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韜
2013年5月10日《遼沈晚報》刊出一篇報道,題為《出軌男給熟睡妻注射獸藥致其死亡》,閱后令筆者不禁愕然。該新聞事件固然聞所未聞,更讓人難以置信的是,這樣一篇詳細描述謀殺致死作案手段的文章,竟然通過了層層審校最終出現(xiàn)在了讀者面前,且還在被轉載。
“凌晨2點,李××走進家里的衛(wèi)生間。他打開6支1毫克的×針劑,將藥液吸入一次性注射器里,每吸完一支就將針劑瓶扔進馬桶沖走。臥室內,妻子正在熟睡。李××將針管扎入妻子右小腿,把×毫克藥液注射進去。他又返回衛(wèi)生間,將針頭和注射器扔進馬桶沖走?!薄@是該篇報道的開頭,其中×號的部分是筆者省略的,原文詳細地寫出了致人死亡藥品的名稱和使用的劑量。該報道接下來在“妻子懷疑丈夫外遇”、“丈夫與網(wǎng)友發(fā)生關系”、“妻子威脅‘弄死孩子”等小標題中講述了李××作案動機后,再次詳細介紹了“趁妻子熟睡時注射”的所有作案細節(jié)。諸如“2012年5月25日,李××在懷柔一家獸藥店,買了一盒×注射液(共十支),還買了兩套一次性注射器,共花了16元”?!白⑸?分鐘后,妻子就醒來說頭疼,并大口嘔吐。李××撥打120,急救人員趕到時妻子已經(jīng)不行了?!比目偣?000字多點,作案細節(jié)卻無一遺漏,甚至暗示這種作案方式很難被識破,“120人員讓李××報警,趕來的民警勘察時還發(fā)現(xiàn)獵槍和子彈”,“警方以涉嫌非法持有槍支、彈藥罪將李××羈押”,“李××交代殺死××的犯罪事實”。試想,如果不報警,如果李××不藏槍支,如果李××不主動交代,那是什么后果呢?
無獨有偶。幾天后,筆者在類似的報紙上又看到一篇報道,內容是月嫂為了新生兒好帶,竟然偷偷給產(chǎn)婦往飲食里放含毒的東西。該報道中也詳細提及了所使用的毒品,使閱讀者很容易模仿和操作。
俗語說“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大眾媒體公開發(fā)表的文章,其讀者人群龐大、成分復雜。相信該篇作者無意教唆人犯罪,但如果恰巧遇到身臨復雜處境懷有復雜心態(tài)的復雜的人,這樣的文章很難說不會成為促人實施犯罪的激發(fā)器和教科書。果真如此,罪莫大焉!
近些年隨著新媒體不斷壯大,各媒體間生存競爭日益白熱化。有些媒體對涉案類題材情有獨鐘,甚至以“星、腥、性”類聳人聽聞的題目奪人眼球、提高發(fā)行量和收視率。但筆者要說的是,越是在艱難復雜的生存環(huán)境,媒體越是要清醒地記得自己的社會責任,弘揚真善美,鞭撻假惡丑;越是在艱難復雜的生存環(huán)境,媒體的把關人越不能掉以輕心隨波逐流,要將有害或潛在有害的東西阻擋在刊發(fā)和播出之前。
1993年中宣部曾有過規(guī)定,“新聞報道中不要對犯罪行為做過細描寫”,“各種過細的描寫,有傳播、誘發(fā)犯罪的副作用。凡涉及犯罪案件的報道,不要披露作案細節(jié)和有關部門的偵破手段”。遺憾的是,我們的媒體從業(yè)者,到目前仍有許多人對此了解和執(zhí)行得不夠;遺憾的是,對傳媒類似的要求,現(xiàn)在筆者仍很難從相關法規(guī)性文獻查出。對此問題的重視,也許仍沒有上升到法制的高度。
《戒毒藥品管理辦法》明確規(guī)定,不得利用電視、廣播、報紙、雜志等大眾傳播媒介進行戒毒藥品的廣告宣傳。實際上能夠起到完全戒斷毒癮作用的藥品目前國際國內尚未研制成功。多年來媒體的廣告幾乎沒有誰逾越這條界線,但“無痛人流”等廣告時常充斥地方媒體,不知為多少中小學生的心靈埋下了隱患。
大眾媒體是有強大導向作用的,大眾媒體是應為大眾謀福祉的。在唯恐賺不到“注意力”的當下,大眾媒體千萬不要小視自己的影響力,切莫讓一篇看似不起眼兒的報道、一條司空見慣的廣告,成為傳播罪惡的渠道。
(作者單位:錦州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