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君霞,張新虎,沈慧敏*
(1.甘肅農業(yè)大學林學院,甘肅 蘭州730070;2.甘肅農業(yè)大學草業(yè)學院 草業(yè)生態(tài)系統(tǒng)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中-美草地畜牧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中心,甘肅 蘭州730070)
蒼耳(Xanthiumsibiricum)為菊科蒼耳屬(Xanthium)一年生草本植物,在我國林地、農田和草地均廣泛分布。蒼耳全株有毒,幼芽和果實的毒性最大,莖葉中含有對神經及肌肉有毒的物質,作為中藥具有散風除濕、拘攣麻木、通竅止痛、解毒殺蟲的作用[1-4]。
在植物源農藥領域,蒼耳提取物的殺菌活性已有很多報道。如楊順義[5]、郭東艷[6]、何靜等[7]、劉林和孟昭禮[8]、李玉平等[9]、張君霞[10]發(fā)現(xiàn)蒼耳不同部位丙酮提取液對番茄灰霉病、辣椒絲核病菌、黃瓜枯萎病菌、番茄早疫病菌、黃瓜黑星病菌、葡萄白腐病菌、蘋果腐爛病菌、小麥赤霉病菌等菌絲生長及孢子萌發(fā)均有較強抑制作用;馮俊濤等[11]在室內采用黃瓜子葉法測定蒼耳全株丙酮提取物對番茄灰霉病的防護作用為65.1%,而盆栽試驗對小麥白粉病的治療效果72.5%。Amerjothy等[12]研究發(fā)現(xiàn)印度蒼耳(X.indicum)的正己烷提取物對白色念珠菌、黑曲霉、綠膿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明顯抑制作用。同時,有人對蒼耳的化感活性也做了研究,如李美等[13]報道蒼耳丙酮提取物對作物幼根及幼莖的生長有較強的抑制作用,其10g/L的丙酮提取物對黃瓜(Cucumissativus)幼根的抑制率高達82.6%,在質量濃度為5g/L 時對油菜(Brassicacampestris)和高粱(Sorghum vulgare)幼根的生長抑制率分別為90.7%和92.1%;高興祥等[14]報道蒼耳水浸提液對油菜種子的萌發(fā)和生長最為敏感,有較強的抑制作用,其次為蘿卜(Raphanussativus)。
關于其殺蟲活性,張興等[15]在對西北地區(qū)殺蟲植物資源進行初步調查中首次發(fā)現(xiàn)了蒼耳具有殺蟲活性;周瓊等[16-17]報道了蒼耳分離物對小菜蛾有拒食和忌避活性(或產卵忌避性);王國夫等[18]報道蒼耳乙醇提取物對菜粉蝶的拒食率為96.24%,丙酮提取物觸殺效果最好(48h校正死亡率為81.48%);何道航[19]對蒼耳的殺蟲活性物質進行了分離鑒定,發(fā)現(xiàn)其主要為蒼耳素、β-谷甾醇和蒼術甙,莖葉和種子是其主要的活性部位。而在殺蟲機理方面,僅見何道航[19]和熊正燕等[20]報道:何道航[19]報道蒼耳對菜粉蝶的作用機理主要是降低幼蟲的血淋巴總糖和蛋白質含量,并對中腸酯酶活力有較明顯抑制作用;熊正燕等[20]報道了蒼耳氯仿萃取物對粘蟲的拒食作用及消化酶活性的影響,結果表明處理粘蟲12h中腸蛋白酶、淀粉酶和羧酸酯酶活性均被明顯抑制。以上研究結果表明,以蒼耳為植物源農藥原料,對不同危害方式害蟲的殺蟲作用方式及對其解毒酶影響的研究還未見報道。因此,本文針對此問題進行研究,以期進一步明確蒼耳提取物的殺蟲作用方式及作用機理,為蒼耳植物源農藥的開發(fā)利用提供理論依據(jù)。
蒼耳2009年8月下旬采自甘肅蘭州。蒼耳莖葉洗凈涼干,粉碎過40目篩(孔徑0.37mm)后密封,置4℃冰箱中保存?zhèn)溆谩?/p>
