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國毅 張月華 吳 平
(貴州省六盤水市人民醫(yī)院神經內科 553000)
腦梗死是一種高發(fā)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殘率的一種疾病、全國每年新發(fā)腦卒中約150萬人,存活的患者為600—700萬。腦梗死是由于供應腦部血液的動脈出現(xiàn)粥樣硬化和血栓形成,使管腔狹窄甚至閉塞,導致局灶性急性腦供血不足而發(fā)病,治療過程中可發(fā)展為進展性腦卒中以及各種因素的影響,導致該病的預后往往較差[1]。我國每年都有150萬的新增腦梗死的患者,腦梗死在腦血管疾病中屬于常見的疾病。SPICES是目前較為專業(yè)和全面的一種針對腦梗死的病人的一種評價的工具,該工具具有簡單易行以及針對性較強的特點,這個評價標準對于提高醫(yī)務工作者對于腦梗死癥狀的分析能力有很重要的意義。該評估手段還能夠提高護理人員的護理能力和對問題的綜合分析能力,也能提高患者在治療中的滿意程度[2]。本文總結我院收治的8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將他們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0例。觀察組中采用甘露醇來治療,對照組中采用常規(guī)方法治療。觀察對比兩組的治療效果?,F(xiàn)將結果總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1年4月到2013年3月來院接受治療的8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其年齡跨度在42~76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0.6歲,其中男性42例,女性38例。其中,患有高血壓的患者48例,梗死部位分別為:丘腦梗死44例,殼核梗死86例,腦葉梗死14例。根據(jù)從發(fā)生腦梗死到實際就診時間,均無動靜脈溶栓指征。兩組,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0例。由于患者的身體素質、年齡、營養(yǎng)狀況均無太大差異,不對該研究造成大的影響,因而兩組病例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病史明確,神經系統(tǒng)局灶體征穩(wěn)定并持續(xù)24小時以上,頭顱CT、MRI證實,全部選擇第一次發(fā)作的病例,排除嚴重的其它并發(fā)癥。
1.3 治療方法在觀察組中采用20%的甘露醇,劑量為125ml,每天2-3次,30min左右靜脈滴注,同時用棓丙酯或奧扎格雷、川芎嗪,每天1次,治療時間為2周。對照組的患者,采用棓丙酯或奧扎格雷、低分子右旋糖酐、芎嗪,每天1次,療程2周。
1.4 觀察指標對患者采用的TCD檢查主要使用德國EMG公司生產的C—20005型經顱多普勒儀。在檢測的過程中,通過使用2MHZ的多普探頭進行脈沖檢測,通過患者的枕窗、顳窗依次對患者大腦中的動脈以及動脈血流資料進行分析和探討。
1.5 統(tǒng)計學方法該研究主要通過采用統(tǒng)計軟件包對不同組別的患者的情況進行綜合的分析與比對,進而采用二次回歸成像法以及x2值可行性檢驗法對離散的資料進行檢驗,最后再用函數(shù)的形式加以反應。
2.1 治療前后兩組的血流學指標的變化 加入了甘露醇進行治療的方式比傳統(tǒng)的藥物治療的效果要好。在治療后對患者腦血流的影響表現(xiàn)上可以發(fā)現(xiàn),80例患者TCD檢測顯示:頻譜形態(tài)異常57.6例(78%).音頻異常39例(49%),流速異常42例(53%),脈動指數(shù)異常41例(50%)。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兩組的血流學指標的變化
2.2 治療前后患者腦梗死癥狀表現(xiàn)的病例變化病人在經過系統(tǒng)加入了甘露醇的治療之后,出院時在SPICES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颊卟∏榈母纳魄闆r見表2.
