驗,敏感性較強,情緒不易向外宣泄,較少展示出力量,易于喪失安全感;而且女性體內皮質醇含量低,應對創(chuàng)傷的能力相對較弱,這也是易于喪失安全感的因素;和男性相比,女性的心理行為特征是更重視人際取向,故人為暴力對女性人際安全感的影響更大。提示突發(fā)群體事件后,更應注意對女性傷員進行心理干預,恢復女性傷員的安全感應作為心理干預的重要目標。
[1] 叢中,安莉娟.安全感量表的初步編制及信度、效度檢驗[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4,18(2):97-99.
[2] 安莉娟,叢中.高中生的安全感及其相關因素[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4,18(10):717-722.
[3] 衛(wèi)生部疾病預防控制局.災難心理危機干預培訓手冊[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110-112.
[4] Breslau N,Peterson EL,Kessler RC,et al.Short screening scale for DSM-Ⅳ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J].Am J Psychiatry.1999,156(6):908-911.
[5] Horowitz MJ,Wilner N ,Alvarez W.Impact of event scale:a measure of subjective stress[J].Psychosom Med,1979,41(4):209-218.
[6] 王征宇.癥狀自評量表(SCL-90)[J].上海精神醫(yī)學,1984,(2):68-70.
[7] American Psychiatry Association.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Fourth edition.DSM-Ⅳ)[M].Washington,DC:American Psychiatry Association,1994.l-886.
[8] Goenjian AK,Najarian LM,Pynoos RS,et al.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in elderly and younger adults after the 1988earthquake in Armania[J].Am J Psychiatry,1994,151(6):895-901.
[9] 黃妍,汪海彬.大學生負性生活事件與心理安全感的關系研究[J].衛(wèi)生軟科學,2011,25(1):50-52.
[10] 王曉妹,王章澤,江燕,等.498名醫(yī)務人員心理應激相關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社會醫(yī)學雜志,2012,29(6):414-416.
[11] 趙靜波,侯艷飛,楊雪嶺.目擊傷害大學生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癥狀與應對方式及安全感狀況相關研究[J].中華行為醫(yī)學與腦科學雜志,2010,19(10):910-911.
[12] 孫思玉,吳瓊,王海蘭.天津市大學生安全感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9,17(3):304-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