蘿卜蚜(Lipaphiserysimi):蟲源采自蘭州劉家堡鄉(xiāng)菜豆(Phaseolusvulgaris)地,在實驗室盆栽菜豆苗上繼代飼養(yǎng),選個體大小一致,健康活潑的無翅成蚜作為供試蚜蟲。
粘蟲(Mythimnaseparata):甘肅農業(yè)大學養(yǎng)蟲室內飼養(yǎng),選取同代健康活潑的3~4齡幼蟲供試粘蟲。養(yǎng)蟲室飼養(yǎng)條件:溫度(25±5)℃;相對濕度(50±5)%;光照周期12h∶12h(L∶D)。
1.2.1 蒼耳提取物提取方法 取粉碎植物樣品20g裝入濾紙筒中,以索氏抽提法[7]分別用乙醇、氯仿、丙酮提取72h,提取液用旋轉蒸發(fā)儀濃縮至少量轉入刻度試管中,分別用其提取溶劑定容至20mL,濃度相當于每毫升溶液含1g干樣品(1g/mL),并將其用相應溶劑稀釋為1,0.7,0.4,0.1和0.05g/mL 5個濃度梯度。
1.2.2 觸殺作用 蘿卜蚜:采用浸蟲法[21],剪取有蘿卜蚜的新鮮菜豆葉,在蒼耳不同濃度提取物中浸3s,放入9 cm培養(yǎng)皿。每處理150頭蘿卜蚜,設溶劑和清水對照。24h后觀察其死亡情況,計算死亡率、校正死亡率,求出毒力回歸式和致死中濃度LC50(LC50值表示殺死有害生物50%個體所需要的藥劑濃度)。本研究中所有死亡率、校正死亡率計算公式如下:
粘蟲:采用微量點滴法[21],選擇3齡幼蟲(平均體重5.6059mg/頭)用微型進樣器在中胸背板定量點滴(0.1 mL/頭)不同濃度提取物。待溶劑揮發(fā),每培養(yǎng)皿放入2頭粘蟲,每處理30頭,再放入新鮮玉米(Zeamays)葉段,48h后記錄死亡情況。計算死亡率、校正死亡率,求出毒力回歸式和致死中濃度LC50。
1.2.3 內吸作用 將新鮮菜豆葉片葉柄插于不同濃度提取物中,72h后取出,放入保濕培養(yǎng)皿中,接入無翅成蚜50頭。重復3次,48h后觀察其死亡率。計算死亡率、校正死亡率,求出毒力回歸式和致死中濃度LC50。
1.2.4 忌避作用 采用選擇性忌避方法[21]。將新鮮菜豆以葉中脈為界,一側正反涂布蒼耳提取物(濃度為0.05 g/mL),另一側涂布溶劑作為對照,每側各接無翅成蚜25頭。重復3次,于4,24,48h后記錄葉片上的蘿卜蚜數(shù)(葉中脈的蘿卜蚜不計算在內),計算忌避率。
1.2.5 拒食作用[21-22]新鮮玉米葉在不同濃度提取物中浸漬3s,打成直徑為1cm的葉碟,放入培養(yǎng)皿,接入經4h饑餓的4齡幼蟲2頭,每處理30頭,設溶劑對照和清水空白對照。藥后72h,用坐標紙法測量取食面積,計算拒食率和校正拒食率。求出毒力回歸式和拒食中濃度AFC50。
1.2.6 胃毒作用 方法同1.2.5,記錄藥后72h死亡情況,計算死亡率、校正死亡率,求出毒力回歸式和LC50。
1.2.7 生長調節(jié)作用 采用稱體重法[21-22]:具體方法與拒食法基本相同,用0.05g/mL蒼耳氯仿提取物浸漬玉米葉片3s,打成直徑1cm葉碟,放入保濕培養(yǎng)皿,接入3齡幼蟲2頭,每處理30頭,于24,48和72h后分別稱體重,計算體重增長率。
1.2.8 乙酰膽堿酯酶(AchE)活力測定 酶液的制備:以觸殺作用測定方法處理試蟲,處理濃度分別為其上述試驗所獲得的觸殺LC50,設溶劑處理為對照。在0,0.5,2,4,12,24h各取出處理組和對照組20頭蘿卜蚜、在0,0.5,4,12,24,48h各取出處理組和對照組10頭4齡粘蟲的頭部,分別加入0.1mol/L,pH 7.2磷酸緩沖液4 mL,用玻璃勻漿器于冰浴中研磨,勻漿液在0~4℃條件下,3000r/min離心10min,取其上清液作酶源。
