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兼詞“諸”用于句中時(shí),兼有“之”的聲母和“於”的韻調(diào),具有代詞“之”和介詞“於”的意義;用于句末時(shí),兼有“之”的聲母和“乎”的韻調(diào),具有代詞“之”和語氣助詞“乎”的意義。
關(guān)鍵詞:兼詞音義 之於 之乎 分析
中圖分類號(hào):G633 文獻(xiàn)標(biāo)識(shí)碼:A 文章編號(hào):1673-9795(2013)04(c)-0099-01
作兼詞的“諸”,主要出現(xiàn)在文言文中。弄清它的音和義等方面的具體情況,有利于我們的語文教學(xué)。
它用于句中時(shí),為“之於”的兼詞,兼有“之”的聲母和“於”的韻調(diào)。由于“於”作介詞時(shí)與“于”讀音相同,意義和作用也基本相同,又因?yàn)椤办丁惫P畫多,故在《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中,“于”成了正體字,“於”則成了異體字。在《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公布后,“於”原則上不再使用,故許多資料上才有了“諸”是“之于”的合音等說法。按《現(xiàn)代漢語詞典》異體字是“跟規(guī)定的正體字同音同義而寫法不同的字”的定義,“於”和“于”同音同義深信不疑了。其實(shí)不然,在古代,比如《廣韻》時(shí)代,“於”為影母魚部開口,“于”則為云母虞部合口,它們的聲紐、韻部和開合口都不同。就是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於”除與“于”相同的“yú”音外,還有作姓氏時(shí)的“yū”音和表示感嘆時(shí)的“wū”音,“于”卻只有一個(gè)“yú”音。將“於”定為“于”的異體字恐怕還有思考的余地。用于句中的兼詞“諸”,兼有的是“之於”的音。按郭錫良《漢字古音手冊(cè)》的觀點(diǎn),在上古,“諸”和“之”的聲母都為章母,“諸”和“於”的韻母都為魚部,“于”的韻母雖為魚部,但擬音為[ǐwα],和“諸、於”的韻母擬音[ǐα]相比,韻頭有所不同。到了中古,“諸”和“之”的聲母仍為章母,“諸”和“於”的韻調(diào)也都為魚部開口三等平聲遇攝,“于”則為虞部合口三等平聲遇攝,韻部和開合口與“諸”明顯不同。按丁聲樹編錄、李榮參訂的《古今字音對(duì)照手冊(cè)》的觀點(diǎn),“諸”也是“之於”的合音。在該書中,“諸”和“之”的古聲母都為章母,“諸”和“於”的韻母都為魚部合口三等遇攝,聲調(diào)都為平聲,“于”則為虞部,與“諸”的韻部不同。該書的觀點(diǎn)雖與《漢字古音手冊(cè)》不盡相同,但同樣認(rèn)為“諸”和“之”的聲母相同,“諸”和“於”的韻調(diào)相同。顯然,“諸”兼有的是“之”的聲母和“於”的韻調(diào),它是“之於”的合音而非“之于”的兼詞。對(duì)此,《漢語大字典》《漢語大詞典》和《辭源》等工具書的注解都很準(zhǔn)確,直接將句中的兼詞“諸”注為“之於”?!冬F(xiàn)代漢語詞典》(第5版)也不錯(cuò),注為“之于(於)”,既考慮到了正體字“于”的使用情況,也表達(dá)出了此“于”實(shí)際上應(yīng)為異體字“於”的意思,既符合用字規(guī)則,也反映出了真實(shí)情況。一般的字典辭書只從用字規(guī)范的角度考慮,因而將注文“之於”寫成了“之于”,但我們從歷時(shí)的角度來研究兼詞“諸”的音義時(shí),必須注意其注解“之于”中的“于”實(shí)際上應(yīng)為“於”才對(duì)。