表2 甘露醇治療前后患者腦梗死癥狀表現(xiàn)的病例變化
2.3兩組患者治療后有效性的比較 治愈22例,有顯著療效13例,有效3例,無效2例;在對照組中的患者的治療效果如下:治愈6例,有顯著療效15例,有效9例,無效10例。兩組患者的治療有效性的情況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后有效性的比較
急性腦梗死是臨床上一種常見病,各類動脈炎以及腦動脈的主干皮層發(fā)生動脈粥樣硬化,引起動脈血管管腔狹窄或堵塞、栓塞、局部腦供血不足或中斷[2],從而導致腦組織缺氧壞死,并引發(fā)一系列的神經系統(tǒng)障礙。當腦梗死發(fā)生后,梗死灶周圍存在著半暗帶,該區(qū)因血液灌流量減少,首先出現(xiàn)突出傳遞衰竭和電活動失靈,細胞內鉀離子外流,使該區(qū)域腦組織喪失生理功能,同時自由基活躍,加快了神經細胞的壞死。因此有效的改善循環(huán),降低了血液粘稠度,增加了腦血流量,是目前治療腦梗死的理論基礎。腦梗死的臨床癥狀比較復雜,與腦損害的部位、腦殘血性血管的大小缺血的嚴重程度以及患者在發(fā)病之前有沒有其他類型的疾病等相關[3]。主要表現(xiàn)為頭痛、頭暈、惡心、嘔吐、吞咽困難、肢體偏癱等等。隨著社會人口老齡化發(fā)展,發(fā)病率逐年上升,因此其臨床研究價值越來越顯著[4]。近年來對于采用甘露醇來治療腦梗死引發(fā)了學術界不小的爭議,爭議的主要方面是在于甘露醇使用的時間和用量,持續(xù)時間以及臨床類型也存在著分歧。以往認為除大面積腦梗死和完全性卒中等少數(shù)腦梗死病人應用甘露醇可獲益外,絕大部分病人不需用或應用后反而加速其病情進展,急性腦梗死中輕癥病人,應用甘露醇治療組較不用組療效差,表現(xiàn)為療后72小時內進展型卒中病人明顯增加,影響隨后早期及近中期病人神經功能的恢復,且越早應用預后越差,應用較為謹慎。目前腦梗死的規(guī)范化治療,如在動靜脈溶栓時間窗內,主張有條件的醫(yī)院應積極溶栓治療[5],但能進行溶栓治療的病例不多。故仍以常用藥物治療為主。20%甘露醇為高滲液體,作用性強,穩(wěn)定性強,對于腦梗死的治療具有比較好的療效[6]。甘露醇不但不能增加血黏稠度,而且還能降低血液黏度[7]。機制(1)高滲液的擴容作用,使紅細胞比容降低;(2)細胞在甘露醇的血液漿中變形性增加,聚集性降低;(3)由于甘露醇的滲透壓作用,使紅細胞的平均體積縮小,影響血液黏稠度,同時,甘露醇有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兩組經TCD血流速度比較,能夠較為直觀的反應患者腦部的腦供血的情況,有顯著性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此外研究顯示,進行了長期的觀察與嚴密的比對之后,采用外加甘露醇的方式進行腦梗死的恢復治療,在腦梗死患者肢體恢復的療效上表現(xiàn)較好,風險更低,預后較好。
綜上所述:全面改善患者的腦血液循環(huán)才是提高患者腦梗死后恢復能力的關鍵[8]。在不引起其他并發(fā)癥的情況下,甘露醇有效改善循環(huán),降低血液黏稠度,增加腦血流量,清除自由基的作用,是目前治療腦梗死的有效物藥。對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障礙有一定的療效,對患者的治愈率明顯提高。
[1] 呂紅星,劉鴻雁,張國莉等.甘露醇用于急性腦梗死的臨床藥學探析[J].中國新藥與臨床雜志,1999,18(1):57.
[2] 揚亞娟,張群.急性腦卒中后甘露醇治療的護理[J].實用護理雜志,1999.15(7):15 ~16.
[3] 金鶴.腦卒中合并神經源性吞咽障礙患者的護理干預[J].上海護理.2003.3(4):37 ~38.
[4] Christian RC,Dumesic DA,Behrenbeck T,et al.Prevalence and predictors of coronary artery calcification in women with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J].JClin Endocrinol Metab,2003,88(6):2562-2568.
[5] 吳江主編.神經病學.第二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2,163.
[6] 韓鴻賓,謝敬霞.MR擴散與灌注成像在腦缺血診斷中的應用[J].中華放射學雜志,2010,32:364-369.
[7] 傅國萍.甘露醇對急性腦梗死血清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的影響.心腦血管病防治,2007,7(1);28.
[8] 朱良付,黃如訓,盛文利等.幕上大面積腦梗死急性期2臨00床4CT分型與預后的關系[J].中國腦血管病雜志,,11,18,1(11):483-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