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言
2002年10月29日,從上海開往成都的K290次列車上,一位面目和善的老人手里拿著一本有關(guān)大熊貓的讀物,看得津津有味。
這位老人叫林唯舟,剛從上海一家報社退休不久,她此行的目的是到成都大熊貓繁育基地采風(fēng),為她擱置兩年的一篇有關(guān)熊貓的童話故事尋找靈感。
舍不得小精靈,過客成了志愿者
林唯舟風(fēng)塵仆仆地趕到了成都大熊貓繁育基地,這里位于市郊斧頭山下,景色清幽,林唯舟一下子喜歡上了這里。
林唯舟住進了基地招待所,第一件事便是去看大熊貓。飼養(yǎng)員引領(lǐng)著林唯舟去觀賞3歲的大熊貓蜀慶。當(dāng)時,蜀慶站在樹上,雙手扶著樹,動作笨拙而又可愛。飼養(yǎng)員告訴她,大熊貓很有靈性,還聽得懂人話,說著,他對著蜀慶喊了聲:“小慶慶,小慶慶,回頭看看我!”讓林唯舟驚奇的是,蜀慶聞聲真的扭頭看了飼養(yǎng)員一眼,然后又繼續(xù)俯在樹上觀望。
來基地兩個月后,林唯舟完成了自己的那篇童話,按計劃她可以打道回府了。然而,她舍不得這些可愛的精靈,決定留下來做個志愿者。
2003年4月,林唯舟準(zhǔn)備回上海休整一下,正當(dāng)她買好機票準(zhǔn)備回家時,“非典”來了。因為擔(dān)心感染,張主任建議她走了就別回來了。這句話讓林唯舟放棄了回家的念頭,繼續(xù)留下來和熊貓們廝守在一起。
熊貓寶寶降生時,她喜極而泣
11年間,林唯舟最大的快樂,莫過于見證了4只熊貓寶寶的誕生,并陪伴它們一路成長。林唯舟給這4只大熊貓分別起了名字:元元、毛毛、悶逗、花嘴巴。
2003年8月1日,元元誕生。林唯舟從下午2點就守候在熊貓媽媽身邊,一直到第二天凌晨,等待分娩的10多個小時里,她始終手舉攝像機寸步不離,一直站到手腳麻木。當(dāng)渾身泛紅的熊貓寶寶探出腦袋時,林唯舟的眼里飽含了淚水,她這樣形容自己激動的心情:“聽到元元第一聲啼哭,我覺得那聲音足以震破天地,生命太偉大了!”
隨后,林唯舟又見證了毛毛、悶逗、花嘴巴的誕生、成長。這些名字,都是林唯舟根據(jù)這幾個大熊貓的特點起的:悶逗大大咧咧,啥事都不放在心上,想逗它叫一聲都很難;花嘴巴恰恰相反,很吵,沒事也要叫一下;而毛毛就很自我,總是自顧自玩;元元叫起來聲音很嗲,顯得很嬌氣。
讓林唯舟感動的是,大熊貓比其他動物更有母愛,許多動物都不愛帶其他同類生的孩子,大熊貓卻不是這樣。有只“英雄媽媽”前后帶了十幾個孩子,年紀(jì)慢慢大了,當(dāng)飼養(yǎng)員再把其他熊貓的孩子給它時,它面壁表示抗議。飼養(yǎng)員搖了搖熊貓寶寶,讓它發(fā)出聲音,熊貓媽媽仍不為所動。這時,熊貓寶寶突然“啊”地叫了一聲,熊貓媽媽馬上心軟了,轉(zhuǎn)過頭銜起了孩子。
與大熊貓相處中,林唯舟觀察到這些可愛的國寶們語言很豐富,它們可以用二十多種不同的叫聲表達各種意思。有一次,林唯舟用攝像機拍攝一只叫妮妮的大熊貓。妮妮對她不太熟悉,看鏡頭很不習(xí)慣,林唯舟就模仿羊的叫聲向它示好,妮妮知道林唯舟是“兩只腳的友好動物”,也就配合了。在基地,林唯舟還親耳聽到有只大熊貓竟然會發(fā)出類似人類的“哎喲”的叫聲,這也是大熊貓表達害怕的特有方式。
林唯舟對這些聰明、機靈的國寶們喜歡得如癡如醉。原定兩個月的采風(fēng),變成了做志愿者后的長期居留。11年來,她拍了近千小時的大熊貓影像,記錄大熊貓的文字也達到上百萬字,業(yè)余時間,她給基地圖書館做資料分類,給游客們講解大熊貓的故事,忙忙碌碌的志愿者生活讓林唯舟覺得無比開心和充實。
最大夢想是開一家熊貓主題館
一個退休老人在基地長期做志愿者,對大熊貓喜歡得如醉如癡,引得媒體關(guān)注。有記者稱林唯舟“熊貓奶奶”,林唯舟說,大熊貓生活在地球已800萬年,人類才100萬年,人類怎么能做熊貓的奶奶?只能做熊貓的仆人,就叫我“熊貓仆人”吧!
林唯舟從研究資料中得知,大熊貓雖然在生物鏈的頂層,在地球上生存了上800萬年,但從來沒有破壞過地球,面對第四季冰川,大熊貓從以食肉為主的雜食者,成功地演化成為食竹子為主的雜食者。而人類近四五千年來的發(fā)展,幾乎都是在破壞地球。人類在給自己挖掘墳?zāi)沟耐瑫r,也在給所有的動物挖下墳?zāi)埂?/p>
這樣的認(rèn)識讓林唯舟變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環(huán)保主義者,她覺得人類破壞地球的行為很多,日常使用空調(diào)、看電視、電腦、洗衣機等,都會對地球產(chǎn)生破壞作用,當(dāng)然,她無意否定人類的所有文明成果。
林唯舟在穿衣方面眼光獨到,退休前,她每年都要添置幾身衣服,如今,衣服款式舊了,她就動手改一改,改出的衣服時尚大方,贏得基地員工的嘖嘖稱嘆。林唯舟鼓動年輕人向她學(xué)習(xí),衣服穿舊了改一改,盡量不去買新衣服,那樣會節(jié)約更多的資源。在她的帶動下,基地女員工流行起了衣服改做的風(fēng)潮。
平時,林唯舟包里總是放著一雙不銹鋼筷子,她拒絕使用快餐店里的一次性木筷。日常生活,她從不消費以及購買野生動物制品,不吃野味。她想用自己的行動影響身邊的人,如果大家都這么做的話,對環(huán)保的意義就非常大。
以前在上海生活時,林唯舟喜歡干凈,家里弄得一塵不染,屋子里只要有蟲子闖進來,都會被她想辦法消滅掉。而現(xiàn)在林唯舟改變了看法,她覺得地球上每一種生物都有生的權(quán)利,只有萬物與人和諧相處才能共存。
幾年來,林唯舟在上海大學(xué)、溫州圖書館、四川電影學(xué)院等的講臺上,為不同年齡、不同身份的人講述保護地球、保護大熊貓,傳播保護地球的故事和理念。做了11年的志愿者,林唯舟已經(jīng)完成了從城市人到地球人的轉(zhuǎn)變。
如今,67歲的林唯舟仍充滿活力,在她心里計劃著做許多事情,其中最大的夢想就是開一家大熊貓主題館,向孩子們講關(guān)于大熊貓的故事,宣傳環(huán)保理念。
(責(zé)編:辛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