酶活力測定:參照 Manulis等[23]的方法,0.4mL反應體系中含50μL 0.1mol/L的碘化硫代乙酰膽堿,0.1 mL酶液及0.1mol/L、pH為8.0的磷酸緩沖液,在25℃水浴箱反應15min,加入3.6mL對硝基苯甲酸(DTNB)-乙醇-磷酸緩沖液,于412nm處比色,測定OD412值。重復3次,根據(jù)酶液經蛋白質含量測定得出的每毫升酶液相當?shù)牡鞍踪|含量,計算乙酰膽堿酯酶比活力,單位以μmol/(min·mL)表示。
1.2.9 谷胱甘肽-S-轉移酶(GSTs)活力 酶液制備:蘿卜蚜用內吸法,粘蟲用胃毒法(處理濃度分別為其內吸LC50及胃毒LC50,設溶劑處理為對照),分別在0,4,8,12,24,48h各取對照組和處理組蘿卜蚜50頭和粘蟲10頭,加0.25mL生理鹽水冰浴中勻漿后,10000r/min,4℃下離心15min,取上清液備用。
酶活力測定:參照Hansen和Hodgson[24]的方法,反應體系中谷胱甘肽(GSH)和CDNB均為1mmol/L,酶液1mL,0.1mol/L、pH 6.5磷酸緩沖液,反應總體積為3mL,25℃水浴箱中反應5min,于340nm 處比色,測定OD340值,重復3次,根據(jù)酶源蛋白質測定結果,將OD值換算成比活力ΔOD,單位以ΔOD/(mg蛋白·mL)表示。
1.2.10 多功能氧化酶(MFO)活力 酶液制備:試蟲處理方法同內吸處理(蘿卜蚜)和胃毒處理(粘蟲)(處理濃度分別為其內吸LC50及胃毒LC50,設溶劑處理為對照),分別在0,2,4,8,12,24h各取對照組和處理組蘿卜蚜50頭,在0,4,8,12,24,48h各取對照組和處理組10頭粘蟲中腸,在1.5mL 磷酸緩沖液(0.2mol/L pH 7.8)中充分勻漿后,10000r/min,4℃下離心15min,取上清液備用。
酶活力測定:參照 Clark等[25]的方法,反應體系中1mmol/L NADPH 溶液、0.1mmol/L對硝基苯甲醚:均用緩沖溶液配制,磷酸緩沖液為pH 6.5、0.1mol/L,30℃水浴箱中反應30min,加1mmol/L HCl 1mL,終止反應;再往試管中加5mL氯仿萃取,移取氯仿層3mL到另一試管內,加0.5mol/L NaOH 3mL萃??;取NaOH溶液層2mL于400nm處比色,測定OD400值,重復3次,根據(jù)對硝基苯酚標準曲線求得酶促反應生成的硝基苯酚量,酶活力單位以μmol/(min·mL)表示。
采用Excel軟件進行統(tǒng)計,用SPSS 17.0軟件進行毒力回歸分析及Duncan法顯著性分析。
2.1.1 觸殺作用 蒼耳3種提取物對蘿卜蚜和粘蟲的觸殺作用測定結果(表1)顯示,蒼耳3種溶劑提取物對蘿卜蚜和粘蟲有一定的觸殺作用,且隨提取物濃度的增高觸殺作用增強,同時顯示,對蘿卜蚜和粘蟲觸殺作用最高的為氯仿提取物,校正死亡率最高分別為67.24%和47.90%,LC50分別為0.7420和1.3070g/mL,其次為丙酮提取物,再次是乙醇提取物;另外,由表中可以看出,蒼耳提取物對蘿卜蚜的觸殺作用整體較對粘蟲的高。
2.1.2 內吸作用 蒼耳3種溶劑提取物對蘿卜蚜的內吸作用測定結果(表2)表明,蒼耳各提取物對蘿卜蚜的內吸作用均較弱,乙醇、氯仿和丙酮提取物對蘿卜蚜的內吸校正死亡率最高分別為12.35%,12.13%和10.46%,LC50分別達到36.8347,42.7764和55.9830g/mL。
表1 蒼耳提取物對蘿卜蚜和粘蟲的觸殺作用測定Table 1 Test of contact toxicity of the extraction of X.sibiricumon L.erysimi and M.separata
