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秋凍”是一句民間諺語,非常符合中醫(yī)的養(yǎng)生之道。“春捂”的含義就是說立春以后,不要著急忙慌地脫掉厚厚的冬裝,換上輕盈薄透的春裝;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廣安門醫(yī)院中醫(yī)心身醫(yī)學科主任趙志付教授告訴您:
近日氣溫的變化讓人感受了春天的溫暖,而早晚仍寒使得“春捂秋凍”進入了人們的養(yǎng)生計劃。為什么“春要捂、秋要凍”?對此,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廣安門醫(yī)院中醫(yī)心身醫(yī)學科主任趙志付教授談道:“春捂秋凍”是一句民間諺語,非常符合中醫(yī)的養(yǎng)生之道?!按何妗钡暮x就是說立春以后,不要著急忙慌地脫掉厚厚的冬裝,換上輕盈薄透的春裝;所謂“秋凍”,就是說秋季天氣轉涼時,不要過早地穿上厚厚的棉衣,把自己捂得太嚴實。
老幼病弱要春捂
老人大多腎陽衰微,禁不起冷刺激,忽冷忽熱的春天極易誘發(fā)那些病原體;小孩體質脆弱,加上缺乏必要的生活經驗,而且多是熱敏感,熱就脫衣,冷不知穿衣,所以每次冷空氣來臨,很多孩子都成為“感冒急先鋒”;還有那些體弱多病的人,本身就缺乏抵御外界侵襲的能力,如果過早脫去棉衣,無疑是自卸盔甲,把最薄弱的部位部暴露在“敵人”面前,當然是很危險的事情。如果是心血管和哮喘病人,他們對寒冷的刺激更加敏感,稍部注意就會引起疾病發(fā)作,所以更應該重視。
另外,有些女性也要注意,愛美追求線條沒有錯,但是過早地換上裙裝,也可能造成一些身體不適的后患,像出現(xiàn)關節(jié)炎、風濕病等。特別要提醒那些處在經期的女性,如果不小心下腹受涼,那傷害就會很大,容易誘發(fā)痛經和月經不調等。
春捂要下厚上薄三暖一涼
很多人并不清楚“春捂”應該捂哪里?趙志付教授告訴人們:初春陰寒未盡,陽氣漸升,穿衣時一般以“下厚上薄”為原則?!跋潞瘛币岳诖宏栔畾馍l(fā),“上薄”以防陽氣升發(fā)太過。“上薄下厚”是春捂最崖的穿衣原則。這是因為人的陽氣根于腎,春季隨著陽氣回升,腎中陽氣也會逐漸升發(fā),而腎居腰府,陽氣從此向全身散布。一旦有風寒入侵,陽氣就會被困于下,使腰以下的血液循環(huán)受到阻礙,出現(xiàn)腰膝酸軟、疼痛麻木等癥狀。因此初春時節(jié),人們不要換得太快,脫得太早,謹記“上薄下厚”的穿衣原則,即下身的褲子、襪子、鞋子,一定要穿得厚點、暖和點,而上身略減則無大妨礙。
平時應注意“三暖一涼”:
一是背暖:背部保持適度溫暖利于體內陽氣生發(fā),可預防疾病,減少受涼感冒和呼吸系統(tǒng)疾病的機會。
二是腰肚暖:腹部保暖,既能維護胃腸道的功能,促進對食物的消化吸收,又能防止因腹部受涼而誘發(fā)的消化系統(tǒng)疾病。
三是腿腳暖:腳部皮下脂肪層薄,保溫性能差,又遠離心臟,血液循環(huán)較差。足底的神經末梢非常豐富,對外界寒冷最為敏感。雙腳受寒后,就會通過神經反射,引起上呼吸道黏膜的血管收縮,血流量減少,抗病能力下降,易患感染性疾病。還易引起關節(jié)炎、腰腿痛、痛經等疾病。
一涼是指頭部要清涼。如果頭部捂得過熱,容易引起頭暈頭昏、煩躁不安。所以,在室內、風和日麗的天氣,要保持頭涼,才能使人神清氣爽。
