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秀春
(山東大學〈威海〉翻譯學院,山東 威海 264209)
與偏重語言準確性和綜合技能的精讀不同,泛讀主要培養(yǎng)學生形成一定的閱讀習慣和運用靈活的閱讀技巧,克服詞匯障礙,思考、重組和篩選有效信息,從而真正理解所讀內容,為語言內化和提高專業(yè)素養(yǎng)做準備。在泛讀考試中或各種英語考試的閱讀部分,很多學生會遇到這樣的尷尬:自己認為完全理解了所讀內容,但成績不理想或經過老師的講解之后,發(fā)現自己在理解上差之千里。成績不理想或理解偏差的原因很多,如過多注重語言形式,而不善于抓關鍵詞,或只注重細節(jié),而抓不住要點或注重逐句閱讀,而忽視篇章聯系等,但最主要的是與忽視或不善于進行評論性閱讀有關。
評論性閱讀是在略讀、尋讀、研讀之外的一種閱讀方式,其主要目的是對所讀文章進行推理、評論,既能理解作者文字內容的意指,又能根據文章細節(jié)或結構,從字里行間推測出詞義、作者態(tài)度、目的等。那么,怎樣才能提高學生的評論性閱讀能力呢?對于學習者而言,隨著閱讀材料難度的增加,單純依靠語言知識來進行閱讀,并不能夠深入地做出推斷或真正地理解作者寫作意圖;對于教師而言,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重詞匯、語法等表層結構,有利于文章的局部理解,但缺乏對篇章的整體理解,影響學生的有效閱讀。本文擬以評論性閱讀的要素為基礎,從篇章的宏觀分析和微觀分析入手,研究兩者在泛讀教學中的相互作用,從而提高學生分析、歸納、綜合的推斷能力。
簡單地說,閱讀題包括事實性理解題和推斷性理解題。前者依靠尋讀可以從原文中查找、定位信息;后者需要對原文內容進行分析、推斷,是評論性閱讀在實際中的一種考查方式,評論、推斷的過程實質上是所讀內容與讀者、語篇內信息與語篇外知識相互作用的過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語篇內容與學生的背景知識、靈活運用語篇能力是評論性閱讀過程中的兩大關鍵要素。
語篇通常具有兩層意義:一層是由構成句子的詞匯意義而產生的表層意義,另一層則是由特定語境所決定的深層話語含義,也就是語用含義。[1]要正確理解、分析文章的表層意義和語用含義,學生就要具備一定的語言能力,同時要有較高的認知能力和語篇分析能力,研究作者的思路,推斷文章的深層含義。如《輕輕松松學英語》上一篇文章題目是 “After the Rice is Thrown” (《米撒過之后》)[2],但看完全文,與大米似乎無關,通篇都是說婚后,小兩口可能會遇到不同類型的婆婆或丈母娘。那么,怎么理解這個題目?這就需要學生有一定的西方文化背景知識。在歐美國家,傳統(tǒng)的婚宴之后,親朋好友會在新人身上撒大米(rice),寓意生活富足(rich),題目的意思是結婚之后。因而,如果學生沒有相應的文化背景知識,就無法領會文章題目的語用含義。
評論性閱讀過程是通過已知分析、推斷出未知或隱含含義的思維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講解分析過程,引導學生練習語篇內推斷和語篇外推斷。對于語篇內推斷,教師應提醒學生查找相關聯的語境,把握文章脈絡,對自己的分析、預測不斷進行確認和修正,從而明確作者的交際意圖,而不應該總是偏重講解詞匯、語法,忽視語篇分析能力的培養(yǎng),應將詞匯與語法教學融匯到語篇分析當中;對于語篇外推斷,教師應通過設置問題,補充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來調動和擴展學生已有知識,提高評論、推斷的能力。當然,這種語篇外文化語境的缺失,不能單純地靠教師進行課堂講解進行擴充,更多地需要學生不斷閱讀,增加語言輸入,提高知識儲備。
語篇分析教學首先從理解整篇文章內容入手,對所讀文章獲得一個總體印象,借助一些篇章模式,發(fā)現作者謀篇布局的結構與意圖,在宏觀上對文章進行理解,然后運用所學語言知識瀏覽和捕捉重要語言線索。[3]
盡管不同題材的語篇具有不同的結構,但也存在共性,如大多數文章結構為introduction,development,conclusion;段落的模式為topic sentence,developing sentences,transitional sentences,concluding sentence。[3]基于這些共性,教師要引導學生注意段落的發(fā)展,把握文章的布局,從而做出相應的評論、推斷。在閱讀時,學生可通過詞匯銜接推導出句子之間、段落之間的邏輯關系;但有時,很多文章并不會明確給出主題句或銜接性詞句,在這種情況下,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學會總結關鍵詞來進行推斷,如以下一篇節(jié)選的文章:
在這篇文章中,每一段都沒有明確的主題句,需要讀者通過關鍵詞來總結,如第一段,強調的是俄國早期淘金失敗,第二段通過Peter的例子,引出俄國在淘金路上的準備,第三段進而引出在實踐方面淘金的進步。基于關鍵詞,我們可以推斷出,文章接下來可能會探討俄國在淘金開采方面的發(fā)展,答案選C。
在進行文章的宏觀性結構分析時,包括主題思想的總結時,教師應對語篇進行透徹分析,了解作者怎樣通過語篇來傳達信息,從而選擇和結合有效的教學手段和任務,幫助學生培養(yǎng)評論、分析的推斷能力,明確作者的交際意圖。
在宏觀分析的基礎上,微觀分析應以語篇的局部為重點,辨別詞義、明了語法結構、掌握句子之間或段落之間的銜接關系,教學時應不失時機地從這些方面對作者的事實性闡述和觀點態(tài)度加以分析總結,從微觀上對篇章進行深入理解。
閱讀中很多事實性理解題都與語篇銜接有關。Halliday和Hasan認為銜接是語義上的聯系,假如語篇之中的某一部分對另一部分的理解起關鍵作用,那這兩部分就產生銜接關系,銜接是語篇特征的重要內容,它體現在語篇的表層結構上。[4]詞匯和語法是體現銜接的兩大手段,如一些轉折性的詞語等;但另一方面,有些文章中并沒有出現一些明顯的銜接性詞匯或語法結構,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應幫助學生根據上下文識別語境銜接手段。如以下文為例:
如果不注意語境銜接,許多學生會選A或B。在原文中,作者提出的第二點需要注意的事項是在20世紀70年代后期,高中男生吸煙人數超過了女生。這是過去的事實,原文中用的是exceeded,過去時態(tài)。最重要的是接下來的一句話:The statistic is reversing用的是現在進行時態(tài)。Reverse是反過來的意思,所以是說,現在女生吸煙人數更多,答案是C。盡管沒有but,however之類的詞匯銜接,這前后兩句實際上構成了語境銜接。很多同學在沒有明確詞匯銜接的情況下,總是沒有在頭腦中自動形成語境銜接,進行邏輯思考。
對于事實性的評論性閱讀題,學生在閱讀時,應通過外在和內在的語篇銜接線索推斷出文字之間,段落之間的邏輯關系。這些線索包括時態(tài)線索、詞匯線索、反向思維以及選項中對原句的重新表述等。同時,應注意區(qū)分事實性選項和事實性評論題,如上文中A就是原文中的事實,不需要推導。
語篇除了其特定的內容,常常表明了一定的思想意義。辨析作者在篇章中的態(tài)度或目的,往往是理解一篇文章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然而,作者的態(tài)度或目的并不一定明確地被闡述出來,更多地需要利用字里行間的提示,推斷出來。如:
在這兩個句子中,只有一個單詞不一樣,即stingy和thrifty。這兩者都有不舍得花錢的含義,但兩者感情色彩不同,第一個詞stingy是貶義詞,小氣的;第二個詞thrifty是褒義詞,節(jié)儉的。通過詞的感情色彩,我們就可以推斷出第一句話中作者的態(tài)度是肯定的,而第二句話態(tài)度則是否定的。
因而,通過語篇中的措辭,細節(jié)的篩選,我們都可以準確地獲取關于作者態(tài)度或目的的最大信息量,但對作者言外之意的推斷,要根據原文陳述的一系列細節(jié)、實例等事實論據進行推理(即使有時候作者的觀點是錯誤的或有偏見性的),而不是我們根據自己的認識、態(tài)度、觀點或喜好去理解文章的內涵。
語篇的宏觀和微觀分析對泛讀教學中的評論性閱讀起著實際指導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引導學生把握和運用詞匯、語法等語言手段,注意語境銜接,分析詞語之間、句子之間、段落之間的聯系,推導出隱藏在語篇之后的非語言信息。
[1]朱艷紅.關聯理論在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J].遼寧高職學報,2011(8):32-33+38.
[2]莎隆,于景東.輕輕松松學英語[M].世界知識出版社,1999.
[3]潘敏.語篇分析技能在英語閱讀教學中的運用[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社版,2008(3):85-87.
[4]黃單恒.淺析語篇銜接與泛讀課教學探討[J].武漢科技學院學報,2007(12):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