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感是構(gòu)成一個人語文素養(yǎng)的核心因素,是評定一個學生語文水平高低的標尺。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以認真負責的態(tài)度,憑借古今中外經(jīng)典而又規(guī)范的文本材料,瞄準“語感”這一目標,對學生著力加強語感能力的培養(yǎng)與訓練。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語感能力 感情朗讀 鑒賞品味
一、引言
語感就是人們對語言文字直覺的感知、領悟和把握的能力。敏銳的語感是學好語文的一個重要條件,語感的強弱直接影響著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積累和運用的效果,直接制約著學生語言能力的發(fā)展。語感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語言學家呂叔湘又諄諄告誡我們:“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闭Z感的培養(yǎng)可以有力地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和提高,小學語文教師應努力優(yōu)化課堂教學策略,引領學生親近母語,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能力。
二、優(yōu)化閱讀教學策略,培養(yǎng)學生語感
1.通過感情朗讀、熟讀成誦,積淀語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而“讀”則是感悟語言、培養(yǎng)語感的基本方法?!皶x百遍,其義自見”,意思是文章讀上幾十遍乃至上百遍,句段中的含義自然會顯現(xiàn)、被領會。當然,語感也會在有意與無意的訓練之中逐漸形成并得以發(fā)展。當前,入選語文課本的文章都是經(jīng)過作者反復雕琢、文質(zhì)兼美的名篇佳作,它們是進行語文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憑借。這些名篇佳作在語言內(nèi)涵上具有著深刻性、含蓄性等特點,在表達形式上具有著規(guī)律性、技巧性的特點。文章不是無情物,一詞一句都含情,一人一物皆有義,它們是美的載體、情的依托。感情朗讀的過程是把無聲文字變成有聲語言、把緘默的書面語言變成響亮的口頭語言,并融入自己情感的一個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借助感情朗讀,可以發(fā)展學生的口頭語言,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感受力,增強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借助感情朗讀,可以步入作者的情感世界,領略作者塑造的藝術(shù)形象,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與審美教育;借助感情朗讀,可以鍛煉學生的語言記憶力,讓學生感知并享受語言中蘊含的無限情趣,促進學生語感能力的迅速提高。
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許多課文都適合感情朗讀。詩詞教學需要開展大量的朗讀訓練。經(jīng)典詩詞韻律鮮明、含蓄優(yōu)美、耐人尋味,富有鮮明的節(jié)奏感和音樂感,尤其適合朗讀和背誦。無論是文言詩詞還是現(xiàn)當代詩歌,都需要在課堂上運用多種形式進行反復的朗讀訓練,以期調(diào)動學生的朗讀興趣,拉近學生對文本的距離,培養(yǎng)學生對詩歌語言的敏銳感受力。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進行有聲有色的范讀,也可以播放配樂朗誦的音像視頻,把學生帶入一種美好的意境。示范完畢后讓學生模仿朗讀,而后再進行感情朗讀或朗誦。教材中選編的童話、寓言、神話、課本劇等體裁的閱讀教學也需要開展大量的朗讀訓練。這些純文學的樣式更適合朗讀,而且可以讀出不少花樣,讀出顯著效果。朗讀這些體裁的文章應進入的基本的境界或達到的基本要求便是“繪聲繪色”,進入了這種境界或達到了這種要求,學生對文本語言的感受力就得到了有效的訓練和相應的提高。
積累語言、積淀語感的另一重要途徑就是吟誦、熟讀成誦。葉圣陶先生指出:“令學生吟誦,就要使學生把吟誦看作是一種享受,而不是一種負擔,一遍比一遍讀得入調(diào),一遍比一遍體會親切,并不希望早一點背熟,而是自然達到純熟的境界。”這番話闡述了吟誦的意義、技巧與要求——葉老先生倡導的是一種享受性的、無心理負擔的吟誦,是一種沉浸于自然狀態(tài)的吟誦。為了能夠引領學生步入葉老先生所期望的讀書境界,以激發(fā)學生對吟誦的喜愛,幫助學生積淀語感,教師應著力鼓勵學生主動地積極地吟誦一些優(yōu)秀的篇章或其中精彩的段落;同時要指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在自我陶醉的朗讀中達到熟讀成誦。實踐證明,通過吟誦、熟讀成誦這種方式,學生大量接觸語言文字規(guī)范的作品并把它們化為有聲語言,久而久之,語感能力就會大幅提升,駕馭語言文字的能力就會迅速增強。
2.通過推敲揣摩、鑒賞品味,激活語感
葉圣陶先生談及語感訓練時說過:“不了解一個字,一個詞的意義和情味,單靠查字典是不夠的,必須引導學生推敲、揣摩、細細品味。這樣,學生對語言文字才會有正確豐富的理解力。”可見,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那些富有鮮活表現(xiàn)力的詞語或句子,用心揣摩、品味,理解它們在文本中的內(nèi)涵與作用,進而深刻透徹地理解課文的主旨和寫作手法,不斷地激活并升華語感。文學作品在描寫人物時,表現(xiàn)出了很強的形象性和感情色彩,同一意思若運用不同的詞語或句式,表達效果就會迥然不同、相去甚遠;同一個詞語在不同的語境里也會表現(xiàn)出不同的情趣與情味。
閱讀教學中,為了有效地引導學生理解作者遣詞造句之妙,感受的語言文字的魅力,筆者常常運比較閱讀法、語境探究法、變換句型法等方法,讓學生在品讀、鑒賞中感悟不同詞語或句式在表達效果上的差異。譬如,執(zhí)教《瀘溝橋烽火》一文,筆者便抓住如下兩個句子,運用比較閱讀法,探究兩個句子中加點的詞語所表示的不同情感:A.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暗淡,萬籟俱寂。一支全副武裝的日本軍隊,偷偷地向盧溝橋摸來。B.當天晚上,大刀隊員手握大刀,腰佩手榴彈,又悄悄地向盧溝橋進發(fā)。通過品味、欣賞,學生領會到這兩句話同樣是寫軍事行動,但在用詞上大有講究。A句用來描寫敵人的詞語帶有鄙視、唾棄的色彩,從“偷偷地”、“ 摸來”可以體會出日本軍隊的險惡用心及卑鄙行徑;而B句用來描寫我國守軍的詞語則帶有表揚、贊美的色彩,從“悄悄地”、“進發(fā)”可以體會出中國守軍的足智多謀、英勇善戰(zhàn)。
三、結(jié)語
綜上所述,語感是構(gòu)成一個人語文素養(yǎng)的核心因素,是評定一個學生語文水平高低的標尺。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以認真負責的態(tài)度,積極踐行新課程理念,憑借古今中外經(jīng)典而又規(guī)范的文本材料,瞄準“語感”訓練這一目標,對學生著力加強語感能力的培養(yǎng)與訓練,讓他們在語文學習的旅途上,愉悅地享受著語感陽光的照耀,帶著對祖國語言文字的深厚感情步入多姿多彩的語文殿堂。
參考文獻:
[1]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年,第1版.
[2]呂叔湘.論語文教學.山東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2版.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