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曾經(jīng)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應用在我們的教學實踐當中也頗有哲理。因為新課程特別強調(diào)師生之間的想互溝通和交流。通過教師在課堂中的提問,引發(fā)學生主動思考、積極參與,同時,教師也能及時獲得教學信息的反饋。
課堂教育中的提問是一種教學技巧。一個恰到好處的問題,可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激發(fā)學生的思維積極性,從而使課堂成為師生互動學習的樂園。為此,我們對課堂提問要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一、提什么問題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當課堂上所進的教材里既包含一定“份額’’的新的東西時,才能喚起建立在思維本質(zhì)上面的穩(wěn)定的興趣。因此,教師要把握教學目標,依據(jù)教材,提出能夠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的問題。我在聽課的時候常常聽到:“是不是”“對不對”“好不好”等等不是問題的問題。表面上看,師生回答此起彼伏。熱熱鬧鬧,氣氛活躍。實際上效果并不好。因為問題簡單,學生應聲作答。幾乎不用思考,學生探究問題的意識、思考問題的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沒有得到鍛煉和培養(yǎng)。問題缺乏啟發(fā)性,無法真正啟發(fā)學生的思維,甚至造成學生的思維混亂。因此,我們要在教學內(nèi)容的關鍵處、矛盾處、對比出提問,抓住疑難點、興趣點、模糊點提問。
二、怎樣提問
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注意趣味化、新穎化,根據(jù)學生的心理特點,可以對提問內(nèi)容作適當?shù)男拚?,?chuàng)設一種能觸及學生情感的教學情境,從學生喜聞樂見的實例、實物、實情入手,設計謎語情境、故事情境、游戲情境、動畫情境、生活情境等,把抽象的知識與生動的生活實際聯(lián)系起來,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激發(fā)學生積極地去思考。調(diào)動他們在解題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促進學生智力潛能的超常發(fā)揮。也就是說,提問時要創(chuàng)設情景,繞道迂回,生動含蓄,喚起學生的注意,促進學生的思考。例如:一位老師正在講《分數(shù)應用題》時,設計了一個“八戒吃桃”的故事情境,學生的學習欲望非常強烈,紛紛躍躍欲試,積極思考,達到了啟迪思維的目的。
三、什么時候提問
提問實際要緊密結合課堂教學。什么地方該問,什么地方不該問,教師要善于把握時機,抓住關鍵點,問在該問處,問在當問處。例如:我在講 “平行四邊形”的教學中,在引導學生初步認知“平行四邊形有4條邊、4個角及什么是對邊、什么是對角”的知識后,就組織學生開展一個“搭一搭”的數(shù)學活動,當學生搭好“平行四邊形”,我組織評議后,作如下引導:
師:你覺得搭成功的關鍵是什么?
生1:我覺得搭成功的關鍵是:先搭一個長方形,再拉一拉。
生2:我認為是選4根對邊相等的小棒。
上述教學中教師只以“你覺得搭成功的關鍵是什么?”這一問題作為導向,激發(fā)學生的思考,給予學生思考探索的空間大,這樣的提問無疑提升了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同時巧妙地認知了平行四邊形對邊相等的特征,更引發(fā)學生探索的欲望。問題順理成章得到解決。
四、留給學生思考時間
我在聽課的時候,常常遇到這樣的情況:教師在提出問題后給學生里的思考時間過短,甚至沒有思考的時間學生有與思考時間不充分、精神緊張、準備不足等原因,通常無法回答或者倉促回答導致錯誤,最后,教師必須花費更多的時間給學生提示或者糾正學生的錯誤。這樣的課堂提問往往是無效的或者是低效的。因而,自提出問題到指定學生回答,應該留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讓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并組織好語言。
總之,課堂提問既是師生互動交流的一種有效形式,又是溝通師生感情的一座橋梁。所以,教師在提問時不僅要講究問題科學性,還要講究問題的藝術性。只有課前做了充分準備的問題,才能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