春捂可預防疾病
趙志付教授指出:醫(yī)療氣象學家發(fā)現(xiàn),許多疾病的發(fā)病高峰與冷空氣南下和降溫持續(xù)的時間密切相關。比如感冒、消化不良、早在冷空氣到來之前便捷足先登。而青光眼、心肌梗死、中風等,在冷空氣過境時也會驟然增加。因此,捂的最佳時機,應該在氣象臺預報的冷空氣到來之前一兩個小時,再晚便是雨后送傘了。
春季預防以下疾?。?/p>
1.胃痛、潰瘍等消化系統(tǒng)疾病。春季機體代謝增高、胃液增加,會引起胃酸分泌增加,從而引起或誘發(fā)潰瘍病。中醫(yī)認為“受涼”和“生氣”是慢性胃腸疾病的主要誘因。春季過早地減衣或敞懷穿衣容易使腹部受涼而誘發(fā)疾病。慢性消化系統(tǒng)疾病病人應合理膳食、勞逸結合、保證睡眠、防寒保暖、穩(wěn)定情緒。
2.過敏性疾病。春暖花開,楊柳吐絮和萬物復蘇,致病微生物、花粉、楊柳絮等致敏原容易使過敏性體質者機體產生變態(tài)反應,由此而患哮喘、蕁麻疹、過敏性紫癜。
3.心腦血管病。春季,人的情緒處于旺盛期而不穩(wěn),加之春寒使血管收縮、血壓升高,體內脫水而血液黏稠,易引起心腦血管病。注意保暖、補水,穩(wěn)定情緒。
4.關節(jié)病。病人對氣象的變化甚為敏感,尤其是早春,氣溫時高時低,時風時雨,關節(jié)炎患者癥狀明顯加重。因此,患者應重視關節(jié)及腳部保暖。如果受寒,應及時用熱水泡腳,以增加關節(jié)血液循環(huán)。
5.春天是心理及精神類病的高發(fā)期。春季也是一年當中氣溫、氣壓、氣流、濕度等最為變化無常的季節(jié),半數(shù)以上的人群在春天會出現(xiàn)種種不適癥狀,如失眠、疲倦、健忘、情緒低落、好沖動、工作效率降低、睡眠不好、注意力不集中等等,心理精神方面的疾病疾病在這個季節(jié)很容易被誘發(fā)或加重。每年3至4月份是發(fā)病的高峰,即使是老病人也極易復發(fā)。因此,春天應特別注意預防。如保證充足的睡眠,遵醫(yī)囑正規(guī)治療,發(fā)現(xiàn)有情緒異常,應及時就醫(yī)。
6.春天,季節(jié)交替之時正是呼吸系統(tǒng)疾病易發(fā)和傳染的季節(jié)。春季是咳嗽、感冒和支氣管哮喘、氣管炎、肺炎、肺結核等呼吸道感染疾病的易發(fā)季,平時應注意按照人的正常生物鐘起居作息,盡量不熬夜,避免過度疲勞。有規(guī)律的生活才能保護免疫系統(tǒng),耐受病毒侵擾;家居、辦公室要注意通風透氣;多喝水,不要過食辛辣和太過油膩的食物,以免影響胃腸功能,削弱抵抗力;適當運動。
春捂要先看溫度
人們的體溫總是要保持37攝氏度左右,一方面靠自身調節(jié),同時也要靠增減衣服來協(xié)助,同時,“捂”也應依據各人體質而有所不同。古人《攝生消息論》說:“老人氣弱骨疏體怯,風冷易傷腠理,時備夾衣,溫暖易之,一重減一重,不可暴去”,即老人的棉衣不要脫得太早,應準備幾件夾衣根據天氣隨進增減。老人、小孩或體質偏寒者可多捂幾天,而體質偏熱的人則可以少捂幾天。趙志付教授介紹:春捂的具體標準可以綜合考慮氣溫和個人感覺兩方面。
第一,先要看溫度。通常來說,15攝氏度是一個臨界值。低于這個氣溫時,最好繼續(xù)“忍受”一下厚重衣物帶來的不便:而當超過這個溫度時,則可以考慮脫點衣服了。
第二,因人而異憑感覺。
