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高中階段政治課的傳統(tǒng)考核評價,主要以理論記憶考核為主要考核依據(jù),考核依據(jù)單調,評價目的不明確。隨著素質教育的推行,高中階段政治課評價體系應采用多元化評價方式,考核方式應與時代發(fā)展相結合,注重學生素質的全面發(fā)展。本文依據(jù)作者多年的教學經驗對高中階段的政治課考核體系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議,以期能為高中階段政治課的教學改革提供幫助。
關鍵詞:政治課 學業(yè)評價 教學革新
中圖分類號:G4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4(c)-0026-01
全面發(fā)展學生綜合素質的教學改革正在全面實行,但從改革的整體情況來看,學科中的學業(yè)考評體系仍是制約改革的絆腳石。傳統(tǒng)的評價體系主要以學生考核的分數(shù)為考核依據(jù),社會、學校、家長對學生優(yōu)劣的評價也是以分數(shù)為主。要想使以發(fā)展學生綜合素質的素質教育順利開展,這就需要全社會、教育工作者及家長,改變傳統(tǒng)的評價觀念。我們的教育工作者也應積極以新課程評價理念創(chuàng)建一個全面的學業(yè)評價體系,只有這樣才能全面促進高中政治課教學的改革。
1 目前高中階段政治課學習考核體系中的問題
1.1 考核主要以理論考核為主,實時性差
高中階段的政治課教學應以培養(yǎng)學生學習知識的能力、樹立良好的世界觀、正確的邏輯分析能力為主要教學目的。但我們傳統(tǒng)的政治課考核主要以學生對本學科知識的掌握程度為考核依據(jù),雖然近些年來隨著素質教育的推行,政治課考核中也增加了以考核學生對所學理論實際應用的試題,但這些考核歸根到底還是以應試考試為主。
1.2 考核手段單一
目前,高中階段對政治課的考核還是以試卷為載體,評價標準以分數(shù)高低為主,沒有其他的評價方式。這種單一的評價方式很難準確的反應學生對所學課程掌握的真實情況。近幾年雖然高一級學校招生時也加入了對學生日常道德品行考核的參考,有些學校的教務管理部門也對學生進行了思想品行的考核,但這種考核多流于形式,很難反應學生的真是情況。
2 高中階段政治課考核的發(fā)展方向
高中階段的政治課考核要以全面發(fā)展學生的綜合素質為依據(jù),根據(jù)課程的各個部分的不同特點制定考核方式,考核的目的是了解學生是否掌握了本部分內容的精髓。單一的分數(shù)為評價標準,容易使學生產生厭學的心理,進而喪失了自信心。
2.1 考核標準要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依據(jù)
新課程指出:學生在校期間,對學生的考核、評價標準要以能全面反映學生的綜合素質發(fā)展情況為主,著重考察學生學習的態(tài)度,特別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意愿、學習情緒和學習動機。對于學習積極、對問題有獨特見解、善于思考的同學平時考核成績應適當?shù)奶岣摺T诮虒W中要讓學生學會遇到問題的時候要善于運用所學的知識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善于運用所學的知識來分析社會中信息,能夠辯證的分析問題,透視社會萬象。因此,在學業(yè)評價的制定上要讓學生能熟練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來分析現(xiàn)實社會中所發(fā)生的事情為主要考核手段。另外也可以采用同學間的相互評價的方式,這樣既促進了同學間的相互學習,又可以讓學生對自身的不足有了了解,為日后的學習指明方向。
2.2 以學生分析、理解社會問題和自身問題的能力為重點
思想政治課教學以學生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知識的能力培養(yǎng)為主要任務。因此,對思想政治課的學業(yè)評價要以提高學生的自身能力為考核重點。在校期間學生能力的提高主要是指學生的認識事物能力的提高,即學生能自由運用所學的思想政治課理論知識來分析、解決自身遇到的一些問題的能力。例如,對高中一年級的學生,在教學中就要培養(yǎng)他們能運用商品價值中所學到的價值規(guī)律的相關知識來分析現(xiàn)實生活中商品價格變化的規(guī)律及其原因的能力;對于高中二年級的學生,就要培養(yǎng)他們運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來分析、認識和改造自身的思想問題的能力,等等。因此,思想政治課學業(yè)評價必須以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相應能力要求為重點。以學生分析、認識社會問題和自身問題的能力為重點。
2.3 必修課、選修課考核方式要有所不同
課本中的必修課主要是要求學生在此階段必須要掌握的規(guī)律和知識;選修課則是必修課的延伸和擴展。在教學中基于兩類課程的差異,考評方式也應該有所不同。必修課內容的考核應以各個部分的主要知識點為主要考核內容,難度應小些,主要目的是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試題的選擇上,要以客觀性題目為主,考試形式可以采用開卷或半開卷形式的考試。而選修課的考核則完全采用開卷形式的考核,考核的題目可以讓同學們針對社會的某個熱點問題寫一篇關于這個問題的看法或解決辦法。考試成績以品級制劃分,即A、B、C、D四個品級,A為優(yōu)秀,D為不及格,在考核中要降低考核難度或評價標準,盡量減少不及格率,從而避免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4 形成多元主體參與的學業(yè)評價體系
近幾年,隨著學生在學習中主體地位的提高,在對學生進行的科研性學習活動和年終考核評定中,開始注意學生自我評價的作用,其中一些學校舉辦了一系列的校內外結合的活動,學校敞開大門邀請社會各界人士尤其是學生家長對學校教師的教學水平、教學方式、考評方式、學習環(huán)境等各方面進行評價。形成多元化的的主題評價模式,提高學生的主體評價地位,讓教師、家長、學生共同參與到學生的學業(yè)評價當中。
參考文獻
[1]高凌飚.關于“歷程性評價”的思考[J].課程·課本·教法,2004(10).
[2]鄺麗湛.思想政治(品行)新課程教學論[M].廣州:廣東高等教誨出書社,2005.