表2 蒼耳提取物對蘿卜蚜的內吸作用測定Table 2 Test of systemic action of the extraction of X.sibiricumagainst L.erysimi
2.1.3 忌避作用 蒼耳3種溶劑提取物對蘿卜蚜的忌避作用測定結果(表3)表明,3種提取物對蘿卜蚜均具有較高忌避活性,處理4h,其忌避率均大于87%,且蒼耳氯仿提取物的忌避活性最強,忌避率為94.25%;隨時間推移,3種提取物忌避率下降,48h丙酮提取物忌避率最低,為62.48%,與氯仿和乙醇提取的忌避率差異極顯著,而后兩者差異不顯著,忌避率均高于80%。
表3 蒼耳提取物對蘿卜蚜的忌避作用測定Table 3 Test of repellency action of the extraction of X.sibiricumagainst L.erysimi %
2.1.4 拒食作用 蒼耳3種溶劑提取物對粘蟲的拒食作用測定結果(表4)表明,拒食活性與提取物濃度呈正比,且蒼耳氯仿和丙酮提取物對粘蟲均具有較強拒食活性,在濃度為1g/mL時,校正拒食率為98.27%和95.67%,AFC50分別為0.1985和0.2414g/mL;蒼耳乙醇提取物對粘蟲拒食活性較弱,其 AFC50為1.8277 g/mL。
2.1.5 胃毒作用 蒼耳提取物對粘蟲幼蟲的胃毒作用測定結果表明(表5),蒼耳氯仿、乙醇和丙酮3種提取物對粘蟲均有一定胃毒作用,在1g/mL時校正死亡率分別為57.14%,54.08%和56.00%,LC50分別為0.8997,1.1351和0.8521g/mL。
2.1.6 生長調節(jié)作用 蒼耳提取物對粘蟲的生長調節(jié)作用見表6。結果表明,用濃度為0.05g/mL的蒼耳氯仿、乙醇和丙酮提取物處理后,處理粘蟲的體重增長率由0~48h間的緩慢增長趨勢變?yōu)橹饾u下降,72h時后體重增長率分別為-5.85%,35.91%和16.61%,以蒼耳氯仿提取物的抑制作用最強,對照粘蟲幼蟲體重增長率高達588.93%,差異達極顯著水平。
表4 蒼耳提取物對粘蟲的拒食作用測定Table 4 Test of antifeeding action of the extraction of X.sibiricumagainst M.separata
表5 蒼耳提取物對粘蟲的胃毒作用測定Table 5 Test of stomach toxicity of the extractions of X.sibiricumagainst M.separata
表6 蒼耳提取物對粘蟲生長調節(jié)作用測定Table 6 Test of growth inhibition action of the extraction of X.sibiricumagainst M.separata
2.2.1 蘿卜蚜中毒癥狀 用浸蟲法處理蘿卜蚜時,可以觀察到,蘿卜蚜在接觸蒼耳提取物0~0.5h時蟲體腹部向上翹起,后足伸展,表現(xiàn)麻痹狀態(tài),2h后逐漸恢復,拔出口針,四處爬行,大部分爬到培養(yǎng)皿邊,少部分停留在葉柄部分,在葉面上幾乎沒有蘿卜蚜;對照處理接上蘿卜蚜之后,試蟲很少爬動,大部分停留在葉面上,24h后,蟲體死亡,體色變褐。
2.2.2 粘蟲中毒癥狀 粘蟲觸殺試驗中,處理幾秒后,多數(shù)試蟲四處爬行并翻滾、不停搖動頭部,一些試蟲頭部和腹末向上盡力抬起,0.5h后,個別粘蟲身體蜷縮,用硬物觸動,沒有反應,4h后恢復行動,但行動遲緩,爬到葉片上進行取食,但取食量明顯少于對照。12h后,未恢復行動粘蟲體色變黑,蟲體萎縮僵硬死亡。