每個人的體質不同,耐受冷熱的程度也不同。如果“捂”著時不覺得咽喉燥熱,身體冒汗,即便氣溫稍高于15攝氏度也不必急著脫衣;如果感覺
“捂”了身體會過多地出汗,就不妨早點換裝,否則,出汗后萬一再被冷風一吹,反而容易著涼。
第三,晝夜溫差也是判斷“捂”不“捂”的標準之一。早春時節(jié),應該多多關注天氣預報,提前一兩天了解氣溫變化,適當增減衣物。特別是當天氣預報預告晝夜溫差超過7-10攝氏度時,就該小心防寒了,這能在很大程度上使身體免受冷空氣突至的刺激,從而減少疾病。
春捂最短也要10—15天
春捂應該多長時間好?趙志付教授告訴人們:一般情況下,立春后最短也要‘捂’10天-15天。雖然立春代表春天的來臨,但冬季的低溫并不會立刻回升,需要至少10天-15天的過渡時間。在這期間,氣溫變化較大,如果過早脫掉棉衣,頭部、下肢、手部、咽喉等都很容易在一冷一熱的氣溫變化中,因為不適應而受寒,從而導致感冒、氣管炎、關節(jié)炎等疾病。
春捂中的飲食和運動
如何在春捂過程中調理飲食和運動,趙志付教授給出以下建議:
1.披發(fā)緩形廣步于庭
春三月是一個舒張、開放、宣泄的季節(jié),應該讓人無拘無束,無論從身體還是心理都應該這樣。《黃帝內經》說到春天可以早點起來,“被發(fā)緩形”,什么意思呢?就是說平常我們都是把自己的頭發(fā)束起來,以約束自己的心性。而到春天這個季節(jié),可以早上起來把頭發(fā)隨意披散下來,讓自己感到自如,感到無拘無束,所謂“緩形”就是說讓自己的身體無拘無束,不要被箍著,感覺到身心的愉悅和放松,這時候“廣步于庭”,邁著大步在院子里散步,人就會從內心涌動出想做事情的愿望,正可謂“一年之計在于春”。
2.飲食宜省酸增甘以養(yǎng)脾氣
這是因為春季為肝氣旺之時,肝氣旺會影響到脾,所以春季易出現(xiàn)脾胃虛弱之癥,而多吃酸味食物會使肝陽偏亢,故春季飲食調養(yǎng)宜選辛、甘溫之品,忌酸澀,應多食用蔬菜以及山野菜等。春季陽氣升發(fā),人體新陳代謝也開始旺盛,飲食宜選用辛、甘、微溫之品,而不宜食酸收之味。辛甘發(fā)散為陽以助春陽,溫食利于護陽,但不宜食大辛大熱之物,以防肝漾之氣升發(fā)太過而克脾土,不利于健康。
3.注意精神養(yǎng)生
人的精神活動必須順應四時氣候的變化才能使精神內守。人體受季節(jié)影響最大的時候是過渡季節(jié),尤其是冬春之交的春天。有些人對春天氣候的變化無法適應,易引發(fā)精神神經方面的問題。中醫(yī)認為:春屬木,與肝相應。春三月是升發(fā)季節(jié),萬物始生,此時情致宜內守,要力戒動怒,更不要心情抑郁,要做到心腦寬闊,豁達樂觀;思想形體要放松,要舒坦自然,充滿生機,使情智通達。在春光明媚、風和日麗、鳥語花香的時刻,人們更應該去登山賞花、踏青問柳、臨溪戲水、行歌舞風,以利春陽萌生勃發(fā)。趙志付教授特別建議:入春以后要適應陽氣升發(fā)的特點,加強運動鍛煉,可以到空氣清新的大自然中去跑步、打拳、做操、散步、打球、放風箏,讓機體吐故納新,使筋骨得到舒展,為一年的工作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實踐證明,春季經常參加鍛煉的人,抗病能力強、思維敏捷、不易疲勞、辦事效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