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孔子在兩千多年前提出和踐行的“因材施教”思想在今天看來仍有其深遠意義。重新認識孔子因材施教的理論基礎(chǔ),詮釋其深刻內(nèi)涵,有助于我們更加科學、深入地認識教育均衡發(fā)展,有助于我們通過因材施教讓每一個學生接受適合的教育,獲得最大限度的發(fā)展,回歸教育的本真。
關(guān)鍵詞:因材施教;人盡其才;公平;
中圖分類號:G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520(2014)-03-000157-01
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學特色的一個體現(xiàn)?!墩撜Z·述而》記載:“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北姷茏佑械拈L于“德行”,有的長于“言語”,有的長于“政事”,有的長于“文學”,這就是所謂的孔門四科。因此,北宋理學家程頤說:“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敝祆鋵Υ说淖⑨屖牵骸笆ベt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無棄人也”。于是有了“因材施教”的說法。因材施教就是根據(jù)每個人特點,從實際出發(fā),有的放矢,采取不同的途徑、措施和方法教育教學。
一、孔子因材施教的理論基礎(chǔ)——人性
孔子生于春秋亂世,當時諸侯征伐,社會動蕩,族群殘殺,道德淪喪;不同國家族群或個人之間為利益互相爭奪廝殺,相互之間矛盾復雜尖銳。孔子居亂思變,牢牢把握“人”這個主體,以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為出發(fā)點,著眼于富有思想和情感的人性,構(gòu)建起了儒家“仁”學思想體系和因材施教的理論基礎(chǔ)。
二、孔子因材施教的前提——有教無類
春秋以前學在官府,教育資源都集中在官府之中,普通平民是沒有資格入學接受教育的??鬃觿?chuàng)辦私學后,開始實行“有教無類” 的教學方針??鬃有迹骸白孕惺懸陨希嵛磭L無誨焉?!保ā墩撜Z·述而》)只要有求學的志向并行拜師手續(xù)的,他都愿意教誨。據(jù)《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和其他有關(guān)史料記載,孔門弟子之中,有貴族家庭出身的孟懿子、南宮敬叔、司馬牛等人,也有貧賤家庭出身的原憲、顏路、顏淵、曾皙、曾參、閔子騫、子張、仲弓等人,有商人出身的子貢,甚至還有“大盜” 出身的顏涿聚;除魯國本地的以外,還有從衛(wèi)、齊、晉、陳、宋、 吳、楚、秦等國遠道而來的學生;更有曾皙、曾參父子兩個。
這就是說,在孔子看來,教育對象是沒有差別的。只要愿意接受教育,履行入學手續(xù),都可以成為他的門生,沒有身份、年齡和地域等的限制人人平等。這一理念在科技發(fā)達倡導“終生教育”的知識經(jīng)濟,信息化時代的今天,仍有很大的現(xiàn)實意義,也是教育發(fā)展倡導“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的本真所在。
三、因材施教應(yīng)然之意——教育過程公平
所謂教育過程公平,就是通過研究學生的身心特點、認知規(guī)律和情感變化等方面的共性特點與個性差異,創(chuàng)設(shè)特色鮮明的優(yōu)質(zhì)教育資源,幫助具有不同潛能、不同個性特點的學生接受適合自身發(fā)展的教育,并使其充分發(fā)揮所長、克服所短、取得長足進步,達到孔子樂學樂教的境界,也就是我們一貫倡導的“因材施教”??鬃印耙虿氖┙獭钡慕逃墙⒃趯W生充分了解的基礎(chǔ)上。據(jù)史料載, 孔子在教學過程中十分注意觀察、了解弟子, 他對弟子差異的認識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其一, 弟子的智力有一定差異。有“上智”之人、“中人”與“ 下愚”之人 (《雍也》) 。其二,弟子的特長有一定差異。有的長于言語, 有的長于德行, 有的長于政事, 有的長于文學。其三,弟子的年齡有一定差異。有少年、中年與老年。其四,弟子的性格有一定差異。有的活潑開朗屬于外向性格, 有的沉默寡言屬于內(nèi)向性格(《先進》)。其五,弟子的能力有一定差異。有的“聞一以知二”,有的”聞一以知十”(《公冶長》)??鬃訉ψ约旱膶W生了如指掌能夠用比較精煉的語言準確地概括出弟子的特征。譬如, “柴也愚, 參也魯, 師也辟, 由也”(《論語》、《先進》),“由也果,賜也達,求也藝,求也退”(《論語》《雍也》)等等。
孔子針對學生特點進行因材施教的事例:子路問:聽到一個很好的主張,要立即就去做嗎?孔子答曰:家里有父兄,怎能自作主張就去做呢?冉求問:聽到一個很好的主張,要立即就去做嗎?孔子答曰:當然應(yīng)該立即去做。公西華對此很不理解??鬃哟鹪唬喝角笥鍪挛房s不前,所以要鼓勵他去做。子路遇事輕率,所以要抑制一下使他審慎些。這一生動的事例,表明他能區(qū)分不同特點,有意識、有目的地進行因材施教。
四、因材施教的發(fā)展效果——人盡其才
孔子曾說過:“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這是說人的智慧水平有差別,有上、中、下三等之分。中人以上的資質(zhì),可以告訴他高深的理論;至于中人以下的資質(zhì),對他們就不要作過高的要求; 但中人以下的人, 他們的成就又不一定永遠在中人以下,只要努力最后的成就和中人以上的會是一樣的。經(jīng)過這種“人盡其才”的因材施教之后,還要做到“才盡其用”。所以,孔子說:“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yōu),不可以為滕、薛大夫?!币馑际钦f,孟公綽這個人,要他做趙、魏大國中的大老,是十分合適的人選,其才能、學問、道德都適合擔任此職;但是如果滕、薛兩個小國家請他做大夫,要他在實際政務(wù)上從政則十分不當,這就是我們今天大力倡導的教育結(jié)果公平。
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師在了解和尊重每個學生的特點之后,對癥下藥,充分發(fā)揮他們的潛能,使每一個學生都能獲得最大的發(fā)展,實現(xiàn)人盡其才。所以,我們所推進的教育公平,應(yīng)該是 “有教無類” 的機會公平,“因材施教” 的過程公平和“人盡其才”的結(jié)果公平的有機統(tǒng)一。因此,我們要均衡發(fā)展優(yōu)質(zhì)教育資源,通過特色學校創(chuàng)造適合每個學生的教育,讓 “人人受適合的教育”、“提供人人有選擇的教育”、“創(chuàng)造生生有個性的教育”、“建立個個能成功的教育”,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實現(xiàn)真正的教育公平,真正體現(xiàn)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重視人和諧發(fā)展的特點。
參考文獻:
[1]程頤.河南程氏遺書(卷十九)[M].朱熹編.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35.276.
[2]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卷十三)[M].北京:中華書局,1983.362.
[3]錢遜.先秦儒學[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