拒食試驗中,試蟲只用口器輕碰葉片,但不取食,在葉片周圍及培養(yǎng)皿邊緣爬行或靜止不動,不接近葉片;經過一段時間饑餓,健壯粘蟲取食衰弱粘蟲,只有部分少量取食葉片,取食后48h體色變深,萎縮、僵硬,最后死亡,個別行動遲緩,48h后并不死亡,隨后其取食和行動逐漸恢復,72h后,生長發(fā)育較對照粘蟲緩慢,蟲體萎縮,平均體重顯著小于對照,化蛹期比對照推遲2~3d。
胃毒試驗中,粘蟲對夾毒葉片表現(xiàn)極強不選擇性,所有粘蟲均取食未涂藥液一面葉碟,而將有藥液一面葉碟較完整的保留下來,當饑餓一段時間后,有少量取食。取食后癥狀與拒食試驗取食后癥狀相同。
2.3.1 乙酰膽堿酯酶(AchE) 蒼耳氯仿提取物對蘿卜蚜乙酰膽堿酯酶(AchE)活力的影響結果(圖1)表明,蒼耳氯仿提取物對蘿卜蚜AchE產生抑制作用。處理0~0.5h,AchE活力迅速下降,0.5h抑制率為27.78%,隨后AchE活力有所升高,但其活力均比對照低,處于抑制狀態(tài),12h后,AchE活力又迅速下降,處理蘿卜蚜AchE比活力為1.53μmol/(min·mL),與對照相比處理AchE活力的抑制率達到最高,為37.55%。
蒼耳氯仿提取物對粘蟲AchE活力測定結果(圖2)表明,蒼耳氯仿提取物對粘蟲AchE活力同樣有抑制作用,在4h時,處理粘蟲AchE比活力為3.42μmol/(min·mL),抑制率達最高,為25.65%。隨后處理粘蟲AchE活力逐漸升高,12h時,酶被激活,激活率為9.42%;之后處理粘蟲體內AchE活力又下降,到48h一直處于被抑制狀態(tài)。
圖1 蒼耳氯仿提取物對蘿卜蚜的AchE活力的影響Fig.1 AchE activity of the chloroform extraction of
圖2 蒼耳氯仿提取物對粘蟲的AchE活力的影響Fig.2 AchE activity of the chloroform extraction of
2.3.2 谷胱甘肽-S-轉移酶(GSTs) 由圖3可以看出,蒼耳氯仿提取物對蘿卜蚜體內谷胱甘肽-S-轉移酶(GSTs)活力有激活作用,24h時,處理酶活力與對照酶活力分別為0.056和0.041ΔOD/(mg蛋白·mL),激活率最高為26.79%,48h后,又被抑制。
蒼耳氯仿提取物對粘蟲谷胱甘肽-S-轉移酶(GSTs)活力有先抑制后激活的影響,如圖4所示,0~8h,處理粘蟲GSTs比活力較對照低,其酶被抑制,抑制率最高為18.11%;8~12h后處理粘蟲酶比活力高于對照,24h時,對照和處理酶比活力分別為0.320和0.420ΔOD/(mg蛋白·mL),其激活率為23.81%;24h后酶活力有所降低,逐漸與對照相當。
2.3.3 多功能氧化酶(MFO) 蒼耳氯仿提取物對蘿卜蚜多功能氧化酶(MFO)活力影響不明顯。如圖5所示,在0~2h內,蒼耳氯仿提取物對蘿卜蚜的 MFO活力的影響呈上升趨勢,處理2hMFO被激活,激活率為13.44%;在2~8h間,酶活力呈下降趨勢,8h時處理酶活力被抑制,抑制率為11.89%,8~12h時處理組MFO呈上升趨勢,之后又下降,但處理組與對照組比活力差別不大。
蒼耳氯仿提取物對粘蟲MFO活力的影響見圖6。結果表明,在取食帶毒葉片0~4h內,處理粘蟲體內MFO活力被微弱抑制;在8~48h,表現(xiàn)較弱激活作用,48h時,激活作用最高,對照酶比活力為3.85μmol/(min·mL),處理粘蟲的為4.94μmol/(min·mL),激活率達22.06%。
圖3 蒼耳氯仿提取物對蘿卜蚜的GSTs活力的影響Fig.3 GSTs activity of the chloroform extraction of
