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學習以應用為目標,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也因此成為初中英語教學的主要目標之一。那么,初中階段的口語教學如何有效開展,才能提高初中學生英語口語交際水平,增強口語教學效果?筆者結合自己對相關理論知識的學習及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粗淺的認識與體會。
一、對口語交際條件及口語教學關注點的理解
1.口語交際應具備的條件
交際包括口頭交際和筆頭交際,口頭交際表現為聽說,而筆頭交際表現為讀寫。其中聽和讀為理解能力,而說和寫表現為表達能力。聽和說側重培養(yǎng)的是學生的口頭交際能力,包括對話中的聽力理解以及獨白聽力的理解,包括對話中的口頭表達與獨白。聽力技能、口語技能的表達構成了口語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核心??陬^交際是雙方的行為,包括聽者與說者,缺少任何一方則構不成交際。交際源于一種需求,說話者必須有傳達某種信息、表達某種思想或者觀點態(tài)度的需要,而聽者要理解對方傳達的信息首先必須具備語音識別能力和應有的語言基礎??谡Z交際不僅涉及語法的表達,同時還涉及非語言因素。
2.口語教學的關注點
既然口語教學以培養(yǎng)學生的口頭交際能力為目標,就必須明確什么是交際能力,以便正確地選擇教學內容、設定教學目標。有關交際能力以及交際的相關理論告訴我們,在口語教學中必須關注以下幾點:①口語教學應該是以最終培養(yǎng)學生的交際能力為目標,而不只是語言技能的訓練;②口語教學必須為應用能力的發(fā)展提供必要的語境,保證語言應用的得體性;③口語教學必須制造交際的需求,而不應只是語言的訓練;④口語教學必須設計交際活動和任務,只有通過真實的交際才能培養(yǎng)交際能力;⑤口語教學必須培養(yǎng)學生的基本交際技巧,幫助學生掌握口頭交際策略;⑥口語教學同樣不能忽視基本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應該讓學生在掌握語言基本結構的同時了解語域(Register,語言使用的場合或領域)對語言的要求。
二、優(yōu)化口語交際教學方式,提高口語交際教學效率
1.3P教學模式
3P指presentation、practice、production,其中presentation為呈現階段,主要是展示口頭交際所需的語法、結構、功能、交際技巧等;practice為訓練階段,主要是通過各種活動幫助學生掌握秘呈現的語法、結構、功能和交際技巧;而production為運用階段,在這一階段筆者常常安排學生根據語境的提示開展真實的或者模擬真實語境進行交際,如問路、點菜、調查愛好、邀請對方參加生日宴會等。訓練可以是控制性的機械訓練,可以是半控制性的準交際練習,但是運用階段活動比較開放,多為交際性活動或者是任務。3P教學模式所遵循的是由控制到自由、由機械到交際、由準確到流暢的程序。
2.任務型教學模式
與3P教學模式不同,任務型口語教學突出的是任務在教學中的應用,所有的教學設計都指向任務的完成,教學過程一般由(任務準備)呈現任務、集體協(xié)作完成任務、聚焦練習幾個環(huán)節(jié)組成。教學中教師可以先布置任務,然后由學生通過聽力、閱讀、觀看視頻等了解完成任務所需信息,集體合作完成任務。最后教師根據學生完成任務中的表現,根據學生呈現任務的情況,設計語言、功能等專項練習。當然,在布置任務之前也可以開展任務準備活動,然后學生了解話題知識、學習功能的表達方式。與其他教學方式不同,在任務型教學中,語言知識、技能的學習發(fā)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之中,通過完成任務掌握語言知識和技能。
3.情境教學模式
交際離不開語境,口語教學也因此應該在真實的語境下進行。與其他教學模式不同,情境教學模式更為強調語境在學生交際能力發(fā)展中的重要性,要求課堂教學必須為交際活動的開展設置語境。根據情境教學模式的一般操作規(guī)范,筆者在口語教學中常常先提出問題,然后設計交際活動,通過交際發(fā)現問題,再開展針對性的訓練,最后回到開始設計的語境,再實施交際。
三、口語教學應遵循的原則
1.結合性原則
在英語課堂上純粹說的訓練很少,說一般都是與其他技能相結合,多數情況下是作為聽的延續(xù),也有的把說作為聽的準備。一般情況下,如果是在聽后開展,可以根據聽力材料呈現口頭表達所需的語言、結構;如果是在聽前進行,多數是通過口語訓練培養(yǎng)學生對某些語言或者功能的語音意識,以便學生能夠輕松地理解所要聽的內容。
2.主體性原則
筆者發(fā)現學生在語言表達能力發(fā)展方面存在很大差異,有的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發(fā)展較快,而有的學生卻發(fā)展較慢。這里面有多元智能、學習風格的因素,也有學生個人努力的因素。筆者認為教師在選擇口語教學方式時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要考慮到學生多元智能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發(fā)展方面的差異。比如,對口語發(fā)展較慢的學生可以采取的3P的教學模式,而不能采用任務型教學模式。真實的交際任務可能會讓這些同學心里發(fā)怵,缺乏控制性的訓練,阻礙其表達能力的發(fā)展。
3.適應性原則
口語教學方式的選擇必須適應教學內容的要求,如果是最基本的日常交際,可以采用任務型教學,如果學習內容涉及語言較為復雜,需要做語言等方面的準備,也需要做基本的技能訓練,那么就可以采用3P教學模式。
四、口語教學的評價策略
1.形成性評價
形成性評價是在學習過程中,為了促進學生的學習,為了完善聽說教學所開展的評價活動。形成性評價活動包括監(jiān)控學生聽說自我訓練的活動,監(jiān)控學生日常學習的活動,診斷學生學習進步與不足的活動以及各種能夠促進學生聽力和口語發(fā)展的活動。在設計每學期的聽說教學評價時必須明確采用什么樣的方式監(jiān)控學生的聽說活動,檢查聽說能力的發(fā)展。比如,可以要求學生觀看英語電視節(jié)目,收聽英語廣播,可以排演英語劇,這都屬于形成評價的手段。課堂教學中的形成性評價多采用師生對話、觀察等方式,這同樣屬于規(guī)劃的內容。在設計單元教學時教師應該明確在哪個階段采用什么方式評價學生的參與,評價學生的聽說能力的發(fā)展。
2.總結性評價
總結性評價即目標達成評價,主要指期中期末考試、單元測試,也包括課堂教學目標的檢測;而聽說教學的總結性評價主要指如何評價完成初中學業(yè)的學生聽說能力。如何評價完成一學期學習任務或者階段性學習任務的學生聽說能力,是采用紙筆考試,還是采用交際性或者任務測試,測量的目標是什么,采用什么樣的成績報道方式。如果說目標規(guī)劃是設定學習的起點,那么評價規(guī)劃是設定學習的終點,評價規(guī)劃也因此在中學教學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聽說教學規(guī)劃也因此必須明確聽說能力評價的內容與方式。
參考文獻:
[1]陳旭遠.初中英語實施難點與教學對策[M].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06(05).
[2]姜麗.淺議如何提高農村初中英語口語教學效率[J].新課程學習(中),2012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