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地區(qū),早期因寶石知識尚未普及,市場上也少以科學化的方式將寶石信息做有系統(tǒng)的整理與發(fā)表,導致玉髓與瑪瑙這兩種寶石,不管在意義上或名稱上,總易被混為一談。長期以來談到玉髓,經常是被含糊帶過,并未受到特別注重,導致玉髓價值性被概括低估。因此,于是常見坊間一知半解的把玉髓當作瑪瑙,心里真是為玉髓喊冤。
臺東縱谷為兩板塊的交縫線,板塊推擠造成山脈巖層間產生裂隙或孔洞處,提供了熱液成為寶石極佳的生成環(huán)境。當初海岸山脈受火山活動影響,含二氧化硅 的熱氣與熱溶液順著巖縫沖出地表,容易產生火山溶液或熱液充填作用后的此類寶石,也因此臺灣東部海岸山脈蘊藏著豐富的天然寶玉石資源,臺灣藍玉髓也在此孕育而生。
火山作用下熱液順著出氣孔流動充填而逐層堆積、稀出沉淀而結晶,富含各種礦物質的過飽和液體凝結成聚合體后,常為不規(guī)則致密塊狀,是為玉髓,多為透明與半透明之間。
依據微量元素、雜質礦物含量的多寡,筆者將臺灣地區(qū)玉髓作綜合性的歸納,區(qū)分為“純質類玉髓”與“混質類玉髓”兩大類,大類中再依據玉髓屬性與特色做品種上的分類。
大地之中的二氧化硅容易與多種微量元素做質點間的轉換,所以玉髓顏色非常豐富多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