圖4 蒼耳氯仿提取物對粘蟲的GSTs活力的影響Fig.4 GSTs activity of the chloroform extraction of
圖5 蒼耳氯仿提取物對蘿卜蚜的MFO活力的影響Fig.5 MFO activity of the chloroform extraction of
圖6 蒼耳氯仿提取物對粘蟲的MFO活力的影響Fig.6 MFO activity of the chloroform extraction of
乙酰膽堿酯酶(AchE)是大多數(shù)神經毒劑農藥的作用靶標。主要作用是催化昆蟲中樞神經系統(tǒng)傳導物乙酰膽堿(Ach)的水解,其活性受到抑制,勢必會引起昆蟲神經傳導的異常反應,直至最終阻斷突觸傳遞,使昆蟲死亡[26-27]。本研究中,觸殺法處理蘿卜蚜和粘蟲后,其AchE立即受到抑制,蘿卜蚜表現(xiàn)痙攣,而粘蟲表現(xiàn)焦躁不安的過度興奮狀態(tài),之后逐漸恢復,說明蒼耳氯仿提取物是試蟲神經靶標AchE的抑制劑,但是,AchE活力會恢復,這一點與一般的神經毒劑不同,可能原因有:活性物質與AchE的結合是可逆的;另外可能與GSTs及MFO的解毒代謝有關。
谷胱甘肽-S-轉移酶(GSTs)和多功能氧化酶(MFO)都是昆蟲體內重要的解毒酶系。GSTs能使有害的親電物質與內源的還原型谷胱甘肽(GSH)結合,參與轉運體內重要的脂類化合物[28];當蒼耳氯仿提取物處理蘿卜蚜24h之前,其GSTs被激活,說明蒼耳氯仿提取物具有殺蟲活性物質,或對蘿卜蚜能夠產生有害的親電物質,但隨著時間延長,酶又被抑制,表明其解毒能力下降,而此時蘿卜蚜AchE和MFO同處在抑制狀態(tài),從而引起蟲體死亡。而MFO系是一類由細胞色素P 450、細胞色素b 5、NADPH-細胞色素b 5還原酶、NADPH-細胞色素c還原酶及磷脂等組成的氧化酶系,能夠催化各種結構不同的內源或外源化合物氧化,如脂肪酸、甾體激素、藥物、殺蟲劑及各種環(huán)境有害化合物等,與害蟲抗藥性發(fā)展密切相關的重要酶系[29],本研究中蒼耳氯仿提取物對蘿卜蚜和粘蟲的MFO活力影響不明顯,說明蒼耳殺蟲作用與該酶系關系不大,反之亦說明蘿卜蚜和粘蟲對蒼耳氯仿提取物不易產生抗性。
粘蟲對蒼耳氯仿提取物表現(xiàn)極高的拒食活性,其取食量非常小,從而導致進入蟲體的藥液量少,但當粘蟲取食一定量的毒葉后,粘蟲表現(xiàn)活動遲緩,生長發(fā)育被抑制。這很有可能是因為拒食活性高,取食少造成其營養(yǎng)缺乏,從而被餓死;另一個原因可能是:當粘蟲取食少量毒葉后,其體內重要的解毒酶——GSTs和MFO活力均被微弱抑制,粘蟲表現(xiàn)中毒癥狀為行動遲緩,而之后,酶又被激活,使得其解毒作用增強,代謝加速,使昆蟲產生暫時的耐藥性,以幫助其渡過“危險期”,從而使得不表現(xiàn)高的胃毒活性。但粘蟲為了維持這種高水平的解毒過程,消耗了體內大量的能量導致體能衰竭,直至最終死亡;而其他存活的個體,也因為耗能太多,造成體質衰弱,生活力差,因此又表現(xiàn)很高生長發(fā)育抑制作用。
本文針對試蟲中毒癥狀,研究了試蟲3種酶的活性,基本明確了其殺蟲機理是對其AchE活性的抑制作用。同時,也得出,蒼耳氯仿提取物對試蟲內吸及胃毒活性低的原因可能與GSTs的激活有關。但是試蟲對蒼耳提取物的拒食及忌避機理是什么,蒼耳中究竟含有哪些影響試蟲取食的成分等問題,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1]韓婷,秦路平,鄭漢臣,等.蒼耳及其同屬藥用植物研究進展[J].解放軍藥學學報,2003,19(2):122-125.