上面分析了“諸”兼有“之於”的音的情況。下面,再來看“諸”兼有“之於”的義的情況。“諸”為“之於”的兼詞時(shí),這“之”代什么,“於”表示什么,它們又怎么翻譯,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如:(1)“父之友,吾哭諸廟門之外?!保ā抖Y記·檀弓上》)(2)“子曰:‘人皆曰予知,驅(qū)而納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中庸》)(3)“乃賞成,獻(xiàn)諸撫軍。”(《聊齋志異·促織》)這三例中的“諸”都是兼有代詞“之”和介詞“於”的音義的詞。例(1)中的“哭諸廟門之外”即“哭之於廟門之外”,“之於”中的“之”代“父之友”,可譯為“他”,“於”表處所,可譯為“在”,“哭之於廟門之外”,即“在廟門之外哭他”。例(2)中的“驅(qū)而納諸罟擭陷阱之中”即“驅(qū)而納之於罟擭陷阱之中”,意為“把他們驅(qū)趕到羅網(wǎng)或陷阱之中”,“之於”中的“之”代“曰予知”者,譯為“他們”,“於”為介詞,也表處所,但要譯為“到”。例(3)中的“獻(xiàn)諸撫軍”即“獻(xiàn)之於撫軍”,意為“把它獻(xiàn)給巡撫”,“之”代小蟋蟀,譯為“它”,“於”,介詞,表對(duì)象,譯為“給”。
兼詞“諸”用于句末時(shí),兼有代詞“之”和語氣助詞“乎”的音和義?!缎栄拧V訓(xùn)》云:“諸,之乎也?!鼻濉ね跻督?jīng)傳釋詞》解釋得詳細(xì)些,曰:“諸,‘之乎’也。急言之曰‘諸’,徐言之曰‘之乎’?!睆恼Z音上看,“諸”兼有“之”的聲母的情形上面已作了分析。下面先分析“諸”兼有“乎”的韻調(diào)的情況。由《漢字古音手冊(cè)》和《古今字音對(duì)照手冊(cè)》等書可知,“諸”上古為章母魚部,中古為章母魚部開口三等平聲遇攝?!昂酢鄙瞎艦橄荒隔~部,中古為匣母模部合口一等平聲遇攝。很明顯,在中古,“乎”與“諸”的韻部、開合口和等次都不同,只有韻攝和調(diào)類相同。這說明,“諸”作為“之乎”的合音,兼有的是“之乎”的上古音,也就是說,“諸”作為“之乎”的兼詞,最初出現(xiàn)在上古。后來,經(jīng)過漫長的發(fā)展變化,“諸”的韻母[ǐΟ]中的[Ο]腭化為[u],[ǐΟ]就變成了[ǐu],[ǐu]中的[ǐ]脫落,[ǐu]就變成了[u],從而與“乎”的韻母合流,一直到現(xiàn)在。在聲調(diào)方面,“諸”和“乎”的聲調(diào)相同:古聲調(diào)都為平聲,今天都為陰平。
“諸”為“之乎”的兼詞時(shí),其意義和作用也要酌情而定。如:(4)“晉公有三焉,天其或者將建諸?”(《左傳·僖公二十三年》)(5)“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論語·顏淵》)(6)“他日見于王,曰:‘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諸?’”(《孟子·梁惠王下》)(7)“有美玉于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論語·子罕》)(4)至(7)例中的“諸”都是“之乎”的兼詞,例(4)中的“天其或者將建諸”即“天其或者將建之乎”,意為“上天或者有意要樹立他吧”,“之”為代詞,代晉公,譯為“他”,“乎”為表揣度的語氣詞,譯為“吧”。例(5)中的“食諸”即“食之乎”,意為“吃它嗎”,“之”代粟,譯為“它”,“乎”為表反問的語氣詞,譯為“嗎”。例(6)中的“有諸”即“有之乎”﹐意為“有這回事嗎”,“之”為近指代詞,代“王嘗語莊子以好樂”之事,譯為“這(回事)”,“乎”為表疑問的語氣詞,譯為“嗎”。例(7)中的“藏諸、沽諸”即“藏之乎、沽之乎”,意思分別為“收藏它呢、賣掉它呢、之”均為代詞,代美玉,譯為“它”,“乎”均為表選擇的語氣詞,譯為“呢”。
總之,兼詞“諸”在句中時(shí),兼有“之於”的音和義;在句末時(shí),則兼有“之乎”的音和義?,F(xiàn)在,我們要回答學(xué)生“‘公諸于眾’為什么有贅余的語病”和“‘諸’究竟是‘之於’或‘之于’的合音”之類的問題就很容易了。
參考文獻(xiàn)
[1]王力.漢語音韻學(xué)[M].北京:中華書局,1982.
[2]王力.漢語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1980.
[3]郭錫良.漢字古音手冊(cè)[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86.
[4]丁聲樹,李榮.古今字音對(duì)照手冊(cè)[M].北京:中華書局,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