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意識,是指人們在認識活動中,經常意識到一些難以理解或疑惑的實際問題及理論問題,并產生一種懷疑、困惑、焦慮、探索的心理狀態(tài),這種心理又驅使個體積極思維,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思維的這種問題性心理品質,稱為問題意識。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是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更是高效課堂的必經之路。那么,數學課堂教學中,應如何培養(yǎng)中學生的問題意識呢?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數學課堂教學經驗,就此闡述如下,以期拋磚引玉,讓更多、更好的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的教學方法脫穎而出。
一、營造輕松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敢于提出問題
教師是教學的引導者,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必須充分尊重學生、愛護學生,積極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環(huán)境,科學合理地引導學生,盡量幫助學生解決緊張和害怕的心理,盡量為學生創(chuàng)造提出問題的時機,鼓勵他們大膽地提出質疑,敢于創(chuàng)新。只有在輕松的學習環(huán)境中,學生的個性才能得到充分發(fā)展,學生才能敢于提出問題,并樂于探究問題。比如,在教學“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條件”(第1課時)時,筆者在回顧全等三角形的性質后,先提出問題:“判定兩個三角形全等至少需要幾個條件?”然后引導學生思考并作圖來說明:①有一條邊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是否全等?②有一個角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是否全等?③有兩個角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是否全等?④有兩條邊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是否全等?⑤有一條邊和一個角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是否全等?通過學生動手作圖并與小組內的同學交流后發(fā)現(xiàn):有一個或兩個條件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不一定全等。進而我又順勢提出問題:“如果兩個三角形有三個條件對應相等,那么這兩個三角形是否全等?而這三個對應相等的條件會是怎樣的呢?”在教師輕松點撥下,學生很快將這三個對應相等的條件分成四類:三個角、三條邊、兩邊一角和兩角一邊。接下來,學生探究問題的情緒高漲,很快得出三個角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不一定全等,而三條邊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一定全等。有的學生甚至又提出的新的問題:“兩邊一角”是“邊角邊”還是“邊邊角”,當時我并沒有立即解答,而是鼓勵學生自己去探究,挑戰(zhàn)自己的思考能力,看看結果究竟是怎樣的。一節(jié)課40分鐘,在教師創(chuàng)設的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中,通過學生自主探究和小組合作交流,在問題串的帶動下這節(jié)課不僅教學氛圍濃厚,而且學生提問也比較積極,課堂效果很好。
二、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尋找問題
問題情境是指學生面臨一種“有目的但不知如何達到”的心理困境。學生面對問題情境,要親歷一個解決問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既能暴露學生產生的各種疑問、困難、障礙和矛盾,也可以展示學生的聰明才智和創(chuàng)新成果。比如,筆者在教學“圓錐的側面積”時,為了突破“為什么圓錐側面展開圖中的弧長等于底面圓的周長”和“圓錐的側面積等于底面圓的周長與母線長的積的一半”這些教學難點,我利用學具創(chuàng)設情景,引導學生通過動手操作來完成,讓學生把手中的圓錐剪開,同時讓學生邊操作邊思考下列幾個問題:①圓錐側面展開圖當中扇形的弧長與底面圓的半徑有什么關系?②圓錐的母線相當于側面展開圖中的什么?③你發(fā)現(xiàn)圓錐的側面積與底面圓的半徑和母線長有什么關系?在操作過程中,學生的思維也隨之展開。他們通過動手、動腦很快地發(fā)現(xiàn)了圓錐側面展開圖中的弧長等于底面圓的周長,圓錐的母線就相當于展開圖中的扇形的半徑。再通過直觀演示和共同討論,學生又發(fā)現(xiàn)了圓錐的側面積都等于展開后扇形的面積。于是推導計算公式:“圓錐的側面積=底面圓的周長與母線長的積的一半”,圓錐側面積公式的推導完全是學生自己動手、動腦推導出來的,學生參與了整個結論的形成過程。學生在自己積極探索的過程中不僅理解了這一公式的含義,也明白了這一公式的由來,更學會了如何進行面積公式推導的解題策略。當然,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不應是伸手就摘桃,也不宜是再跳也摘不到桃,而是要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再者,問題可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強烈的好奇心會驅使學生積極思考,引起學生探究的欲望。
三、培養(yǎng)學生在獨立的探索活動中尋找問題
實踐證明,課前預習是主動學習的重要特征,在課前預習活動中,學生憑借自己已有的知識、生活經驗和學習方法,自主探索,獨立思考,嘗試從數學的角度來觀察事物、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從而形成知識的遷移和思維的拓展。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深入預習,持之以恒,通過“勾、劃、圈、點、算”,不斷發(fā)現(xiàn)數學問題。比如,在學習“可能性大小”這一課時,教材里設計這樣一個問題:一個不透明的盒子里有5個白色球、5個紅色球,任意摸一個,摸到哪種球的可能性大?如果盒子里有1個白色球、9個紅色球,任意摸一個,是摸到白色球的可能性大,還是摸到紅色球的可能性大?它們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學生根據對可能性大小的自學,不難得出結論,并會類比推出,買彩票時,重大獎的機會為什么那么小。隨著學生“問題意識”的增強,思維能力不斷提高,許多知識都有可能在自學過程中自覺獲得。另外,課堂教學中也應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去獨立探索學習,看到學生臉上時而雙眉緊鎖,時而露出開心的笑容時,我們知道這種過程是不可替代的和難得的。
四、鼓勵學生發(fā)問,適時對“樂問”作出評價
教師應鼓勵學生“愛問”,培養(yǎng)學生“善問”,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問題意識,在提問中獲取知識,在提問中形成技能。學生由于基礎不同,性格存在個體差異。學習過程中筆者為幫助學生建立起學好數學的自信,充分利用態(tài)勢語言與有聲語言,發(fā)揮評價的激勵和導向功能,對表達自己的意見學生做出即時性鼓勵評價,促進學生的問題意識不斷增強,提高學生對問題探究的興趣。當學生所提的問題偏離教學或顯得幼稚和膚淺時,筆者也是先肯定學生提出問題的信心和勇氣,然后點出問題所在,充分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和學習積極性。如對于那些很少回答問題的學生,和學習成績差的學生,由于數學基礎知識掌握得不牢固,他們對自己的數學學習沒信心。筆者對這樣的學生的回答,會說:“太好了,你有與眾不同的思考方法,你太聰明了?!睂τ谄綍r很猶豫的學生,當他們能提出有新意的問題,學生有反對的,但依然能提出的,筆者會用賞識的眼光鼓勵,給予即時評價。對于優(yōu)秀生的發(fā)問,筆者會順著他們的思路加以更深層次地引導,并提示他們方法,讓他們自己探究解題思路。這樣的評價能讓學生興奮,并能維護住他們在同學中的尊嚴,滿足了他們渴望被賞識的評價。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培養(yǎng)了學生的問題意識。
總之,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極為重要,也是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的前提和基礎。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在教學情境中為學生創(chuàng)造機會,鼓勵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大膽質疑,闡述不同意見,提出問題,共同探究解決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優(yōu)化初中數學課堂教學,逐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與效率,進而達到全面提高學生能力水平的最終目的。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