[2]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志[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5:324.
[3]Roussakis C,Chinou I,Vayas C,etal.Cytotoxic activity ofXanthatinand the crude extracts ofXanthiumstrumarium[J].Planta Medica,1994,60(5):473-474.
[4]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第7冊)[M].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7084.
[5]楊順義.蒼耳、狼毒等植物提取物抑菌活性的初步研究[D].蘭州:甘肅農業(yè)大學,2003.
[6]郭東艷.蒼耳提取物中抑菌成分的初步分離與鑒定[D].蘭州:甘肅農業(yè)大學,2004.
[7]何靜,沈慧敏,張新虎.七種植物粗提物對常見植物病菌的抑菌作用研究[J].甘肅農業(yè)大學學報,2004,39(4):447-450.
[8]劉林,孟昭禮.蒼耳抑菌活性的初步研究[J].萊陽農學院學報,2003,20(4):261-263.
[9]李玉平,慕小倩,馮俊濤,等.幾種菊科植物殺菌活性的初步研究[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30(1):68-71.
[10]張君霞.十五種植物提取物抑菌活性的初步研究[J].甘肅農業(yè)大學學報,2003,12(2):122-124.
[11]馮俊濤,祝木金,于平儒,等.西北地區(qū)植物源殺菌劑初步篩選[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30(6):129-133.
[12]Amerjothy S,Ezhilarasi R,Shanmugakumar S D,etal.Short communication antimicrobial assay of the leaf extracts ofXanthiumindicumKoen[J].Pharmacognosy Magazine,2010,6(23):158-161.
[13]李美,高興祥,高宗軍,等.蒼耳4種溶劑提取物除草活性的研究[J].植物資源與環(huán)境學報,2007,16(1):45-48.
[14]高興祥,李美,高宗軍,等.蒼耳對不同植物幼苗的化感作用初探[J].草業(yè)學報,2009,18(2):95-101.
[15]張興,楊崇珍,王興林,等.西北地區(qū)殺蟲植物資源初步調查[J].甘肅農業(yè)大學學報,1993,2(11):93-98.
[16]周瓊,魏美才,劉炳榮,等.蒼耳不同分離物對害蟲的拒食和忌避活性[J].植物保護,2007,(6):81-84.
[17]周瓊,劉炳榮,舒迎花,等.蒼耳等藥用植物提取物對小菜蛾的拒食作用和產卵忌避效果[J].中國蔬菜,2006,(2):17-20.
[18]王國夫,鐘俊燕,胡春霞.蒼耳有效成分的提取及其殺蟲活性的研究[J].北方園藝,2010,(3):155-157.
[19]何道航.蒼耳的殺蟲活性及其有效成分研究[D].廣州:華南農業(yè)大學,2002.
[20]熊正燕,周瓊,蘇旭.蒼耳氯仿萃取物對粘蟲的拒食作用及酶活性的影響[J].湖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2010,33(1):120-223.
[21]慕立義.植物化學保護研究方法[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1994:234-235.
[22]張宗炳.殺蟲藥劑的毒力測定[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8:59-82.
[23]Manulis S,Ishaaya I,Perry A S.Acetylcholinesterase ofAphiscitricolaproperties and significance in determining toxicity of systemic carbamate compounds[J].Pesticid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1981,13:267-274.
[24]Hansen L G,Hodgson E.Bioche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insect microsames,N-and O-demethylation[J].Biochempharmacal,1971,20(7):1569-1573.
[25]Clark A G,Dick G L,Sminth J H.Kinetic studies on a glutathione stranferase from the larvae ofCostelytrazealandica[J].Biochemical Journal,1984,217(1):51-58.
[26]趙善歡.昆蟲毒理學原理[M].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1993.
[27]張靜,馮崗,馬志卿,等.細辛醚對粘蟲幼蟲的毒力及幾種重要酶系的影響[J].昆蟲學報,2007,50(6):574-577.
[28]呂敏,劉惠霞,吳文君.谷胱甘肽-S-轉移酶與昆蟲抗藥性的關系[J].昆蟲知識,2003,40(3):204-207.
[29]高新菊,沈慧敏.二斑葉螨對甲氰菊酯的抗性選育及解毒酶活力變化[J].昆蟲學報,2011,(1):6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